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政
對腦力勞動的考核一向是管理難點,華為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華為IPD(集成產品開發)把復雜的腦力工作,分解到簡單的形式的時候,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很多腦力勞動工作其實是重復的,是可以重復利用的。只有極少數的工作是開創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就簡單了,為每一項活動,建立經驗數據庫,同時,為每一個做過這些事情的人建立專家庫。
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究竟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呢?體力勞動的加工對象是物品,腦力勞動加工的對象是事情,這就是兩者的本質區別。
體力勞動的成果是可以衡量的,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都是可以用數據化的方式表達的。腦力勞動成果是很難衡量的。它包括利用專業知識進行判斷、推理,或創新。
試想一下,在高度專業化分工的體系中,如何把腦力勞動的工作銜接起來,如何進行評價、糾偏,或控制?如何對他們的勞動或階段性的成果進行評估,確定其價值和貢獻?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德魯克說,腦力勞動的成果強調的是質的規定性,而不是量的規定性。德魯克認為,腦力勞動本質上是自我引導的,必須自我管理。卡爾·馬克思也說過類似的話,質上不同的東西,是不能進行量的比較的。
那么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是一套產品開發的模式、理念與方法)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華為在IBM公司的專家指導下,開始跑流程。就是把一件一件有關產品開發的事情,放在一起銜接起來形成產品開發的全流程,即從市場一到研發一再到市場的全過程銜接起來。應該指出,所有的流程設計,都應該從具體的事件,或事項、活動入手,所謂管理是個實踐,拍腦袋不行。
有了這一件件的事情,而且是首尾相連的事件,就可以用整分合的原理對此進行分解。最初分出來的是6個流程。再把每一個流程再進行細分,細分成10-20個階段。這樣算起來,就有一百多個階段了。去掉一些重復的或不必要的階段,至少也有幾十個階段。再把每個階段分成10-20項任務。一件事件,大概有幾百項任務,再把每一頂任務分解為活動。最后經過整理,留下的是2600多個活動。
經過這一番努力,華為把復雜的工作,分解到簡單的形式的時候,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很多腦力勞動工作其實是重復的,是可以重復利用的,只有極少數的工作是開創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就簡單了,為每一項活動,建立經驗數據庫;同時,為每一個做過這些事情的人建立專家庫。這是一項偉大的創舉,迄今為止,好像只有華為,做成了這件事,其他公司我還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