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大家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幾年非著名管理學者楊杜,也就是我本人,不再研究所謂的“管理”了。
大家不要覺得驚詫,因為覺得“學者”沒有“活著”重要,所以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情,我們是怎樣的活法?企業是怎樣的活法?管理者又是怎樣的活法?管理者怎么樣認知“活法”?
換言之,現在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嚴峻考驗,日子難過、喘氣都非常難受的情況下,管理者怎么看待這個時代、組織以及自己?圍繞管理者的認知模式,我和大家分享三個話題。
一、管理者六維認知模式
(一)彭劍鋒“十點”管理者認知模式
有學者教授總結過管理者十大認知模式。管理者思維認知模式分10種:戰略型、必要型、多贏型、對人型、成敗型、兼容型、灰度型、悖論型、邊界型和一分為三認知型。
非管理者的認知模式分10種:執行型、可能型、獨食型、對己型、善惡型、排他型、黑白型、矛盾型、中庸型、一分為二認知型。
研究者的認知模式也分10種,分別是想象型、重要型、自得型、興趣型、真假型、自洽型、定量型、推理型、模型型、一分為五或一分為多認知型。
這三者逐一對照來看,大家會發現,一個人選擇怎樣的活法,和他的認知有非常大的關系。我們可以對照這些信息,分析自己是屬于哪一個類型或者偏哪個類型?
為了更好地厘清管理者的認知模式,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企業家和政治家的具體不同。政治家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企業家是“你事我事他人事,事事分清”。企業家是經濟社會的主體,政治家是政治社會的主體,兩者的事業追求顯然不同。
企業家思考的管理與政治家思考的管理有著不同的邊界,順著這個思路,或許我們能在其中隱約窺見管理者的思維模式,按照彭劍鋒教授的“十點”模式,我們列出管理和政治的10個區別:
踐行大知
Ø 價值問題是管理,正義問題是政治;
Ø 效益問題是管理,財富問題是政治;
Ø 創造價值是管理,貧富懸殊是政治;
Ø 規則概念是管理,自由概念是政治;
Ø 效率概念是管理,公平概念是政治;
Ø 追求壟斷是管理,反對壟斷是政治;
Ø 建立機制是管理,強調民主是政治;
Ø 組織概念是管理,國家概念是政治;
Ø 以奮斗者為本是管理,以人為本是政治;
Ø 不讓雷鋒吃虧是管理,學習雷鋒是政治。
由此10個區別,我們再延展一下,就能超越彭教授的“十點”模式:
Ø 工作概念是管理,權力概念是政治;
Ø 聚焦職責是管理,憂國憂民是政治;
Ø 服務客戶是管理,發動群眾是政治;
Ø 個人建議是管理,聯名上書是政治;
Ø 對事負責是管理,對人負責是政治;
Ø 靜水淺流是管理,激情澎湃是政治;
Ø 灰度思維是管理,黑白分明是政治;
Ø 不同意我的說法是管理,完全同意是政治(眾笑)!
(二)管理者的六維認知模式
沒法判斷大家的笑聲是同意還是不同意我的觀點,到我這個歲數已經不在意這個了。
為了更簡單地了解管理者的思維模式,我總結了“六維認知模式”,斗膽試著囊括以上各種“十點”。
1.一維層次知:先做與再做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在認知模式上,我已經順著下圖底部的“業務管理”逐級而上,開始研究哲學層面上的管理。不再從一般的事情和人這個層面去思考怎么做,而是直接思考何者在先、何者在后?這個思考方式,也和我的歲數有關系(眾笑)。
2.二維方向知:做大與做久
公司到底做大還是做久?有些公司提出來,能不能兩者相結合?有些公司以做久為導向寧做“五百年”不做“五百強”。還有的公司,導向就是只做“五百強”不做“五百年”。林子大了,當然什么樣的鳥兒都有,企業也不例外。中國文化常講“中庸之道”,現實中,往往是按照下圖中這個斜線去走的。(FamilyTree)
3.三維定位知:向上、向前與向外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词裁礃拥娘L景取決于我站在哪里。
從三維角度來看,比如說向上、向前、向外看,我們定位一個地方的時候,延展的方式就屬于三維定位知。反過來也可以生發出新的認識:
(1)三維“假設知”:從上、從前與從外
如上圖所示,以“三維假設知”從上看、從前看、從外看,按照我們的認知,就是“從未來看明天,從后天看明天”這種方式。今天看明天,預測值當然會有不同?梢约僭O這種狀態,即“站在上帝看人類,站在后天看明天,站在宇宙看地球”,這樣來設計一個產品,你就要跳到外面看它。
(2)正確的假設的重要性
