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管理學中有個著名的理論,叫“木桶理論”,這一理論由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提出,他認為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對此,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觀點。前段時間,一位創業的朋友轉給我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認為,所謂的“木桶理論”其實是錯誤的。創業者若想成功,最重要的是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而不是花精力治愈自己的某些"頑疾"。
作者指出,在工業化時代,木桶理論非常有效;但在全球互聯網化的今天,這個理論實際早已破產。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還列舉了一些例子。比如,淘寶成功的秘訣在于只做了一件事情——搭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易平臺;小米做好了粉絲互動;騰訊則擁有最好的社交工具。所以他認為,偉大的公司都只抓住了一塊足夠長的木板,創業者不必再花精力治愈自己的"頑疾",把一塊木板做到極致即可。
我認為這個觀點挺誤人子弟的,他在創業這件事上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因為一個人進入創業狀態,實際上是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一個不確定的成長環境中。畢竟絕大多數的創業者并不是商學院畢業的,甚至一個商學院的高材生,也不一定能夠保證創業成功。
一個優秀的企業經營者,他所具備的能力大多是在實戰過程中不斷培養和修煉出來的。比如,創業者想把企業做好,就必須在戰略、營銷、管理、技術、政商關系、資本運營、財務等方面將自己變成一個嫻熟者。
我寫過兩本《大敗局》,書中收錄了19個著名企業的失敗案例。在當時,這些企業家是最聰明、最勇敢的人,他們都擁有一塊很強的木板,比如有人擅長營銷;有人資本運營做得好;有人政商關系搞得好。但是,他們最終都被收錄進了《大敗局》。
導致這些企業家被“集體淘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項共同“基因”:最長的那塊木板旁邊都有一些拖后腿的“短板”,最終水真的是從那塊短木板那里流出去的。
如果你問我:作為一個創業者必須具備哪些能力?
我認為,大概有以下三個基本能力:
第一,獲取資源的能力。做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將有效的社會資源以最高的效率配置到自己手中。因此,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首先是一個獲取資源能力很強的人。
第二,消化資源的能力。管理者需要具備“完整的桶”的意識,培養團隊管理、營銷和資本運營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防范風險的能力。每一場商業活動的背后都充滿著不確定性,在最大的資源和利益背后一定存在著最大的危機,所以必須時刻保持警惕性。而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真切地看到創業者成長的軌跡。
在我看來,創業就是將一個極端的人變成一個極致的人,在商業的爛泥地里不斷地突破自我,從而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這些能力可能是你所不擁有的,甚至是你討厭的,但為了實現商業的成功,必須將自己變成那只每塊木板都很齊整的木桶。
作者:吳曉波;“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