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多的企業大學、HR培訓團隊、包括很多職業講師都在和我探討一個問題,就是線上教學如何最大化的彌合與線下教學互動性的距離。從我的觀察和實踐出發,給大家一些參考的思路。
一、互動的背后,關鍵要解決參與感的體驗問題
線下的體驗好,這種感覺好的觸發點是什么呢?老師唾沫四濺的激情表演?老師對你的眼神?老師給你的評價?還是你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可以聽到其他同學的分享?還是完成課堂任務帶來的擊掌的瞬間?還是因為在教室里屏蔽了日常的工作干擾?還是因為舒適的環境?還有什么?
這些都是做教學設計中,教學體驗設計的一部分。有人說,教學要有干貨、要有趣,我覺得還要加上兩條,和我有關,我能參與。后兩條比前面兩條更重要。
管理中有句話,叫做有參與才會有重視。線上交互互動的本質,是要解決參與感的問題。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
二、眼、手、口,是三個可以充分調動的感官
眼睛毫無疑問,線上教學,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盯著屏幕。但是,如何讓學員長時間的看屏幕而不走神呢?我們在這上面可以做什么呢?線上場景下,文字最吃虧。因為讀文字是個挑戰性很強的事兒,我個人就不喜歡,特別是大段的文字。比文字好的,是模型圖、框架圖。同樣,簡練的模型圖、框架圖,要好過復雜的模型圖、框架圖。比這個再好一點的,是適當的圖片,圖片帶故事、帶內容,然后加浮層引入關鍵詞。視頻呢?未必好。一個線上的線上教學,有時候會適得其反。教學中,通過畫線、圈選關鍵詞等方式,讓學員跟上講師的節奏,并始終聚焦核心關鍵點。
讓學員動手,這是通過行動調動思維最好的方式。讓學員動手有很多方式。常見的方式,是提前給學員一份可打印出來的學員手冊,讓學員一遍聽課一遍在上面做些記錄、練習。再簡單一些,讓學員拿個本子、拿張紙做記錄,也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另外一類,則是在屏幕上和講師、教學系統的互動。常見的連線、選擇、輸入評論,都是參與的方法。
讓學員動口,這個不只是英語、語文教學可以用的方式,其實很多主題的線上培訓都可以應用。在教學中,有一個普遍的方法規律,叫做語言重復的力量,一方面是強化記憶,另一方面則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比如銷售技能培訓、管理溝通的培訓中,我們就可以特意做時間留白,讓學員先自己嘗試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去引入要點。在軟件層面,講師可以和學員通過“連麥”的方式,讓學員有機會發言,這個效果也很不錯。
當眼睛、手、口都動了起來,線上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這是我的第二個觀點。
三、互動設計的背后是情緒體驗設計
一場線上課程下來,波瀾不驚沒有體驗是最差的體驗。就像讀小說、看電影一樣,如果一堂課不能充分調動學員的情緒,那么多半這個課的效果也不會好到哪。通常,學員在課程上的學習體驗包括:
參與感、成就感、喜悅感、新奇感、痛苦感、憧憬感、帶入感、沉浸感、團隊感、超質感、危機感、行動感等,這12種學員體驗的不同組合,構成了不同課程的不同情緒曲線。
所有的講師在開課前,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這個課,要帶給學員什么樣的情緒體驗。圍繞著這個問題出發,就很容易去拆解具體的教學策略。當然,情緒體驗要和教學內容、學員痛點關聯起來,而不能為了做體驗而做體驗。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線上課程,不能讓學員體會到3種以上的情緒體驗,通常也不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是我的第三個觀點。
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有區別,但是區別沒有大到是兩套截然不同的教學設計理念。把核心本質的東西想通,方法和技巧自然迎刃而解。
以上內容,節選自安老師《全感官學習體驗設計》。作者:安秋明,阿里巴巴·淘寶大學學習運營中心負責人,曾任淘課副總裁,好未來(學而思)領導力學院常務副院長、集團學習發展總監,方正集團·方正商學院培訓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