正確的假設非常重要?梢栽O想,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你的生活、境遇會是怎樣?你的兒子、孫子又會是什么狀況?用假設的方式看問題,傳播頻率較高的是任正非的思路:
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
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
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理論;
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戰略;
沒有正確的戰略,就沒有正確的機制;
沒有正確的機制,就沒有正確的管控;
沒有正確的管控,就沒有正確的績效;
沒有正確的績效,就不能證明該假設。
這一個循環的方式,能說明我們到底在忙什么。不同層級的每個領導者,應該站在哪個層次來思考這件事情,表現出來的就是不同層面的認知。
4.四維預測知:洞察與假設
第四維,是在時間軸上觀察變化和可能發生的變化,就是洞察和假設。比如圍繞企業的技術、產品、所在行業,或者圍繞人,差不多都是一個S曲線,即從創業到成長、成熟、衰退。
如果GDP到增長5%左右的時候,我認為中國的企業基本進入了成熟期。成熟期低成長的企業怎么管理?高成長的企業又怎么管理?兩者活法或許大相徑庭。你的企業在發展有規律的階段,怎么做好假設?怎樣調動資源?如何做好戰略布局?回答好這些問題,企業家、管理者的洞察力和假設力必須非常強。
四維之中,時間不斷縮短、速率不斷加快,所以你必須快速反應、迅速變化、迅速響應某些東西,不同年齡的人能看出來的信息截然不同。70多歲的人考慮問題與50多歲的人考慮問題必然有差異,因為不同時代的人,思考問題的時間感不一樣。
在頻率加快,波長縮短,帶寬像太平洋一樣粗的時候,我們大約難以想象自己到底該如何思考這個世界。但是那些非常有影響力的人,早已在用超寬帶、網速與信息振幅,迅速提升自己做事情的波及率。發一個推特全世界就知道了,是用鏈式而不是一層一層的發。
比如特朗普的推特治國,推特粉絲有5140萬人,臉書有2310萬人;莫迪的臉書粉絲是4320萬人,Twitter粉絲有4230萬人。大家都在關注他們,不管他在推特、臉書發表什么言論,都可以迅速地推向外面。我們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同樣如此,通過有組織的推動,新聞、頭條都是在置頂,用這種方式迅速在幾千萬人、上億人之間產生影響力。企業洞察這個趨勢,自然緊隨甚至引領這方面的技術,像華為,主攻的就是寬帶和視頻,用技術載體的方式推動這個社會更快速地往前走,我們的認知模式也因之發生變化。
5.五維生態知:生態與生存
到了第五維,就要談到生態。關于生態系統,我認為,合作共生是生態系統的一個方面,食物鏈是生態系統的另一個方面,而且是必要方面。
。1)國家間食物鏈。能否活著是死活問題而不是成敗問題。按照不同的生態,誰吃誰和生態鏈條的排列,都是食物鏈的問題。國家間也有生物鏈:從資源國,到生產國,再到消費國;從石油、礦產、土地、機會,到勤奮、裝備、人口、技能,再到規則、金融、軍事、技術。原來我們賣資源比較多,再是產業和工廠去做,再往后是用錢生錢的方式。這就是美國的方式。按照這種食物鏈條誰吃誰是比較明晰的,是對生態的認知。
。2)生存與發展的認知。
關于這一點,有兩句話和大家共享:一、知道誰吃你決定你的生存。羊閑來無事不要老在狼面前晃悠。
二、知道你吃誰決定發展。生存問題肯定比發展問題重要得多,很努力地吃飽了最后被別人吃掉了,比如《人民的名義》里那個貪官,貪了很多錢一分沒舍得花,到最后錢都得上交了。
所以解決“活法”問題,根本上要知道“誰吃你”,而不能只記得你在哪里吃。
總結起來,就是以生存為底線,以富強為邊線!案粡姟边@兩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排首位的非常重要的兩個字。
(3)思維模式的進化與循環:升維與降維。思維模式的進化與循環,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哪個層面上思考/活著?點思維、線思維、面思維、立體思維,往上走是灰度思維,再往上走可以做分類的思維。
我們可以類型化去做事情,再加上時間就會出現一個動起來的東西,永遠是有預測性的,不管是三秒、一星期、一年甚至更久。這是我們認知的實在的、活著的世界,但是很麻煩,活著活著可能活到坑里去了。所以五維的東西就是生態,是“誰吃誰”的食物鏈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成敗的問題。活著活著,發現有問題了自己會非常難受,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往想不清的地方走,放下就行了,不然可能會導致抑郁癥。
