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喜歡美容行業的韓國姑娘,到成為商學院教授,一段志愿者經歷改變了她的人生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師者,用學識與品德影響社會的一群人。小歐策劃的系列專題片《師說》,為你帶來中歐教授課堂之外的精彩一面。
今天的故事主角樸玹煐(Hyun Young Park)是一位來自韓國的教授,年輕時的她本想加入美容或咨詢行業,然而,因為一次在哈薩克斯坦的志愿者經歷,她變得更想了解人的內心,于是開始了她的學術研究之路。一起來看她的故事!
“教授”職業曾被拉入黑名單
說實話,一直到大學生涯早期,教授都是少有的幾個被我列入未來事業黑名單的職業之一。但在2002年我參加一次志愿者工作的時候,我的想法發生了改變。
當時,一位市場營銷學教授邀請學生們參加他的志愿工作之旅,沒想到的是,這次經歷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巨大影響。接下來的七年時間,我每年都會去哈薩克斯坦南部的一個農業市鎮做志愿者。
我在一個桑拿房改成的小教室里教計算機和英語。教室很小,只能容納大約10個學生,同時啟動10臺電腦經常會導致斷電。
這些經歷讓習慣了鋪張浪費的我目睹了窮人和弱勢群體的不幸。從那以后,我想要從心理上理解他人的興趣被激發出來。這種激情甚至超過了我對美容和咨詢行業的興趣。
最終,我決定攻讀市場營銷學博士學位,更確切地說,是消費心理學博士學位。
作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一名教授,我一直在研究人們的情緒和動機如何影響其對金錢和時間的分配,尤其是如何影響他們在慈善工作上的付出。
與學生共同成長,獲評“全球前40位40歲以下的MBA教授”
現在,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和同學們一起逛藝術館、參加派對或者體育活動。但是,剛來中歐的時候,我甚至都不敢和他們一起喝杯咖啡。
那時,我去辦公室的時候總是雷打不動地穿著一身黑色套裝,即使沒有課程安排的時候也是如此。因為我擔心,如果外表看起來不夠專業,會影響學生們對我專業知識的評價。
我還記得來中歐第一年,站在如羅馬競技場似的教室里,給不同行業的學生講課時那種極度緊張的心情。
萬幸的是,這些學生們用他們仁慈的心接納了這個年輕的、緊張到發抖的教授。是學生們幫助我在教授的道路上成長起來,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去年,我很榮幸地被評選為全球前40位40歲以下的MBA教授之一。但我知道,是學生們成就了我的今天。
喜愛中國藝術
業余時間,我喜歡體驗不同形式的中國藝術。
我愛逛博物館、美術館或者參觀古代建筑,我喜歡看那些體現中國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精湛藝術技巧。
再度出發,付出的人生最幸福
從我開始在哈薩克斯坦參與慈善項目,到現在已經17年了。今年我又要回去了。
這些年來,我只付出了很少的一部分,卻得到了比付出多得多的收獲。
我收獲了重塑我人生價值觀和職業目標的良師,也得到了在絕望低沉時期支持我的益友。
我時常想起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中的一句臺詞——“那些最有能力改善世界的人往往沒有做領袖的意識和野心。”
同樣,最幸福的人可能也不是那些一味追求自身幸福的人,而是那些不吝付出、為他人謀求幸福的人。
編輯:張響;來源:中歐國際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