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的致勝之道千條萬條,“擇人任勢”是首要的一條。“擇人”是企業生存的唯一條件,“任勢”則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不能很好的“擇人”,企業的根基就不穩;不會順應時勢,企業則不能飛躍發展。“善戰者求之于勢”,一個好的企業經營者也必定會借助“勢”的能量,跨入發展的快車道。
管理之勢,據勢而動
在軍事上,若想爭勝則必須靠勢;同理,在市場經營中,若想成功也必須要靠“勢”。
尚勢,就是要謀軍事中強大的抗爭之勢。這種思想用之于經營,就是在競爭中造就一個強大的組織勢態,致人而不致于人。
謀勢,要根據事物運動規律去謀。
古代大商人范蠡、白圭提出了“擇人而任時”的問題。所謂擇人而任時,就是通過企業家謀求強大的企業管理之勢。
在我國,企業管理比較注重提升企業素質。提高企業素質就是造勢,提高企業屈人而不屈于人之力,造就勝人而不勝于人之勢,經得起宏觀和微觀形勢變化及時間的考驗。
第一,提高企業素質,要根據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規律行事。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要像孫子所言轉木石需據木石之性辦事那樣,企業也應根據生產活動規律和市場經濟運動規律辦事,從而提高企業及社會的經濟效益。
第二,提高企業素質,還要據勢而動。
所謂“善戰者求之于勢”,就是要據勢擇人,擇人任勢,據勢造勢,企業管理要在現有的有利勢態下去謀求新的有利勢態。
第三,提高企業素質,還要從搞好內部管理入手。
企業的外部環境雖然不易控制,但其內部卻可加以調節。當然,最好是以企業可控制之力去適應外部變化之勢,甚而去影響外部環境,使其適于企業的發展。一味說外部環境如何如何困難而不作自我努力,則外部環境永遠也搞不好。例如,“滿負荷工作法”就是一種通過企業自己的努力,去達到企業人財物諸因素應有的性能,并使之有機結合,從而達到“人盡其力,物盡其用,時盡其效”的目標,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第四,提高企業素質,要搞好總體規劃。
提高企業素質,還要根據企業外部形勢的現狀及趨勢預測,就內部工作作出總體謀劃,從多方面去提高企業素質。
古語有云:“得鳥者,羅之一目,一目之羅,不可得鳥。”在為提高企業素質做出努力時,千萬不要去做以為強化一目就可以得鳥的蠢事,只有優化眾目,優化那張羅鳥的網,才能得鳥。所謂提高企業素質,并非是強化其某方面,而是要設法提高企業管理的總體素質。
外部環境和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素質的高低。外部環境條件好一些,滋育企業內在之力作用就大一些,反之就小一些,企業外部要為企業提高素質創造有利條件。
企業素質是隨著企業的運動而運動、變化而變化的。企業素質在一個時期中不錯,但不見得永遠不錯。滿足于一時得“勢”,而不顧及今后的發展,則必然會被社會淘汰。
知人善任,人盡其才
古今中外的商業大賈,他們之所以富甲一方,事業有成,原因就在于他們的人才觀念,即擇人任勢,人盡其才。作為一個商人,如果用人不當的話,縱然有萬貫家財,也會在旦夕之間灰飛煙滅。商業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商業經營的成敗。
在我國古代享有盛名、紅極一時的徽商和晉商,在用人時大多遵循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人不疑的原則,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盡量促使他們各盡其才,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自身的才能。
有的管理者卻不是這樣,在他們眼里,人人有其短,所以,人人不可信,不可用。于是,我們看到今日許多公司,或者任人唯親,或者老板事必躬親,其結局往往是管理混亂或者老板累死,手下閑死,事情辦死。如此看來,一個企業是否興旺發達,管理者的眼光——識人、用人的標準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個好的管理者通常都不直接從事經營活動,而是請副手代替自己經營,自己則統管全局,制定總體經營策略。而主持經營的代理人或副手,在具體的商業經營活動上一般不受其限制,有著較充分的經營自主權。
一個企業的成敗興衰關鍵取決于其用人策略的高低。只有“分工放權”,企業的管理才會“綱舉目張”,事業也才能蒸蒸日上。領導者是元帥,不需要去沖鋒陷陣,但要學會選好兵,用好將。這樣的兵和將在你身邊越多,那么,你的發展就越沒有限制。事業要發展,必須要用人得當,沒有人才的保障,就不可能使事業發展壯大。
對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若想發展壯大,就必須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做后盾。當然,最關鍵的是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謂善用首先就是要了解人才;使其人適其崗。假如不把各人的才能用到最能發揮其作用的地方去,那對人才是一種浪費,對事業也是一種極大的損害。不了解一個人,就不能用好一個人。如若不能使其人盡其才,人適其崗,那么,這樣的公司必無前途可言。
