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許一力
最近,一則重磅新聞,就是李嘉誠宣布重組萬億資產的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
幾十年在香港的深耕,突然這么大刀闊斧的,而且還把注冊地放到了開曼,想不讓人浮想聯翩也難。
當然了,各種推斷都有,但市場認為這是正面的,當晚兩大公司在美國掛牌的預托證券分別大升10%和9%。各個機構所作的分析和評價對此也比較認同。
從運營的角度來看,李嘉誠做這樣的合并,到底是出于什么考慮呢?
這里面一個重要的考量很可能就是借此機會,增加李嘉誠家族的控制權。看看長和系的股權關系圖,會覺得頭疼。一般人不懂為什么看不懂,其實從控股方來說,看不懂就對了啊,他這么做的目的無非就是想用最少的錢來控制最多的資源。大家應該多注意一下新公司的換股比例,此次重組的換股比率是,長江實業可與新公司股權1對1折換,和記黃埔只能折換0.684股新公司股權。將對和黃的間接控股權轉為長實的實際控制權的目的極其明顯。
至于從業務范圍來看,將地產打包是有很大道理的。長實和和黃當初是因為房地產業務好做,所以兩個都不約而同的搭上了房地產。這已經造成了業務的高度重合,據說甚至內耗嚴重。如今,房地產可不是當年的地產了,還要讓這兩公司搞內耗,這個問題太嚴重了。要是來個重組,一個搞地產,一個搞非地產,各取所長,這不是太好了么。另外一個,從今后融資的角度來看,不同屬性的公司融資模式和成本都是絕對不同的,因此拆分公司資產進行重組之后,對于社會資金的目標也更加清晰有利。你想想,對房地產有興趣的資金可以買入地產公司,而對于其他高收入有興趣的則可以買入持有更多歐洲資產的公司。兩家公司日后可以獨立融資,地產公司及非地產公司一向在融資方法上有所不同,重組分拆業務在融資上有好處。
相信分拆后兩公司市值都有上升機會,有人測算重組后的李嘉誠身價可增至2736億,這已經把前一段跟他爭亞洲首富的馬云迅速甩一大截。
當然,大家最大的爭議點在于重組后的新公司為何要選在開曼群島注冊。這是要撤離中國的節奏么?
這個還是要確定一下的,至少從這次重組來看,并沒有看出要撤離的跡象,注冊在哪里和撤不撤資這是兩碼事。新浪、騰訊、阿里巴巴,哪個不是注冊在海外的?再看看港交所的上市公司,不知有多少是注冊在海外的呢?他們為什么注冊海外?要么是為了方便上市,要么是為了避稅。
看來注冊和業務在哪里經營,這是兩件事情。以李嘉誠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來說,業務經營范圍壓根就不完全是香港,歐洲、美國、甚至非洲,全世界哪里能賺錢哪里就有它們的業務,它本身就是個跨國業務,不是個香港本土公司,只是它起步于香港,從香港發家,靠著匯豐這個大財閥,所以它將總公司設在了香港而已。
當然,這次李嘉誠在86歲的高齡突然做這個舉動,還是有點震驚的。也許他真的只是我們剛開始說的為了業務考慮,也許在為自己死后做了一個布局,也許他真的是嗅到了一點風向,這個我們不妄加揣測,也無意義做揣測。
但至少在這次重組事件中,是看不出李嘉誠任何撤離的跡象的。當然,從過往的事情來看,李嘉誠也許是有將業務重心轉移歐洲的傾向,但我相信這并不代表他不看好內地的房地產等人民幣業務,也并不代表人民幣資產就要大幅貶值了。
無論是對比國際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人民幣仍然是非常具有投資潛力的標的。只是是不是最具有投資吸引力的呢?這個有待商榷。
對比中國的人民幣資產相對高位,歐洲的資產屬性可以說是價值洼地。作為李嘉誠這種投資而非投機的大亨。一個關鍵的問題不在于追漲而是如何抄底。因此李嘉誠的大重組,即便真的是為了撤離人民幣資產,也并不意味著人民幣資產即將進入崩盤周期。而只是說,已經處于高位的資產升值空間,相比于處于谷底的歐洲資產,潛力會相對差一些,并且安全邊際也要小一些。
實際上對于股票投資者而言,這個比喻就好比當前點位的券商股,你說券商還能漲嗎?只要行情還沒結束肯定是要進一步新高的,但是會橫盤多久、會調整多久、中途會不會出現大幅的回落,這個不好說。而相比與券商,銀行的估值優勢是不是更加明顯?那這個位置離開券商買入銀行是否證明我們不看好中長期券商板塊的趨勢呢?不是的。回到國際資產的問題上,實際上恰恰如此。
我認為,至少這次李嘉誠的世紀大重組,更多的是出于商人角度對于資產配置的進一步優化,以及尋找低估資產過程中的必然行為,這里面是否必然伴隨著對于脫離資產的看空,姑且不要妄下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