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
大家好!
我是王浩,咱們又見面了。今天分享的主題是:疫情后營銷策略。先明確一下,我這兒說的疫情后,時間范圍基本上指2020年年內。所以,也可以這么講,今天分享的主題是,2020年,疫情后的營銷策略。
2003年,我經歷過SARS,當時在企業,主導制定了SARS后的營銷策略,而且保留了完整的資料,算是有些經驗。最近一周,我正在輔導五家企業制定疫情后的營銷策略。
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戰略收縮
一支軍隊,戰敗了,或者損失嚴重,要想東山再起,最要緊的是什么?戰略收縮。南昌起義失敗后,朱德率余部,一路南下,打完了三河壩阻擊戰,軍隊人心浮動。隨后,朱德先后做了三次整頓,史稱“贛南三整”。 “贛南三整”做了三項工作,一是整頓人員,去蕪存菁,不想繼續革命的,走人,屬于革命鐵粉的,留下來,結果是,保留了800多位堅定的革命者,二是統一思想,三是收縮戰線,將攻擊方向由平原轉移到山區,陣地戰改為游擊戰。
一家企業,如果遇到了重大的挫折,或者受傷嚴重,要恢復元氣,怎么辦?同樣是收縮戰略。記得1999年,日產虧損虧到當內褲,卡洛斯。戈恩出手相救,兩年左右的時間,就讓日產扭虧為盈。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戈恩做了兩件事,一是出售非核心的資產,使日產專注于造汽車;二是砍成本,不必要的費用,一律不批,采購上,貨比三價,即使也內部的配套企業,也要參與競爭。
由此可見,打仗和經營都是一個道理,當我們遭遇困難時,就得往回收一收,集中力量,做我們能做的事,擅長的事,更容易成功的事。在營銷方面,具體地講,就是在重要區域,加大營銷資源的投放,集中力量銷售重點產品。
到今年,我從事培訓和咨詢已有9年時間,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大多數企業,我再強調一遍,大多數企業是沒有營銷戰略的,有些企業,高層是有戰略的,但是到了中層和基層,戰略就變成了簡單的兩個字:掙錢,沒人去思考長遠的問題。以前,我們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企業跟著受益,所以,有沒有戰略,無所謂。但當下就不一樣了,你沒有戰略,就一定會面臨逐步被淘汰的結局。尤其是,在企業受傷以后,還是大大咧咧,粗放式營銷,肯定是要吃虧的。
二、客戶戰略
今天我看一篇文章,是記者對深圳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洪的采訪。楊總提到對本次疫情的反思,其中一條,是供應鏈的安全。他講的主要意思是,不能將自身的供應鏈過于集中于一個地區。道理大家都明白。
我們換一個角度,如果你的客戶主要在湖北,也就是疫情重點地區。那么,2020年,你企業的銷售將受多大的影響?這一點,我們用不著討論,結論一目了然。
問題在于,將來怎么辦?客戶戰略在區域分布上,應該考慮風險,不能集中于一個地區。銷售收入來源的重點地區,至少保持三個省以上。即使一個省出問題了,其他省也能支撐企業的運轉。如果你是做外貿的,道理也一樣,客戶不能過于集中。譬如我接觸家一家機電制造企業,2018年以前,80%以上的產品是出口到美國,結果,美國政府施壞,給我們加稅,使我們出口的美國的產品競爭力大大下降。因此,這家企業在2019年一年里,業務量掉了近60%,現在拼命在找其他地區的客戶。
當然,客戶戰略有一個辯證法,我們強調客戶要分散,并不等于說沒有重點,而是說,在重點分布的前提下,適當分散。否則,客戶也到處都有,但哪兒的客戶產出都不大,這不叫戰略,而是酒糊椒面。
三、產品創新
本次疫情,幾乎沒有一家企業能獨善其身,但是,受傷最深,且很難逆轉的企業,恐怕是那些低檔次,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因為,一旦經濟全面恢復正常,這類三流、四流的產品,其競爭一定是刀刀見血,直接拼到退無可退,甚至把企業逼死。
所以說,如果疫情還有一些正面作用,那就是它用最極端的手段,告訴我們,技術研發投入、產品創新真的很重要。