孫子認為,作為“善戰者”,一定要擇人任勢,這樣可以使其利用有利的態勢,確保戰爭的勝利。這種戰略思想既重視客觀特質條件,又重視人才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其實,所有的“勢”都要靠人去掌握、利用,因而,只有選擇適當的人才,才能發現和利用有利的態勢,取得最后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擇人”是“任勢”的基礎和前提。
在戰爭史上,許多失敗者的失利,大都是由于用人失策,進而“失勢”造成兵敗的。古之趙王以趙括代廉頗,終致長平戰敗;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致使蜀軍無功而返。
反之,慧眼識人,取得最后勝利的戰例比比皆是。
在現代社會的商業經營活動中,“造勢”與“任勢”運用十分廣泛。比如在廣州舉辦“廣交會”,在青島舉辦“國際啤酒節”,在濰坊舉辦“國際風箏節”,在海南舉辦“國際椰子節”,在大連舉辦“國際時裝節”;在哈爾濱舉辦“冰雪節”、在吐魯番舉辦“葡萄節”等等。都可以說是一種“造勢”,創造一個良好的旅游投資環境,吸引海內外投資者,促進經貿活動。這樣做既提高了舉辦地區的知名度,又增加了地方收入,同時吸引了海內外投資,可謂一舉數得。
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作為領導者,一定要在“任勢”的基礎上“擇人”。而擇人的前提就是要確定此類人善于“任勢”。同時,各類人才要因才施用,頭腦靈活,經驗豐富者,可用于采購;善于交往,通權達變者,可用于推銷;年輕溫柔,禮貌周到者,可用于售貨;年輕瀟灑,機智敏捷,善于交際者,可用于公關;精打細算,一絲不茍,長于計算者,可用于理財;管理嚴格,不徇私情者,可用于企業管理;老成持重,任勞任怨者,可用于倉儲管理……
總而言之,人才的素質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企業管理者只有充分發掘人才,千方百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針對不同性格人的特點和偏好,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使自己的經營獲得最大的成功。
需要強調的是,所擇之人一定要會任勢,否則再賢的人也是枉然。
用人藝術,重在任勢
對于領導者而言,做到擇人任勢,是比較有難度的,它需要領導者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擇人藝術保證了企業有才可用,而人才管理藝術則可人盡其才,這兩個方面互為前提、互為保證,缺一不可。在這個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時代,對于領導者而言,用人藝術已經成為改善經營、增強內部活力和外部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第一,“擇人而任勢”。
孫子認為善于指揮打仗的將帥,他的主導思想應放在依靠、運用、把握和創造有利于自己取勝的形勢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將吏,所以,他能從全局態勢出發,使其人適其崗,從而使自己掌握主動,贏得勝利。這是孫子對領導藝術所做的一個高度精辟的概括和論述。
在孫子看來,“勢”就是指由一方向另一方發起軍事進攻并由此形成的使雙方或多方面臨的戰爭“形勢”。把它引用到企業經營中,企業謀劃的某一重大經營戰略行動決策或是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所展現的某種競爭態勢,由此會形成各種使經營者面臨的“商勢”。但不論是“戰勢”或是“商勢”,都有一個作為“求之于勢”的問題。按照孫子的思想,求勢的根本出發點是“取勢”,即在充分利用把握勢態的發展變化中,以勢釀勢,實現克敵制勝的戰略目的。而要能夠“取勢”,則必須先做到“識勢”。“識勢”有兩層內涵,一方面是對形勢的發展和趨向變化,要有超前認識的目光和謀斷能力;另一方面,是對自己是否具有取勢的條件和實力,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識之于勢”,也就難以“取之于勢”,因此,“識勢”是“求勢”的前提條件。但是,如果一個統帥雖有“識勢”的戰略遠見,身邊也有能夠擔任重任的人才,他卻不能充分使用,最后還會落入“失勢”的慘敗境地。同理,這也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否經營成功的關鍵。所以說,擇人而任決定著事業成敗,當然,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對形勢的把握下和利用中。因為擇人任勢不僅本質地體現了成事在人、人可創造時勢的治業思想,同時也本質地體現了不同人才只有當其價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并處在最適合于充分發揮的位置時,才能產生出最大創造能量的用人法則。善戰者由于對人才善于量才而用,任勢而使,所以才可以低勢造勢,貫徹戰略意圖,以奇勝取勢,牢牢把握決勝權。
