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新業
他在商業領域中所表現出的非凡智慧和人格魅力,極受后世學者們夸夸其談;他富有哲理的商業理論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經營技巧,則更為后世企業家們津津樂道。他是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他雖出身貧寒,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在政治、商業領域均有卓越建樹。
定位自我
每個人自打一入世,就有屬于自己的位置扮演社會賦予自身的角色。如同商業經營中成功品牌都有自己專屬特征,通過創意式提高與延伸的思維方式,將品牌定位信息準確傳達給目標消費者。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越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窮途末路之際只得選擇投誠,范蠡也身在其中。
盡管身陷囹圄,但范蠡深知“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并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后來,越國復興之日,勾踐拜范蠡為上將軍。但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于是辭職不干,一去不返了。
范蠡輾轉齊國后,又來到陶(今山東肥城),此地為貿易要道,于是他留在陶,自稱陶朱公,抓準時機進行物品貿易。時間不長,他賺了大錢。
好好的公務員不干,偏偏創業經商,說明范蠡任何時候頭腦總是清醒冷靜,懂得審時度勢,相機權變;雖然腰纏萬貫,卻樂于仗義疏財,說明范蠡在商業活動中懂得如何提高威望,積攢人氣;料知次子因財被殺,說明范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真正客觀、科學、全面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以目標消費群的需求為出發點,精準定位,審視市場,選擇市場。
順勢而為
一個品牌必須將自己定位于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立場上,總結思考,最終順應自然環境與趨勢,預測事物發展規律,而后借其力,驅其勢。
范蠡將古代天文知識與五行學說結合起來,總結出了豐年與災年出現的大概規律。他認為“歲星”即木星在十二年間分別經過金、木、水、火等方位而繞太陽一周期,同農業生產由豐年到災年的一個周期是相吻合的。天時決定農業,天時變化是有規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農業社會,糧食價格的波動必然引起其它各類相關商品價格的波動,古時的貿易也以農產品為主,順應這種變化規律來進行貿易,等于抓住了市場的關鍵環節,獲利自然豐厚。范蠡按照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自然特點進行靈活差異的經營,一句話就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
在掌握了周期性規律之后,范蠡提出另外一個重要的商業思想,就是“待乏”。所謂“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夏天的時候要儲備皮毛,冬天的時候要囤積薄紗,大旱之時就去造船,澇災之時就去買車,一切都需提前準備,等待貨物缺乏的時候,就可獲取百倍、千倍之利。
實踐出真知。范蠡掌握的市場規律,恰恰也掌握了競爭者的優勢與劣勢、競爭者的戰略和策略,明確了自己在競爭中的地位,能夠更加游刃有余的制定競爭戰略。這是營銷創新的重要保障,也是一個品牌走出低水平競爭,獲取最大利潤的有效途徑。
與時俱進
一般來說,在經營中,消費者參與營銷過程的事實則迫使服務企業的管理人員正視如何有效引導他們正確扮演他們的角色,營銷過程中才必須堅持與消費者互動的原則,及時回應他們的需求。
春秋時值諸侯割據、戰事不斷,范蠡發現了一個巨大商機:吳越一帶需要大量戰馬,同時北方多牧場,馬匹便宜又驃悍。如果能將北方的馬匹低成本、高效率地運到吳越,一定能夠大獲其利。問題是:買馬不難,賣馬也不難,就是運馬難。千里迢迢、車馬住宿費用代價高昂且不說,更要命的是時值兵荒馬亂,沿途常有強盜出沒。咋辦?
范蠡認為,商人能夠牟利的根本是消費者,對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報,這樣消費者才更愿意與你打交道。經過一番走訪調查,終于了解到北方有一個很有勢力、經常販運麻布到吳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販運麻布早已用金銀買通了沿途強人。于是,范蠡就把主意放在了姜子盾的身上。在獲知某天姜子盾將要經過城門時,范蠡寫了一張告示張貼在城門口,大意是,范蠡新組建了一只馬隊,開業酬賓,可免費幫人向吳越運送貨物。果然,姜子盾看了告示之后主動找到范蠡,求運麻布。范蠡滿口答應。就這樣范蠡與姜子盾一路同行,貨物連同馬匹都安全到達吳越,馬匹在吳越很快賣出,范蠡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事實上,假如當時有微博微信,按照范蠡與時俱進的性格一定會@那些商販,并加為好友,更說不定,他還會搖一搖,互動出更多的商業伙伴。溝通無時無刻不在,溝通也是一種全方位的價值創造過程。
“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夸有功。”范蠡堪稱最懂中國文化的大商人。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諧的天道、地道、人道。這其中既包含有先天下之憂的儒家勇氣,又有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而這也是他被民間尊為“商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