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泳,價值中國網總編輯。 政治學博士,新聞學碩士,文學學士。
未來傳播學的研究視野,可能是由一枚小小的裝置打開的——傳感器。而傳感器,又是從蘋果手機走向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將來它們也注定會影響人類的傳播行為。
iPhone與無人機
如果你去過臺灣,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臺灣人把智能手機叫做“智慧手機”,而把智能手機之前的手機,統統叫做“智障手機”。 雖然大陸不這么稱呼,但我們仍能夠體會智能手機出現之前和之后在使用感受上的巨大差別——以“智慧”和“智障”來區分毫不為過。
比如你把智能手機橫著放或豎著放,屏幕會自動調整橫向或縱向模式;如果你的iPhone丟失,可以用另一臺蘋果設備來定位這臺丟失的設備;還有很多app,包括微信,都有“搖一搖”認識身邊人的的功能……這些,都是“智障手機”時代不可想象的。
這些令人欲罷不能的新功能能夠實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手機里內置了大量的傳感器,包括GPS、加速器、陀螺儀、麥克風、照相機、藍牙……等等等等。許多人已經借助傳感器開辟了新天地,比如下面這個“有故事”的人。
互聯網業界有兩本著名的書:《長尾定律》和《免費》,都是《連線》雜志的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所寫的。2014年安德森來到中國,我去和他見了個面,談話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說他創業去了,不做雜志主編了,而是開了一家做無人飛機的公司。我說你這個轉變幅度也太大了,雜志主編怎么突然做起無人機了?而更令我吃驚的是,他表示自己是從蘋果手機中得來的靈感。
無人機跟蘋果手機有什么關系?聽上去風牛馬不相及,但搞清楚二者之間的淵源之后,卻不得不令人拍案稱奇。
安德森做的無人機,確切地說是無人小飛機,而不是美國軍方那種戰略無人機。無人小飛機的用途非常廣:比如被農場主用來管理農場——通過制作航拍地圖,可以優化澆水和施肥的方案;還可以用來觀察海洋、監測熱帶雨林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發現哪些動物可能瀕臨死亡……無人機擁有“超能力”,一個原因就是其“駕駛艙”里配置了多種傳感器,有些和智能手機一模一樣。這些傳感器不僅越來越小,而且越來越便宜,可以實現各種各樣的用途,比如陀螺儀可以用來衡量飛機旋轉的速度,磁力計可以用作數字的指南針,壓力計可以通過測量空氣的壓力來計算飛機的高度。而且,這些都完全是智能的,所有的傳感能力都嵌入在小小的芯片當中,而這個芯片現在非常便宜,在美國的那些專門電器店里都可以買到。所以,無人機并不像我們想得那么復雜。
由于有了芯片,無人飛機就擁有了一個自動駕駛的“大腦”,我們把它叫做“嵌入式計算機”,它是一種單芯片的處理器,從所有的傳感器接收輸入的信號,以便控制飛機。
但是,如果沒有喬布斯制造出iPhone,對手機芯片造成了一種強有力的推動,無人機使用的芯片就不會這么便宜。芯片對無人機非常關鍵,因為它們不僅是簡單地遵循一個編程任務,而是能夠賦予無人機某種“自我思考”的能力。比如說軍方給無人機下一個指令,要定點攻擊哪里,無人機便需要很精確地知道怎么樣找到目標,找到之后該怎么辦——在這個意義上,它是有智能的。
安德森說,智能手機跟無人飛機之間的聯系多得超乎想象。無人機的活動無時無刻不與位置相關,而今天一部標準的智能手機,使用一系列的傳感器來探測位置,這樣的功能會嵌入在從游戲、地圖到增強現實等等所有活動中。此外,人們對手機里的高像素相機的需求,也為捕捉影像方面的芯片開啟了同樣的革命——這些影像捕捉芯片也應用在無人機上,所以無人機可以進行航拍。GPS也是在智能手機上發展得非常完備之后,又應用在無人機上。其他得到應用的還有無線模塊、存儲器和電池等。
安德森說,他做無人機的時候,最關心的動態是智能手機用了什么新的傳感器,有了什么新的應用,因為他可以馬上把它們移植過來用在無人機上。為什么我說喬布斯對于這個世界的影響十分久遠呢?——你看無人機,其實不過是會飛的智能手機而已。
iPhone與特斯拉
新一代汽車也越來越像智能手機。
