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椿樹的葉芽是可以吃的,它的名字叫“香椿”,在椿樹中一個很響亮的品牌。
除了香椿樹,還有另一種常見的椿樹——我們俗稱為“臭椿”。
如果你想做“香椿芽炒雞蛋”這道很多人都熟悉的家常菜,可以直接去買香椿芽,一般用不著去分辨,去挑選:是不是香椿。
如果你去田地間樹林里,掐香椿芽,那可就不一樣了。你必須知道分辨的方法。
記得上《植物學》課時,老師就問了這樣的問題:如何分辨出香椿?如果你分不出來,吃到臭椿也是有可能的,因為香椿芽也有微弱的“臭”味。
香椿(對生葉序)莖上的葉子都是兩片對生著長的,莖的最前端也是分叉的對生著兩片葉子,且它的樹皮及葉梗都顯出微弱的褐色。因為它有香的價值,也顯出了香的根本記號(聞起來也略微有臭的氣味)。
臭椿莖的最前端有一片葉子,不是對生的,且它的樹皮顯得很粗糙,布滿了疙疙瘩瘩的點點。
地瓜也是這樣。紫薯的皮是紫色的,內里的瓤也是紫色的,而且它的綠色的葉子下面的葉柄和莖也都顯示出紫色來。
如果用岳新力提出的品根觀念的說法來表達,這就是植物在自然界里的品根記號、品根和品根顯示,與我們商品世界里對應的是:品牌、賣點和包裝(或者其它詞)。
“時髦”的道路上。
“小米”手機剛面市時的受追捧,是它占據了“網絡直賣”,讓人只花少少的錢就能用到“智能的手機”。并且還時不時的吊吊胃口,增加買到者的幸運感和興奮勁,好替它去宣傳呀。被美其名曰“饑餓營銷”。
占過便宜之后,不會有多少人長期停留在原地踏步走,于是緊接著而來的“需求升級”很快就甩開了“小米”。無遠弗界的“網絡”和“互聯網思維”不靈了。
在未能高覆蓋的網絡直賣的區域,自然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啟動得起來的。
而這些“空白”的四五線市場,也很快填進了oppo、vivo等手機。這是開挖和占據空白。目前還在熱勁上呢。
“前后2000萬”之后會是什么呢?“逆光也清晰”之后又會去賣什么呢?
消費者暫時還不知道。當更換頻度越來越高的手機(一款社交軟件都能淘汰掉一批手機)覆蓋大部分市場時,企業面臨的不光是研發產品新款,還又是增長的問題。如何解決?
再來個產品賣點?!
只可惜,不論怎樣更換賣點,或開挖空白區域,這些都是打一搶換一個地方(新款)的營銷做法,還談不上是做品牌。
你要問為什么?回頭看看“波導,手機中的戰斗機。”就差不多都明白了:現在你還會認為“波導”是手機中的戰斗機嗎?
那只是產品賣點的廣告,就像今天的“前后2000萬”、“逆光也清晰”一樣,它們都不是智能手機的品根價值,而是基于品根之上衍生出來的“側根”價值——依附式產品。
其產品名字,也是只代表那個相應的衍生的側根(價值)的符號——其代表性和能力,將隨著側根勢能的減弱而弱化下去。不會成為真正的品牌。充其量就是一段時間內知名度大了點,消費者通俗地稱之為“名牌”或“牌子”。
相對應的,牢牢地占據著智能手機品根的蘋果(雖然它有個直接的名字叫iphone),一般不會,也不適合舍本逐末地這樣去做,它會以“正”合,以“奇”“時髦”的路上去。
作者:岳新力,“品根”發現者,品根觀念提出者,直覺品牌第一人,并開創出品根戰略,將品牌創建推進到本能直覺的新層次新領域,最直接化降低顧客的選擇成本和認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