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眼中,營銷是花費還是投資?
幾乎所有市場部都在這個問題上受到公司的挑戰——CFO質疑市場部花錢如流水;而CEO總說,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花再多錢我都會給,但請告訴我花了有什么用——這應該是大多數CMO的困惑,營銷效果該如何衡量、如何證明。
今天,問題愈發尖銳,看全球排名前兩位的廣告主在今年的舉動——聯合利華公布2017財年核心財務數據,一個關鍵信息是去年削減7億美元廣告制作費;寶潔有意進一步削減廣告支出,到2021年6月再節省4億美元——去年開始,兩大巨頭不約而同對削減廣告預算發出吶喊并付諸行動。
這代表廣告主們不愿意為營銷買單了嗎?答案恰恰相反,人們忽略了它們的后續動作——聯合利華從節省的廣告費中撥出3億美元用于媒介花費及店面營銷;而寶潔一邊削減廣告投入,一邊把更多的錢真正花在對的消費者身上,事實上,它的整體營銷投入是增加的——它們的一致步調是在圍繞消費者進行廣告投入優化。
互聯網讓消費者變得更聰明,爭奪消費者成為品牌間愈發明顯的戰役,因為他們的品牌選擇決定了公司和品牌的市場表現。
因此,大家越來越能達成共識的是,要把消費者直接當成一種資產,伴隨而生的,是CMO們關注市場份額的視角也在悄悄發生變化。長久以來,營銷界都存在著一個矛盾點:大家都強調消費者,但評估資產的指標卻是從品牌維度來展開的。
當轉換到消費者視角,他們更關注的是如何讓這類資產持續增值,最關鍵的其實無外乎:找更多的消費者、找到品牌所在品類中高質量的人、提升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以促進轉化。
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思考消費者資產——
1.消費者總量:這涉及了一個問題:誰是你的消費者?以經典的消費者行為理論——AIPL(Awareness、Interest、Purchase、Loyalty)為參照,我們認為所有與品牌產生以上關系的消費者,都可以被納入到品牌的消費者總量中,告別一次性營銷。
2.消費者品類購買力:在相同品類中,不同消費者的購買力是不同的,品牌要為自己找到那些購買力更強的人群。
3.消費者品類購買力:在相同品類中,不同消費者的購買力是不同的,品牌要為自己找到那些購買力更強的人群。
而數字化帶來的好處是,消費者資產和它的三個關鍵因子變得可視化、可衡量、可優化,有別于以往或縹緲或基于統計學的衡量指標,市場部的營銷動作也有了明確的參照標準,同時,對下一步的營銷規劃更具指導意義,曾經讓每一個CMO夢想擁有的營銷“儀表盤”正在成為現實。
我們開始體會到營銷價值或許將被重新定義。以“雙十一”為例,以往大家只期待那一天銷售爆發,但當我們有了消費者視角的評估后,參加天貓“雙十一”的目的已從多年前的“大促”思維,迅速轉變成最高效獲取潛在客戶的關鍵策略。
想象一下,當CMO們看到消費者資產在增加,就像看到自己理財賬戶里收益增長一樣,體會到的將是投資資產、擁有財富的快樂,而不是因為無法衡量效果、被迫縮減費用的痛苦。市場部也將變成企業的投資部門,徹底跟營銷花費論說再見。
作者:董本洪;阿里巴巴集團CMO、阿里媽媽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