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素賢
現在,不論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對「新媒體運營」這個崗位愈加認可,如果你正好也在考慮轉行做「新媒體運營」,你需要想清楚以下問題。
一、現在做微信公眾號,晚嗎?
首先業內的一個基本共識是:
微信公眾號的流量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但專業內容的紅利期正在發生。
流量紅利期的結束,意味著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進入成熟期,這個時期,更考驗運營者絕對實力,而不僅僅是“網感”與“小聰明”。
具體有以下三個維度的變化:
首先,不論是C端讀者,還是B端企業主,對「以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早已不再陌生,這意味著用戶教育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能夠抓住新的專業紅利的,往往在某一領域內有深厚積累的人。他們站在整個產業的最前端,哪兒能掙錢,哪兒有風險,看得非常清楚,既有積累又有眼界,普通新人想在這方面分一杯羹非常難。
第三,新媒體主要是在工具端的創新,而其承載的內核還是知識、洞見、觀察或者說是用戶服務。新媒體工具的普及,使其他行業的老手、專家用較低的成本,來到新媒體這塊土地上耕耘和收獲。
所以,如果你在某一個領域內有很深厚的積累(比如你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英語口語老師或者一名經驗豐富的家政從業者),目前想轉型做新媒體,依然有很多機會。
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文筆不好,或者非新聞傳播專業出身,就覺得做不了新媒體,新媒體最關鍵的,還是基于某一個細分領域,為用戶提供持續的、穩定的、可預期的用戶價值。
二、你是真的喜歡,還是覺得門檻低?
坦誠面對自己,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你喜歡做新媒體運營,希望你清楚:
那些從業者熱衷討論的點贊、轉發、10W+的背后,往往是長期熬夜、不固定加班、反復改稿。其中,重點不是熬夜、加班、改稿,而是長期、不固定與反復…
新媒體說到底,是直面用戶的,這份工作,非常考驗一個人的用戶理解能力與產品體驗能力。所以,這是一份細活兒,粗人干不了。
如果是因為「門檻低——畢竟誰都可以注冊一個微信公眾號」的原因,那我建議你千萬慎重。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幾乎所有外行都說新媒體的門檻低,但實際上呢?它的“進入門檻”確實低。
人人都做公眾號的現象,自然而然營造出了「做新媒體沒有什么門檻」的假象。但實際上,新媒體的“競爭門檻”非常高。目前已經開通的微信公眾號有2000萬,但你每天都在看的有幾個?一點建議,不管多么喜歡,或者多么想做,都希望你能管理好自己的預期。
三、轉行成本有多高,你考慮清楚了嗎?
假如我現在是某個服裝線下門店的銷售,那我轉行做金融行業的新媒體,難么?難。
轉行做新媒體是個籠統的說法,而給我發薪水的新媒體崗位,肯定設立在某個具體領域,甚至只依托于某一個產品的運營與銷售上。
這個時候,如果做不到一往無前殺進行業,那就抽三天時間想想,勝任這份工作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精力、財力。一天想清楚一點,就挺好,如果能列出來,寫在紙上,更好。
除了上述有工作經歷的,還有一種就是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是新媒體編輯——白紙一張入行。聽起來不錯,充滿無限可能性而且不存在轉行成本。
但實際上,這注定就是弱勢,即使投入再多時間、精力來打磨自己的實操技術,充其量只是新媒體這個工具用得熟練,是「術」的層面;
而公司要的是你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對產品價值的熟知、對用戶需求的感知,這些都是「道」的層面,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積累。
相較于新媒體運營這個崗位,選擇哪個行業進入更為關鍵。做服裝還是做金融?慎重選擇,量力而行;一旦決定,也就不要反反復復,扎根到行業里去。
四、轉行做新媒體后,有沒有偏離你的職業規劃?
