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出差,備完了課,出去買點吃的。
不到晚上9點,位于十字路口的超市已經關門了。近期,這家方圓1公里左右唯一的一家中型超市,撤空了一大半貨品,看來是準備撤了。街面的一些店面,賣水果的、小吃的、文具用品的,都亮著燈,卻幾乎不見顧客的影子,唯獨飯店、理發店,還有點人氣。
初冬的上海街頭,有點冷清。我突然想起了一個詞:新零售。這個流行詞,或多或少給城市帶來了寒流,無論春夏秋冬。
“新零售”這個概念,很早就有人提,但沒人理。后來,馬云不知道從哪里看到了,又把它揀起來,點了把火,于是大家好興奮。
所謂的“新零售”,按馬云的說法,是指實體零售和電子商務的融合。這樣的融合可不得了,先是一些賣日用品的越活越慘,后來是王健林放棄了他的“小目標”,再后來是各地的商業地產成了“鬼城”。沖擊波由一線城市,迅速蔓延到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好在我老家在農村,幾家路口的店面好象還沒有影響。
“新零售”到處刮風下雨,顯然不能怪馬云的忽悠;ヂ摼W+智能手機的時代來了,他不提,別人也在搞,反正是早晚的事。店面搞不下去了,大家都回家消費了,這對社會的影響,恐怕是弊大于利。這里就展開分析了,我只想說,人類成長的原始動力是人群之間的語言交流和生活場景的創新,而不是在網上扯一些火星文,或者把消費的場景轉變成“躲進小屋成一統”。我們重點說說“新零售”對商業的影響。
“新零售”對以下幾類商品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它至少使傳統的經營方式每況愈下。這些商品包括:
1、帶包裝的、工業化生產的消費品,例如超市能購買的油鹽醬醋……
2、服裝鞋帽
3、生鮮果蔬
這些商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不需要復雜的二次加工,從工廠里出來,或者從地球的某個角落里弄出來,稱個份量,或者論個兒就能賣。所以,你想做這類產品的生意,輕易不要開店,否則早晚被“新零售”淹死。
而對娛樂休閑類產品,倒是有促進作用,譬如說看電影,原來買一張電影票,你得跑電影院去,F在好了,呆在家里,搜索一下網站,點擊幾下就搞定。前幾天和做影院設備的朋友通話,他說最近幾年的生意不錯。因此,圍繞娛樂休閑的一些業務,無論開店,還是做上下游的業務,都還可以。
還有一類商業,更多依賴于人工服務,例如按摩、瑜伽,不僅沒有受到“新零售”的影響,而且還能野蠻生長。這些行業,互聯網只是給了一種預訂和支付的助力,但無法做實質性的替代或轉換,因為人力服務和手藝是關鍵因素。
有一些商品比較特殊,它們的消費隱含著一種氣氛和格調,例如飯店、奶茶、咖啡,你在家里沒有那種氣氛,也找不到那種格調。所以,這類商業,只要你懂得創新,搞出點新名堂來,讓消費者有感覺,生意還是有得做。
馬云說過,新零售是一場革命。這種說法,我勸你別太在意。任何商業的變革或升級,本質還在于順應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找到了需求的趨勢,你就一定發展空間。
作者:精益營銷專家王浩老師,邀請王浩老師講課請致電13718601312(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