(4)零維創意知。我們要回歸“零”。按照零思維,在所有的維度都放下你的“東西”的時候,那就不是你的事、不是你的錢、不是你的人、不是你該想的事。
我們稱之為“零的創意思維”,或者叫“量子思維”。量子思維是什么?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按中國文化的思維,展現在這里的是本質的或者最深層的某些東西。宇宙一爆炸,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之后就是超級計算機,是連續想事情的邏輯,否則就是糊里糊涂的。
從認知層面看,有無觀、矛盾觀、時空觀、周易觀,世界如此就證明我們活著,否則就是沒有活著,我們認知了自己就按這個思路繼續前行。
(5)太極到周易思維模式。這個抽象的世界可以畫出來,好比我們畫的圖畫、視頻等可以用眼睛看的東西。八卦是符號,可以用最抽象的圖形來思考問題,如果轉換為數字,就是二進制,也就是我們現在傳統計算機的計算規則。如果再往前推進就是零維,就是量子,就不分一二了,而是一種態疊加的狀態。
(6)有與無:按0-5維區分的七種知識。疊加態的思路在現實過程中我們可以慢慢體會到、感受到。按照“有無”思考這個問題,從“零維”到“五維”,再加上前后兩頭就可以產生“七維”的知識。
從創意知到層次知、方向知等,人最開始發展的是創想力,從0到1,從無到有;
接著是構想力,是產生結構、組織、層次的東西;
再接著是預想力,未來可能怎么樣?
如果你有資源、權力,有了構想力、預想力以后,再把這些湊到一起去完成預想的實現。
最后,是止想力。本來世界就是如此,不需要把人考慮其中,因為人工智能、機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不需要人工。
我們用四種力(創想力、構想力、預想力、止想力)來思考萬事萬物,一時也許忙亂,所以送大家四句話:
Ø 財富使人不再乞討-——經濟自立;
Ø 工作使人不再煩惱-——排除雜念;
Ø 文化使人不再爭吵-——寬容他人;
Ø 信仰使人不再思考-——順應自然。
零思維是有信仰會思考,關于量子大概就能容易理解了。如何從以上這些角度去思考自己習慣于幾維?
如果你喜歡寫東西,就是一緯的,喜歡畫圖就是二維的,喜歡視頻就是三維,喜歡想東西但是表述不出來那就是多維的,如果不想了那就是零維的。
二、管理者的七種認知框架
領導者的人生是“戰略需要框架、行動需要焦點、管理需要流程、一切需要結果”,
也就是從三維、兩維、一維到最終的東西,形成“升維思考、降維打擊、快速響應、剩者為王”的認知模式。
所謂思維框架,是思維者思考和表述自己的觀點或研究成果的某種結構或系統。管理者的思維框架可能有很多種,這和我們由一維講到六維是同一個道理。目前管理學上的框架,主要有:
1.線性框架。管理學研究有許多直線性框架。常見的一分為二框架有:雙因素理論,分為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人性理論,分為X理論和Y理論;成熟理論,分為成熟和不成熟;組織理論,分為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決策理論,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權變理論,分為機械組織和有機組織。一分為二框架比較為熟悉一分為二思維模式的國人所理解。比如,我們將意識形態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經濟體制分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將所有制分為公有制與私有制,將分配原則分為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等。還有一分為多的方式,在管理學上也有特別多的模型:人性假說四分法,即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管理職能五分法,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領導方式四分法,即專權獨裁型、溫和獨裁型、協商型、參與型;管理要素七分法,即結構、戰略、人員、管理風格、體制與程序、領導觀、價值觀;競爭力五分法,即供應商交涉能力、購買者交涉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能力、替代品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有競爭能力等。
2.分層框架。按照組織的層次先后做事情。首先分層次,再考慮不同層次、力量,不同的責權利。只要用分層的理論和思路考慮問題,有太多的工具可以去用。