現在在美國炙手可熱的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Tesla),它的整個制造模式跟傳統汽車商完全不一樣,我把它稱為“蘋果加上谷歌等于汽車”。什么意思呢?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是電池,這個技術并不是特斯拉獨有的,而汽車制造當中非常重要的底盤技術也不是特斯拉獨有的。特斯拉做的事情是創造了一個開放平臺,把外面的東西都用到自己的身上,所以它的電動車引領了整個汽車行業——這是完全在學習蘋果的“平臺+終端”策略。
銷售上,特斯拉也學習了蘋果的互聯網化產品渠道的理念。特斯拉是自營直銷,這顛覆了原來的汽車經銷模式。公司把重點放在推出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上,體現出高度的可控性和持續性,并在保留新車購買的興奮度的同時,簡化了整個銷售過程。
特斯拉亦步亦趨地學習蘋果,還表現在高端產品策略的采用上,即凡是那些想要購買特斯拉的人,就像追最新iPhone的果粉一樣——你就是得花這么多錢來買,因為我的手機就是比其他的手機更好,也值這個價格。所以特斯拉做產品規劃時宣稱“要用最棒的用戶體驗來提升產品利潤率”——這完全是喬布斯的商業哲學。
在中國,炙手可熱的小米已經熱了好多年了還沒有冷卻的跡象,它為什么能一下子打敗那么多的手機廠商?因為它整個模式是互聯網化的,而特斯拉也一樣,它的線下體驗店不賣汽車——而純粹就是為了讓你體驗,讓你去感受這樣的一款汽車有多么好。你要購車,必須上網買。上網買的好處是什么?不僅可以定制,而且有數據。
拋開運營模式,從產品本身的角度看,汽車也在向智能手機看齊。在設計上特斯拉是完全開源的,汽車變成了一個移動的終端。現在,特斯拉的汽車內部有一個17寸平臺的控制系統,很多開發商都可以圍繞這個平臺控制系統來開發各種應用程序——汽車就是硬件,內部的操作系統相當于平臺,第三方開發商可以在這上面進行各種各樣的開發——這是典型的蘋果模式。
還不止于此。我們都知道,在手機上更新軟件是件輕而易舉之事,那么,讓我們來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智能手機可OTA更新,而汽車卻不能?特斯拉的技術人員一直在致力于解答這一問題。按照他們的說法,OTA 技術是 Model S 非常關鍵的一個性能特點,它允許汽車持續地改善用戶體驗,以及增加新功能。
特斯拉的車一開始就是以純電動車進行設計,很多東西通過電控信號控制。一個完整的 OTA 升級過程,從工程師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復雜的,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非常簡單。升級包可以通過3G或 Wi-Fi 后臺下載到車上,之后用戶會在中控臺的大屏幕上看到一個小鬧鐘。系統軟件升級完以后這輛車你可以立即使用,不需要到服務中心進行軟件升級或者別的操作,空中升級即完成。
下一代的平臺正在被建立在移動電話(蘋果的應用商店)和像Facebook這種社會網絡上。但是如果一個創新平臺能夠包括幾乎任何運行軟件的東西,那么為什么不考慮未來汽車也作為一個創新的平臺呢?別忘了,汽車不僅僅是一個到處移動的工具,它也是一個擁有一系列與無線網絡連接的軟件程序的地方,一個工作、學習和娛樂的地方。現在設想一輛車有一組開放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允許數千個程序員和利基業務提供者來為你的汽車創造一系列的應用——從個人助手到導航和地理搜索應用再到按需點播的電影和音樂,并且,為什么不附帶送上移動的即時通信作為額外禮物呢?
總之,如果說無人機是會飛的智能手機,特斯拉這樣的汽車其實只是會跑的智能手機而已。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一切都是iPhone開啟的革命,也是移動產業給其他產業帶來的決定性的變化。
回到傳播上,無論無人機還是下一代汽車,都具備很強的媒介功能,因為它們有強大的數據采集和處理能力。按照麥克盧漢的說法,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我們可以說,通過無所不在的傳感器,我們大大延伸了我們的視覺、聽覺和四肢。在此情況下,我們不僅要從制造業的角度考慮新一代智能硬件,更要從信息科學和傳播學的角度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