每個人都有長有短,若可揚其長,避其短,可成人才;抑其所長,用其所短,則成庸才。一個統帥者倘若埋沒了一個人最有價值的長處,就是對人才的摧殘和毀滅,同時也是對國家事業的摧殘和毀滅,是最大的不仁、不道。因此,只有大德大才者才能識才用才,而缺德缺才者,即使有才他也無法或不愿去用才。領導者之所以不能在實際用人中擇人任勢,量才而用,除其品德素質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其對人才的效益思維不夠明了。由于人的才能越大,特長越突出,其顯露的缺點也往往越多、越明顯,有些領導者的眼里只看缺點,不看優點,所以,常常抱怨無人才可用,實際上看,許多人才就從他的眼前一個個地走掉了。豈不知,一個人的長處可能只有一個,然而它產生的價值效益卻可能是無窮的。管理學家杜拉克有一句名言:“人的長處,才是一種真正的機會。”大凡優秀的領導者無不深明其意,千方百計地挖掘人才為己所用,最終贏得事業的成功。
第二,“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孫子說:“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其意是說,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軍紀來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定勝利。“令之以文,齊之以武”,體現了孫子文武兼施、德威并重的治軍思想和治軍原則。它不僅適于戰場,同樣也適用于商場。相對而言,孫子的“文”就是企業的“柔性”管理;孫子的“武”就是企業的“剛性”管理。企業管理是一個過程,是管理者向被管理者施加影響和控制的過程,管理又是一種藝術。決定這一過程和藝術的本質對象是人,核心也是人。對人的管理和協調,既可以借制度約束、紀律監督直至懲處、強制等手段進行剛性管理,也可以依靠啟發、感召、誘導和激勵、獎懲等方法進行柔性管理。科學管理之所以科學,就在于它的規范性和精確性,也就是將放任管理轉變為規范管理,依靠規章制度等硬性措施來進行格式化、有序化的管理。
在孫子的“文治”思想中,有以下幾點可供現今的領導者借鑒:
①施以仁愛,尊重人,關心人。這是他“文治”思想的本源。孫子在《地形篇》中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為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種仁愛士卒的思想是古今名將治軍成功的一個共同原因。今天,企業管理中仁愛士卒的思想已有了嶄新的時代內涵。例如,為了強化企業特有的凝聚力和競爭力,許多企業十分注重塑造“人和”、“人貴”的企業文化。當職工受雇于某個企業時,就像加入了一個家族一樣,企業領導者好比家長,管理主管就是兄長,所有員工都是企業大家族的重要成員。在企業活動中,就像家庭成員一樣,晚輩要聽從長輩指導,長輩要關心和愛護晚輩。作為家庭中的成員,要互相幫助,互相愛護。
②善于激勵下屬實現其自我價值。管理最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激勵,若對員工的業績不表彰,賞罰不明,那么,員工就會喪失工作的積極性和精神動力。因此,及時而科學地表彰先進和激勵優秀員工關系到組織活力環境的營造。在企業經營中,對有功者給予物質獎勵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勵更為重要。任何一個人不會把自己的生命出賣給你,但卻會為了一條彩色的綬帶而把生命奉獻給你。由此可見,精神激勵在激發人的工作積極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
③加強教育,統一思想。無論是軍隊還是企業,若想眾志成城,統一思想,那就需要加強思想教育。孫子說,“兵眾孰強?”“教戒為先”,“士不先教,不用也。”孫子“教戒為先”的思想,在今天的企業經營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現在,許多有戰略眼光的企業領導者都把員工的思想教育放在企業發展規劃的首位,其目的就在于培養一支思想統一,執行力強的高素質團隊。
當前,職工教育已成為國內外企業發展競爭的一項重大戰略,如果說現代企業家應成為知人善任的人才家,那么,他首先應成為善于施教于人、更懂得怎樣營造人才的教育家。這是時代所需,更是企業發展所需。
企業管理的軟管理與硬管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滲透,二者相輔相成。硬管理是軟管理的依托和基礎,對軟管理的實施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失去硬管理的支撐,軟管理則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軟管理則是硬管理的“導向器”、“潤滑油”和“催化劑”,能起到硬管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只有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剛柔相濟,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