3.曲線框架。畫上一個分類的框架,量可能超出我們的認知。帶點灰度的感覺就是按分類走,比如說活力曲線、S曲線、微笑曲線等都是按照曲線走的。
4.循環框架。這就是周易思維認知的模式,循環往復,形成閉環。PDCA的循環框架、六西格瑪管理MAIC循環框架都是如此。
5.平面四分框架。平面四分法是人類認識復雜事物最簡化、最有效的方法。企業成長模式框架、安瑟夫戰略矩陣框架、GE的矩陣框架概莫能外,我所講的只不過多了維度而已。
6.金字塔框架。企業的層次不是單純一條線的,還要考慮做“面上”的狀況。我們可以用金字塔的方式架構一個結構,包括組織圖、魚刺型圖(躺倒的金字塔),隨著影響因素越來越多,再去分解并聚焦到分析問題的最終目標上去。此外,我們的思維方式到底按照歸納法走還是按演繹法來走?最終經過推理,得出結果,推理的過程合規,就會得出相對成功的或者科學化的一個框架,這就是邏輯金字塔。
7.網絡框架。某些行業,比如國家電網,本身就是網絡。華夏基石組織的論壇也是在網絡上運作的,每個節點、中心都會產生大量信息。我們怎么了解、管控這樣的網絡(互聯網、物聯網、通信網等)?這是現代社會非常要緊的問題。
三、管理者“三性認知”
人類的認知一般是按照流程走的,從感覺、知覺,再到思維,從身體開始,到比較綜合,最后用腦子去思考。管理者的思考特征則是先想明白,再做知覺、感覺,思考這個事的可行性。與一般流程好像是相背而行。所以管理者要靠想象力、計算力解決某些事情,但是也不能總是從0到1算賬,老算賬就徹底變成商人了。
所以會有一些比較模糊化的認知,量子思維分不清楚,但是可以從1到N、從N到1、從1到0、從0到1,思維就這樣轉起來,這是企業家的思維模式。
(一)感性認識
當我們看到一朵非常漂亮的花,感覺第一念是顏色、第二念是概念、第三念是心情。我們把念頭拆出來,其中的意念、語言、行動和心情瞬間的表現,就是人的認知過程。
請問大家一念有多長時間?彈指、瞬間、剎那是什么意思?這都是時間單位,跟秒、分、小時是一回事。一晝夜是30須臾,一須臾是20羅預,一羅預是20彈指,一彈指是20瞬間,一瞬間是20剎那,一剎那就是一意念。我在講、大家在笑的過程中已經好幾百個剎那了。人控制自己的一念非常難,但是很多非常優秀的企業家能夠控制到一念,也就是0.018秒。厲害的人是在非常短的時間段以內,控制自己的念頭,讓它向著正確的方向走。
我們一念的變化、認知的過程,用佛學理論來講大概就是如此。佛學講“識”就是認知的結果,獲得“識”的條件是“緣”。用眼、耳、鼻、舌、身、意、潛識、藏識,在各種角度看到、沒看到,或者看到之后沒有任何見知或者有一些誤解,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識”。
認知到最后會得到非常復雜的結果。八識“心王”支配六類五十一種“心所”,你就知道你的心里面有多少蕪雜散亂的、雜念的東西。尤其是現在這個世界,大家已經不是吃不飽,而是信息吃太多了。
走路的時候都拿著手機一邊走一邊看,以至于讓自己像個盲人。認知對我們很重要,我們在行為上、心理上、接受信息上,到底應該怎么思考和對待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和哈姆萊特留下的經典問題有得一拼。
(二)悟性認識
悟性認識就是動腦筋、創新,想的是與眾不同的有增量的東西。
我們看國學,很多東西是認知模式的而不單純是內容的,因為它的內容互相之間是有矛盾的。國學中的認知模式是什么?國學經典有三類主要的觀點。
第一類是和人生階段相聯系的道理,這一般比較準確,因為和經驗相關。比如《論語》中,“君子有三戒:少時血氣未定,戒色;壯時血氣方剛,戒斗;老時血氣已衰,戒得!薄八氖换,五十知天命”等。
第二類是與德才相關的道理,包含價值觀的問題,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都講的有道理。比如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孟子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
第三類跟因果相關的道理,一般人看不懂,也很容易誤解,所以需要悟性。這屬于量子思維的范疇,必須有悟性才能拆解。
我把自己悟出來的定律和大家分享。第一定律,現實中沒有一個結果是由一個原因所引起的。比如:柳下惠為什么坐懷不亂?可能有五個以上的原因。愚公移山為什么成功了?八個原因所以他成功了,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位偶然路過的神仙。大禹治水為什么三過家門而不入?這些問題我們別在固化的思路里面琢磨,可以開拓思路,甚至打開腦洞。但眾所周知,這幾個問題都有固定的答案,這其實不利于思維的鍛煉。
中國經典中的思維特征有三個。一是輕邏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么生萬物?沒有講給我們。二是重倫理,對圣人、君子、小人進行特征研究。三是因人易,分君臣、父子、長幼、內外。
