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露西•凱拉韋 譯者/鄒策
Managershare:正式面試中的嚴肅談話很容易被設計,在招聘過程的結尾,通過漫無目的的閑聊,我們往往會更好地了解一個人,無論是內在還是思想,共進午餐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首席執行官沃爾特•貝廷格(Walt Bettinger)考慮聘用某人的時候,他會邀請他們共進早餐。他會早早到達,將侍應生叫到一邊,給上一大筆小費,讓他上錯所請應聘者點的東西。隨后他坐在一邊,觀察應聘者的反應。
他最近向《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表示:“這將有助于我弄明白他們如何應對逆境。他們是生氣、沮喪還是理解?生活是這樣,生意也是這樣。這只是又一種看透他們的內心而非頭腦的方法。”
貝廷格沒有透露,如果你要了水煮荷包蛋,結果侍應生卻上了煎蛋,他更喜歡你如何應對,所以我嘗試自己找出答案。當應聘者沉默對待這種錯誤時,是否意味著他們是膽小怕事的懦夫?還是表明他們比較務實,更關心獲得合適的工作而非正確的早餐?又或許煎蛋看起來特別誘人,他們決定再不想吃水煮荷包蛋了?
盡管這種測試在看透應聘者內心方面很糟糕,但它的確可以讓人一窺貝廷格自己的內心。他這種手段不僅心存不良,而且與嘉信理財基于誠實和透明的商業模式不符。這么做已經有點出格,還就此夸耀就更喪失理智了。
如果有首席執行官向記者表示,他發現了面試中的必殺技,那是在胡說,因為根本就沒有這種必殺技。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最近堅稱,他只聘請那些他愿意奉為老板的人。這位31歲的大亨這么說聽起來很謙遜,令人愉悅,但我一刻也不會相信他的話。
Facebook有1.3萬名員工,如果扎克伯格樂于為每一位員工工作,那么他缺乏辨識力到讓人擔憂。即便我相信他,他的判斷標準也不是招聘的好方法。一家所有人都想當頭的公司根本無法運轉。
然而,貝廷格的方法有一部分是正確的,那就是邀請應聘者去一家餐館,盡管他選錯了時間。早餐過早,而且與所談事宜過于不相合,午餐就正合適。
過去20年來,我一直為周末專欄《與FT共進午餐》(Lunch with the FT)在餐館進行采訪。同時,我也一直在進行沒有午餐的直接采訪,我可以證實,邊吃午餐邊談始終是更好的采訪方式。
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就餐提供的間接線索。對方對服務生和氣嗎?他們點什么?他們果斷嗎?貪婪嗎?他們能夠正確使用刀叉嗎?
此外,午餐的好處在于,午餐時肯定要閑聊,這比嚴肅談話更容易了解一個人。正式面試中的嚴肅談話有一個嚴重缺陷:它很容易被設計。
關于優缺點的標準問題,以及高盛(Goldman Sachs)問的那種如果你變成鉛筆大小被扔進一臺攪拌機,你如何脫身的貌似聰明的問題,答案都很簡單。
甚至Facebook招聘主管米蘭達•卡林諾斯基(Miranda Kalinowski)青睞的所謂披露性問題——在你非常棒的一個工作日里,你都做了什么?——也為你假裝成某個與你不符的人提供了大量的空間。
如果我被問及這個問題,我不會提到自己最近與一位同事共進漫長的午餐閑聊、得到大量贊美、只做了很少工作的美好一天。相反,我會編造這么一天:我突然冒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并埋頭苦想找到了付諸實施的方法。
相比之下,閑聊無法設計,因為它看起來太瑣碎而隨意,因此沒有必要這么做。然而通過這種漫無目的的隨意閑聊,我們往往會更好地了解一個人,無論是內在還是思想。
當我最近采訪作家喬納森•弗蘭岑(Jonathan Franzen)的時候,我問了他嚴肅的問題,并且得到了預料之中的嚴肅答案。但當我們開始談論“自己動手”的時候,他隨口說道,他親自粉刷了家里的一個房間,因為他無法忍受花錢雇人給他干活,而且他直到涂了4層漆后才感到滿意。
最重要的是,一起吃吃喝喝這件奇妙的事頗能透露出一些訊息;一起吃飯比在面試室里大眼瞪小眼更容易讓你知道自己是否喜歡某人。
我并不是說,如果你想招聘到合適的員工,只需與他們一起吃飯。招聘很難,有證據表明,考慮更周全的公司往往會做出更好的選擇。我說的是,在招聘過程的結尾,共進午餐應該是最后一道流程。
【相關專題】企業招聘與面試技巧培訓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