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浙江上課,課間,一位80后學員和我一起在外面抽煙,他發一句感嘆:做我們這種銷售,最難的就是做關系。
處理客戶關系之難,不是80后、90后的“專利”,前輩們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不過,到了80后、90后這兒,問題變得越來越大了。這有三個背景:
1、成長環境使80后、90后的關系處理能力下降了
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獨生子女也不少,即便如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家庭關系、社會關系依然是傳統的,典型的特征是周邊有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鄰居街坊。他們在這種關系網絡下生活、學習,慢慢習以為常。所以,當他們成為銷售,去理解、接觸和處理客戶關系時,相對駕輕就熟。因為,本質上,社會的各種關系,和傳統的生活關系,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80后、90后的成長環境,與之前相比,有一點產生了巨大變化——過去的孩子,父母要求他們去適應社會,而80后、90后在青少年時期,父母和父母的父母,更多的是讓社會去“滿足”他們。他們不需要去適應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這些復雜的關系結構,甚至同學之間,也只有攀比。在他們眼里,“自我”比什么都重要,這帶來的麻煩是,他們在進入職場后,較缺乏同理心,也不太理解傳承了幾千年的關系文化。我不是說所有的80后、90后都是那樣,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會注意到這些問題,并做了很好的引導。但從大數據來看,80后、90后不理解關系,不會處理關系,是一個普遍現象。
2、反腐新政給客戶公關帶來了許多難題
最近幾年的反腐新政,不管老虎、蒼蠅,發現了就弄死、弄殘廢,這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是一件好事。至今差不多七年的時間,國內的政治局面改變了許多。當然,在許多角落里,腐敗依然在滋長……
過去做關系,客戶接受宴請、禮物、錢財,都是坦蕩蕩,如果你給的不夠,他們還會毫不客氣地要,一點兒也不把自己當外人。現在則不同了,做銷售的想請、想給,人家也不敢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客戶都成了真正的“先進分子”,顯然不是。基本的市場競爭法則告訴我們,在一個關系型社會里,花錢買交情的事,你不干,總有人干,最后,不干的人還一定吃虧。問題來了,在客戶“躲躲閃閃”的情況下,你如何出手,尤其,當你正好是一個80后、90后的銷售時,連理解普通的關系都有難度,再去處理一些“猶抱琵琶半遮面”,更是難上加難。
3、“快餐型”思維影響了關系的發展
60年代之前,中國經歷了劇烈的變革,短短的半個世紀,換了三個朝代,內戰、被侵略、革命、各種思潮的涌現……那些年,可以說中國人被人類所有的苦難、理想和文化都洗了個遍。但是,總體上講,中國社會還是保持了大量的傳統元素,尤其是底層和家庭,基本的習俗和文化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此后,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80年代以后的改革開放、本世紀初的互聯網……使得中國人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喜歡吃快餐——什么都歡喜快一點的,尤其是錢,最好一夢醒來,吊絲就成土豪,豪車別墅美女都有。
80后、90后受整個社會思維的影響,在處理客戶關系時,表現大多急不可耐。有趣的是,表面上的集體浮躁,并沒有完全動搖中國關系文化的根基——五千年的基礎,不是說變就變的。尤其是一個組織內部,基本的關系結構和幾十年前、乃至幾千年前,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譬如政府的反腐基調,和機構設置,你可以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找到影子。又譬如,那些口口聲聲與與眾不同的互聯網企業,他們的官僚作風,同樣隨著組織的擴張,日有長進——九月份,我在京東上購12盒大閘蟹,有一盒出了問題,給京東打了N個電話,要求補發,照樣是一堆“官話”、“廢話”應付一下我,就是不辦實事。話歸正傳,80后、90后的吃快餐心理,實際上與當下的關系社會結構是存在沖突的。
顯然,80后、90后,如果不吃點“關系”這種鈣片,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作者:精益營銷專家王浩老師,邀請王浩老師講課請致電137186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