《大學》里講:
Ø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Ø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財聚而民散,財散則民聚。
《中庸》里這樣講:
Ø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Ø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瑒t可以與天地參矣。
《論語》里講:
Ø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Ø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Ø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
這三個經典中的話語方式,一因一果,是鏈式產生的。這種話語方式,基本始于《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國學經典差不多都是這種思維模式,大概始于周易。周易中是有邏輯的,但后人沒有特別從形式上明確其中的邏輯。所以,對古人的道理,需要添加邏輯法或因明法來解釋,需要尋找結論的前提。我們用四維講——唯“書”去讀,唯“實”去看,唯“思”為重,三者融合起來就是唯“悟”,即發現式、創造式的認知模式,這樣跳出國學經典思維模式,返回去再看再學,就可以超越西方到達我們的新時代。
(三)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是和西方最近幾百年比較接近的思維模式,與中國經典思維模式怎么連起來思考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邏輯角度上來講,都是不一定的結論,一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生二,二必須在一定條件下生三,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生萬物。按照數學模式就是0+1=1、1+1=2,2+1=3,9997+3=1萬,中國人就是這種思路,不知道中間的1和0是怎么回事,只要生出結果就好,中間的過程不管。
因此我又悟出來第二定律:有原因不一定有結果,有結果一定有原因。所以“因果關系”變成“果因關系”,一類結果必有三類原因:必是多個因、必有不確定因、必有未知因。
四、有“三性”管理者的特征
講到此處,有感性的、悟性的、理性的“三性管理者”,到底有什么樣的特征?
1.自信果斷但又謙虛。知道自己想到的任何方法僅僅是許多方法中的一個,還有很多方法自己連想也沒有想過。
2.是建設性的而不是批判性的。思考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更聰明,而是為了得到更好的認知和行動的方案。
我們用這種思路解決問題的時候,會發現世界有三種:現實世界、理論世界和思維世界。這幾個世界之間,思維去表述理論,用理論和現實互動,現實和思維又是認知的過程,三維在其中循環。三個世界投射到商業世界,信息和信息之間的是互聯網,事物和事物之間是物聯網,人類和人類之間是感情網。其中的商品、情報、客戶,共同構筑起未來商業發展的空間。這就是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現在的做法。實際上,我們是在構建的新時代、新世界里面,用思維的東西認知它一定往那里走。
從三個世界到四個世界,就是在虛擬世界里面照樣會產生許多的事物,你不是你,虛擬世界還有一個你,那個云里的你比現在的你更真實。人類的表述、互動和認知,所有東西都是互相連著的。世界動不動,看你動不動,虛擬的世界是通過你的眼睛和腦子連起來考慮的問題。
但我們需要回到自主靈性的世界,因此要練習“不動心動腦,不動情動理”。
有三個方法:1.想到一個點子,從上下左右前后三維去表達。
2.聽別人話語,不聽內容,看邏輯結構或語法。
3.聽別人觀點,不評對錯,看他的價值觀和立場。
歸納一下就是:1.舉一反三法;2.形式解構法;3.以人觀語法。這樣就會回到你自主靈性的世界。
最后給大家分享一段話: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楊杜說“我知故我富、善知故我強。”
作者:楊杜;華夏基石領銜專家,著名管理學家,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相關鏈接】中高層經理全面管理技能實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