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喬諾咨詢21天“苦練內功”計劃的最后一次公益線上分享中,原華為終端公司全球Marketing與銷售服務部GTM高級經理鐘老師,為我們解密了讓華為近年來”爆款頻頻“背后的“套路”——神秘的“IPMS"流程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
在聽了鐘老師的講解后,許多企業家向鐘老師提了一些困擾自己的問題,這里精選了其中一些代表性問題及鐘老師的解答。特此分享!
Q1 PCT(Product Commercial Team,產品市場團隊)例會是針對每一個產品開,還是針對產品線開?
答:PCT例會一定是基于單產品運作,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一個產品只有一個PCT團隊,人力和時間上都無法兼顧。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選擇幾種方法。
對于旗艦機,一定要按照IPMS(Integrated Product Marketing & Sales,集成產品營銷和銷售)完整流程來運作。旗艦機在各個領域的參與度,特別是營銷領域的參與度是要高于其他品類的。營銷領域參與度在華為定位為360度營銷或者是270度營銷,執行一個完整的IPMS流程是比較重要的。
對于非旗艦機,不需要太復雜,可以采取幾種方式簡化。可以把GR(Generial Review,通用評審點)點合并,GR1、GR2合并在一起,或者把品類相同的產品一起運作。一起來運作并不意味著開會的時候大家一起開,而是讓這個產品快速過。每次開會的時候,可以拿20分鐘或者10分鐘將整個運作放在一起討論,但每個產品討論的時候一定是獨立討論。
IPMS運作,各個企業需要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業務邏輯必須匹配產品進度,產品進度是單一產品的進度,確保上市進度要技術匹配,最后保質保量的完成,這是它的設計理念。
Q2 等硬件定型再定價會不會太晚?
答:很多企業的溝通投標都需要價格,銷售總是嫌晚,對銷售來說越早越好。我所說的GR4階段給定價,指的是正式簽單的定價,在GR2的時候會給一個拓展口徑,拓展口徑可以給一個范圍,也可以給一個價格,這個價格可能比將來的稍微保守一點,比如拓展的時候是100塊錢,實際要上市的時候可以是90塊錢。
Q3 IPMS流程是不是一定要與IPD(Integrate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流程關聯,如果企業還沒推行IPD流程,能否推行IPMS流程?
答:IPMS流程肯定是基于IPD的衍生流程,能跟IPD互鎖。它的本質就是從銷售人員角度看研發進展。如果企業沒有IPD流程,但總有一個研發流程,可以從這個視角看企業研發流程的每個階段分別是什么狀況,再匹配銷售的進展。
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實現類似IPMS的效果,不一定要跟IPD流程去強捆綁。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IPMS流程的本質是依據產品的進度來設置。曾經有企業問,IPMS能不能把P去掉。把P去掉就是把產品的主線去掉了,這是不建議的,一定要以產品作為主線。
Q4 PCT成員角色怎么選擇、任命?
答:PCT成員角色有點類似于PDT成員的角色,選的是各個領域的代表,這個代表一方面要有業務經驗,另外一方面要有時間投入。
有時候企業選人存在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會把一些部門的一把手當作兼職代表,兼職特別多,不可能全職投入這個業務。第二個極端,會把經驗短缺的人任命進來,這些人只是傳話筒,根本沒有推動能力,也無法真正作為某個領域的代表在IPMS產生作用。選擇PCT成員的時候應該參考PDT代表任職資格,形成責權利統一的重量級團隊。
Q5 IPMS對2B業務有效果嗎?
答:IPMS專門為2C業務而設計,流程細節按照2C業務做了很多的設計。但整個業務邏輯對2B業務同樣適用。2B業務原本有自己對應的銷售專門流程,但是不適用于2C業務,才會衍生出IPMS流程。業務邏輯上是適用的,但這個流程本身是不適用于2B的。
Q6 IPMS跟IPD緊密相關,萬一IPD中間失敗了再來一次怎么辦?
答:緊密相關就是跟隨著IPD的進展,比如IPD一年定型不了,IPMS對應的節點就實現不了,這沒辦法。最關鍵的還是IPD的進展要按照承諾的時間來完成,不存在失敗一次再來的問題,失敗一次就是很大的問題,這是產品開發執行力的問題。
Q7 IPMS流程在實際運作中,通過什么機制來控制評審點的交付質量?
答:實際運作中,在IPMS流程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check list,check list就是這個階段之前必須要完成的事情。過這個點的時候必須要一項一項看是否達到要求和標準,要求和標準大家一起評議。而且不是說到達這個點時達到要求,一定是在節點之前達到要求,否則就來不及。
比如在GR1點,要求PCT團隊有任命,任命要發出來,全公司都要看到;還要求有動作,要有開工會和會議紀要,并提報操盤委員會去匯報;還有交付件要求,需要輸出某競品分析報告,委員會看到這個報告,并且評審通過后,才能過這個節點,以及對應的IPD-CDCP才能過,后續的IPD流程才能走下去。
Q8 導入IPMS流程要多久?有沒有參考周期?
答:我們建議先選一個試點產品,選擇的節點是產品剛剛處于立項早期的旗艦產品。從開始試點到完整試點完成,從立項到它上市為止,整個周期是半年,導入試點的時間就是半年。從頭到尾要把這個流程跑完了才能檢查出所有的問題,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