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超明
我們要先來理清階層、向上流動這兩個概念,其實可以放到一起,打破階層固化,其實就是要讓人從下層向上層流動。
我們必須破除官本位這種陋習,不是說你必須當個處級以上的官員,才完成了階層的向上流動。更不是說你得上百富榜、千富榜、成為千萬富翁,才是向上流動。
正確的姿勢建議從兩個角度去理解,一是流動的層次性,我們絕大多數人,不可能一次性流動到位,也就是一鳴驚人。二是從中產階層的標準去衡量,這是一個很好的定義。
先看流動的層次性,從一窮二白、沒有得心應手的技能、沒有收入相對不錯的工作,到掌握一門核心能力、找到好的工作、每年能存一些錢,這就是完成了第一層的流動。
再到有房子、有車、有一定的存款,達到小康生活,進入到這個階層,完成了第二層流動,對于純粹沒有祖輩積累的基層公民來講,這算不錯的結果。
再看中產階層的標準,無論是麥肯錫的說法,還是統計局的定義,我們就理解成第二層流動,有房有車有存款,這應該是階層流動的過渡階段,中間段,數量龐大,決定一個社會的穩定,到這一層,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可以知足常樂了。
如果有更高的目標,可以再逐漸往上走,但是,你將目標盯到最高層,認為流動不到最高層,就是階層固化,這就太極端了。流動到最高層這種顯赫目標的實現,奧巴馬也許碰到過,他在競選總統的時候,互聯網營銷幫了很大的忙;包括現在很多競選,互聯網營銷都在發揮威力。
階層固化與流動,我們分成兩種:一種是個體的,人的流動,財富與地位、權力、影響力上的增強。另一種是組織的,比如企業的變化,從微型企業向小企業壯大,從小企業向中型企業做大,再到大企業,甚至中國500強、世界500強。
先來看人的階層流動。
從10年前開始,互聯網營銷就光明正大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再早一點,20年前就開始了。老鄧經歷的時間沒那么長,在這個領域里也就10年時間,相當于大學畢業那會,就披掛上陣。
正是這10年,身邊至少有10名這個領域的從業者,比較優秀的從業者,農村出身,沒背景沒資源,現在每年的凈收入都在30萬以上,其中還有幾位,連續幾年都拿了100萬+的年收入。
再看看合作的各種網推人員,包括發帖、媒介、兼職設計、兼職寫手、鏈接人員等等,總的加起來少說也有上百人吧。他們會從各種公司接單,平均下來,從每個公司拿到的單子一個月幾百元屬于正常情況。總的算起來,月收入高則上萬,少則會有兩三千。不排除收入更低的情況,可能做段時間就轉行了,這樣的網推也不在少數。
這正是互聯網營銷給大家創造的機會,看得見,摸得著,在我們的身邊陸續發生。也許這些樣本,還不足以見證我標題里闡述的觀點。但放到全國,至少上萬家互聯網營銷公司,數百萬互聯網營銷從業者,1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其中估計一小半都聘了這樣的員工,只要有10%的人完成中產層階的流動,這就能夠體現出互聯網營銷正在幫助打破階層固化、促動向上流動這一現象。
以前有人將網推里發帖的從業者,一桿子打倒一船人,冠以“水軍”的帽子,這是一很不道德的定義。大多數BBS發帖者們不過是采有了免費的方式,通過免費的渠道,將營銷信息廣泛散播而已,只要不是違法違規違道義的事情,完全應該支持。(少部分惡意營銷者,另當別論。)
很多這類從業者,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處于社會底層,以前發一帖才4毛錢,加1張圖5毛錢,一個月能賺多少?少部分單子量大的,月收入可能有上萬。但大多數發帖者,月收入不過兩三千而已。
但是,正是這種很初級的工作,入門級的互聯網營銷職業,逐漸演練,日積月累,其中也會產生一些不錯的站長或營銷專業人士,從收入與技能上完成逆襲,逐漸過渡到階層的變化。
從這篇文章開始,所有水軍的提法,可以休矣。
再說組織的流動。
在互聯網營銷沒有起來的那個年代,相當漫長的年代,電視、廣播電臺、報紙、雜志與戶外廣告壟斷了企業的傳播渠道,結果是什么?營銷成本太高。實力弱點的企業,根本沒有機會在廣闊舞臺上去亮個相,沒有這樣的舞臺,做全國市場也就艱難得多。
而且那時候,優質的媒介資源稀缺,很多企業根本沒有機會參與購買,即使拿到了門票,背后也有眾多暗箱操作,最終也可能打得頭破血流。當年部分實力本來不強的央視標王,投入重金拿到央視資源后,耗去了向上流動的資源,結局都不好,比如孔府宴酒、秦池、愛多、熊貓手機等,如果有互聯網營銷的存在,他們的選擇機會無疑更多,結局也可能改寫。
而像娃哈哈、寶潔、蒙牛、茅臺這類央視標王,因為本身就是財大氣粗的角色,投出去廣告費也動不了根基,加上本身團隊的運作能力強,得到央視資源的助推后,強者更強。
互聯網營銷帶了很多改變,它讓任何一家企業,哪怕年營收只有幾百萬、員工只有幾個人的企業,都可能引爆關注度與業務量的雙重增長,完成向上流動,而投入的營銷經費,可能只有幾萬元或幾十萬元,遠遠不會傷筋動骨。
但移動互聯網又帶來了并不樂觀的現象:壟斷,大多數東西都是封閉的,免費資源極劇減少,隨便做一次營銷推廣,要想在移動端做出效果,經費都不菲。稍微有點價值的渠道,價格都不低,大家如果關注這個領域,可以發現,經常闖入我們視野的那些品牌,都是“金主”,積累了很多年或者拿了很多錢。這純粹不是小微企業們能夠承擔的,眾多互聯網草根們,正在喪失再次掘金的機會。
PC端互聯網時代,我們在不錯的網站上發一篇營銷新聞,也就幾十元或百多元,而且會有展示位置,有入口,效果還不錯,這樣的資源支出,小微企業都付得起。但現在,客戶端資源極其有限,幾十元根本就不可能有位置,投放后有外鏈接,也不過是充數。微信公眾號,僵尸粉占比9成的,閱讀量靠刷起來,投1篇廣告也要一兩百元。稍微有價值的渠道,起價都在千元左右,但轉化效果很難預料。
珍惜與把握住互聯網營銷的最后機會吧,它的紅利還有幾年時間。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鄭毓煌曾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他認為:中國需要國家營銷戰略,以提升中國企業的品牌形象和中國產品在全球消費者心中的接受度。只有推行國家營銷戰略,才可以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開始向品牌大國轉型。
老鄧認為,中國也需要互聯網營銷國家戰略,這既是打破階層固化、促進向上流動的商業機會,同時也是國家營銷戰略創新的需要。
(來源:超明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為中國奮斗尋找為何敗、如何贏的答案,讓每篇文字都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