通常在一個職業上深耕細作,方向大概兩種:
一、專業崗。成為自己所在領域的專家,本質上算是個靠手藝過活兒。
二、管理崗。在專業崗的基礎上,不斷強化領導力,最終成為管理層。
那你呢?以后想做什么?想通過這份工作獲得什么?是想精通某一項技能,還是目標成為管理者,前者對專業能力要求高,后者更要求綜合能力。
五、想清楚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我們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自己最擅長什么,我們要將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到自身的成長上來,即使換個“木桶”,我們也是那塊最長的木板。
六、你能做到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嗎?
為什么叫“新媒體運營”,關鍵就在于,你要保持一顆時刻對用戶敏感的心,或者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是加班,這個加班不是公司需要,而是你必須拿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完成職業能力上的積累。
做新媒體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時間不夠用。這一點貫穿于找選題、排版、起標題、配圖到保存發送的整個操作過程。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積累不夠。改變的方法也無他,只能靠時間去填補經驗和認知上的不足。別人每天工作8個小時,你可能額外需要4小時用在想選題、回答用戶提問、評論讀者留言。這還不算私下給自己充電的讀書時間。
七、是不是必須文筆好才能干?
真正文筆好的,特別愛寫字兒的,應該去當作家。對于新媒體運營來說,把字兒寫對,語句通順,用戶看得懂,就夠了。寫得多了,文字功力也會日漸深厚。但是你要拿著自己當年新概念作文獲過獎這事兒,信誓旦旦告訴HR,你能勝任公司新媒體一職。那結局很可能瞬間被OUT.
事實上,真正支撐新媒體在百萬千萬用戶面前風生水起的,不是討喜的文字和搞笑的動圖,而是內容背后的用戶需求和商業邏輯。這就要求,你知道你接下來要進的公司是賣啥的,是賣燈泡還是賣保險,是賣產品還是賣服務。你得清楚老板的需求,其他部門的壓力,抓緊時間摸清楚新媒體部門在公司整個流程中處于什么環節,扮演什么角色。
說到底,這是商業理解能力。所以,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本質上也是在運營一家公司。
八、每天都要接受用戶的考核
每一篇推送的稿子,其背后的數據都是即時可見的,閱讀量、轉發量、收藏量、轉化率(購買人數/閱讀人數)。每次推送結束后,所有數據和內容本身,都會赤裸裸的擺在那里,接受用戶的評價、老板的挑剔、同事的建議以及同行的攀比。
這句話的重點是每次。
特別是日更的同行,幾乎每天都飽受著閱讀量的摧殘,不是說老板萬事以閱讀量來衡量KPI,而是你一偷懶,內容質量的下降就會非常明顯,這個藏不住。也許會有人想到刷刷閱讀量、用戶什么的,但是用戶和老板又不傻,內容的好壞,怎么可能讀不出來?千萬別傻呵呵的以為自己比用戶聰明。我很克制地輸出內容,也是怕這個,擔心自己積累的太少,所謂的見識可能特別淺薄。
再者說,刷閱讀量這種作弊的事兒,你的競爭對手看得最清楚,他們巴不得抓住你把柄。競爭對手比你更在意你的數據。因為你得要臉,所以每一步都扛著壓力,老老實實地往前走。
九、新媒體是個大概念,你要做哪一類?
不是做哪一個行業,而是做哪一種類型,大致分成兩大類,供參考:
1)企業新媒體,還是得重形象
企業新媒體,本質上就是塑造企業的品牌形象,進而提升用戶口碑或者推動銷售轉化。前者是硬性要求,后者是錦上添花。
2)自媒體,要想好變現方式
自媒體有小部分是有情懷的,但是大部分是需要活下去的,因此,商業變現無可厚非。常見的有兩種變現方式:
其一,是比較火的內容變現,比如賣廣告位、賣廣告文案、通過內容吸引流量來賣貨,還有直接付費閱讀。
其二,直接走電商。
這個想清楚更喜歡哪個就好,最終都是要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