第三,“上下同欲者勝”。
孫子說:知勝有五,其中之一是“上下同欲者勝”。就是說,官兵同心,上下齊心協力,就可以奪取戰爭的勝利。這是孫子提出的分析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最根本的條件。孫子認為,若想使上下同欲,就要使民眾與君王的意愿相一致,只有這樣,民眾在戰爭中才可以為國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險。在這里,孫子提出的“道”是使上下同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孫子所講的“道”是指政治。他強調國家一定要實行得民心、順民意的政策、法令。在現代企業經營中,道的本質就是指企業發展的經營思想、經營理念和經營戰略等。作為企業的發展因素,經營思想是貫穿企業一切經營活動中的基本綱領和指導思想。經營戰略則是從企業現實條件出發,充分開發利用企業發展的一切可能確定的經營目標的具體途徑和戰略經營決策。經營戰略集中規劃企業發展的長遠方向。因此,一個企業的經營思想、經營理念和經營戰略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決定性作用,關系到組織事業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企業如果在經營思想、經營理論上發生錯誤,就會使企業陷入困局,即使管理如何地科學,技術如何地先進,那也是毫無作用的。由此可見,企業領導者善于為企業制定正確的經營思想、經營方針、經營理念和經營戰略,就是最大地關心和體現了員工的根本利益,他就能夠從根本方面調動被管理者的積極性,贏得員工的支持和信賴,做到“令民與上同意”、“上下同欲”。正是基于此種考慮,許多跨國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都把主要精力和智慧放在制定企業的經營戰略、經營理念和經營思想上,并始終把戰略決策置于企業經營的首位上,以此保證企業不斷走向興旺和發達,以此去煥發全體員工忠于本職、與企業肝膽相照、休戚與共的獻身精神和創業熱忱。
營銷造勢,創贏創利
孫子指出,“知兵之將,民生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意思是說,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是異常重要的,他關系到戰爭的勝敗。同理,在商業競爭中也要選擇優秀的管理人才和營銷人員,以才任勢,以才造勢,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決策有方,提高效益。“任勢”就是利用形勢,如在戰爭中占領制高點,利用水流、風向,選擇有利時機出擊等。孫子指出:“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即根據如何對己有利而采取適宜的措施,這對于奪取戰爭的勝利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在市場競爭中,企業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造勢”,也可以推波助瀾,提升商品的市場占有率。
“造勢”的方法多種多樣:
第一,培育銷售大戶。
企業應長期用邀客選購、送貨上門、定期聯絡、批量作價、現結優惠等措施吸引客戶,特別是搞好與銷售大戶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市場占有份額不斷擴大。
第二,建立國際銷售網絡。
大型企業集團應采取國際化與區域化相結合的市場營銷策略,擴大銷售渠道,開發國際銷售網絡,形成強大銷售之“勢”,促進商品的生產和銷售。
第三,用特價刺激消費。
許多超級市場每個休息日都在報上大做“特價周”的廣告,用許多比市價便宜一二成的特價貨吸引顧客。踏進店內,更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店墻上到處貼滿了不同顏色的商品削價標志,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通過特價“造勢”,在顧客中造成廣泛影響,生意就會越來越好。
第四,實施多種形勢的便民服務。
企業還可以實施網上購物、使用信用卡購物、電話訂貨以及設立轉賬業務等多種服務。
由上可知,在企業競爭中“擇人而任勢”,利用各種機會和采取多樣方法,造成強勁的勢頭,就一定能提高經營效益,使企業發展更上一層樓。5
求勢借勢,飛速發展
“擇人任勢”的軍事思想,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有非常廣泛運用。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首先就要學會選拔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借助人才的非凡能力去借勢、去抗爭,去謀求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作者:張正平;中國企業管理學會理事, 怡安翰威特高級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