本次疫情中出現一個特殊情況,即很多相關企業臨時改行做口罩,做流毒液。但疫情結束后,大家還是應該回歸正道,沒有必要去湊熱鬧,專心自己的長項,踏踏實實做一些研發,在細分領域搞出拿得出手的產品,這才是企業可持續經營的根本所在。
四、價格
現代市場競爭,價格有幾種特殊的功能,一是促銷,譬如一些企業打的廣告,說是零收費。明眼人一看,那就是忽悠人的。但是,這并不耽誤很多商家跟進,繼續忽悠那些愛占便宜的糊涂人;而格力是另外一種玩法,董姐姐說我的價格就是高,因為我的空調質量和性能比別人都要牛。二是競爭杠桿,象格蘭仕,價格降到你生產不起,它贏了。三是過濾市場,一些奢侈品,新上市的高科技產品,他們的價格奇高,普通老百姓接受不了,只有幾位有錢還喜歡顯擺的人去買。這些產品的廠家,完全有能力降價,但他們不干,就是想通過價格,過濾市場,你有錢就來,沒錢就滾蛋,我不在乎你是不是買得起,我只在乎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
扯完了閑話,說點正事。這一次疫情,產品定價怎么辦?這是一個兩難問題。如果你把價格降下來了,固然迎合了客戶,但哪天形勢好轉了,你想把價格提上去,客戶可不答應。如果你不降價,肯定會丟失幾位客戶。道理很簡單,客戶看一堆的供應商都在降價搞促銷,就你認死理,頑固不化,鬼才買你的東西。所以我的建議是,原有價格不動,但搞點促銷,等情況穩定了,促銷就停了。這樣,有利于長遠的經營。
即使是疫情后井噴的行業,促銷也有必要。譬如醫療器械、健身器材、保險。一旦疫情結束,大家都在搶客戶。怎么搶?你總不能跑到人家里,或者公司里去推銷吧?最好的辦法還是拿個喇叭扯一嗓子,說,我這兒促銷了,來吧!
當然,有些產品不是促銷能解決問題的,譬如項目,甲方通過招標來采購。你想搞促銷,根本就沒機會和客戶講。這種情況怎么辦?只能靠銷售的能力,把前期的工作做實做深,另外,在投標中,多給點甜頭。如果你投標方面的經驗不足,那我建議你掏點小錢,請我去培訓一下。在我這兒花費一點小錢,多拿幾個項目,總體還是很劃算的,你說是吧!
五、渠道合作
傳統的渠道是指,廠商把產品賣給批發商,批發商給經銷商,經銷商再給終端店面。你的產品可以是消費品,可以是電子產品,可以是工業品,也可以是軟件,但是,如果搞渠道銷售,基本就這么一種模式。
我們這里說的渠道合作,范圍更廣泛一些,它是指廠商和任何外部實體進行合作。這也叫跨界合作。譬如華為手機和軟件開發者合作,微信拉了一群商家進來。那么,我們在這里為什么要再次提跨界合作呢?這個概念這幾年已經很火了。在以往幾年的服務中,我發現很多企業的經營相對比較封閉、保守,他們堅守傳統的銷售模式,渠道單一。顯然,在疫情這種天災人禍的影響下,這些企業要想實現經營上的絕地反擊,有一定的困難。而那些之前已經搞跨界合作的,疫情過后,多頭出擊,東方不亮西方亮,恢復速度明顯更快。
前天,我和一家電力系統集成商溝通,他們主營兩項業務,一是項目,二是運營。從2016年開始,該公司就開始探索跨界合作,目前,他們的銷售渠道包括了軟件研發商、配套廠商(供應商)、政府有關部門、開發商、科研機構等9大類。我和這家公司的銷售總經理討論疫情后營銷問題,他信心滿滿,說我渠道多,抗風險能力強,言語之間,看不出一絲一毫的擔憂。
所以說,企業應該開放合作,一則是擴大銷售的途徑,二則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當然,作為一項策略,我們要沉下心,考慮周全了,再執行。臨時抱佛腳,人云亦云,是成不了大事的。企業經營,市場營銷,都要謀定而后動。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為止。
最近幾天,有不少的新朋友進來,很高興認識你們!看到你們很健康,我為你們高興!也希望你們來我的微信公眾號:精益營銷茶館,活動活動,多說兩句。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把氣氛炒起來了,也是給我一種鼓勵。畢竟,我也是俗人一個,需要大家幫襯。
順便報告一個好消息,截止13日,除湖北以外的新增新冠病例,已連續11天下降,今天,也就是2月14日,新增267例。趨勢不錯、
再順便祝大家情人節快樂!情人不在身邊的朋友,辛苦了,我也幫不了你什么,就多聽聽我的分析報告吧,全當解悶了。
謝謝大家!
作者:精益營銷專家王浩老師,邀請王浩老師講課請致電137186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