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金融國際化帶來的投資環境改善,中資企業國際化的需求與日俱增。中資企業開始活躍于全球并購市場,2016年更是中資企業海外投資交易跨越式增長的一年,根據易界研究院的數據,中國企業已經宣布且有資料可查的海外投資并購投資交易達到438筆,較2015年的363筆交易增長了20.94%;而累計宣布的交易金額為2,157.94億美元,是2016年境外企業在華收購額的6倍,較2015年交易金額大幅增長了147.75%。
2016年跨境并購熱潮背后,也帶來了不少監管隱患,跨境并購中可能存在的資產轉移現象受到監管層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在2016年三季度資本賬戶錄得創紀錄的2075億美元逆差后,2016年底監管層對企業海外投資的監管力度加大。因此從2016年12月起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當月同比連續6個月為負增長率。
一、中資企業海外并購十年回顧(2007-2016)
12年前,聯想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這是中資企業第一宗大型海外并購案,也拉開了此后中資企業海外并購的序幕。2007年至2016年年均跨境交易額增長率為24.98%,年均跨境交易數增長率為17.41%。截止2016年底,中國已累計達成650多宗1億美元以上的并購交易。中國的投資人在海外并購市場從蹣跚學步的初學者,如今已成為海外并購市場上活躍的常客。
十年間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特點也出現了轉變:
。1)并購主體轉變:民營上市公司并購海外資產的交易數量占比提升迅速。
。2)并購標的地域轉變:從主要集中于新興市場家的標的轉變為主要集中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具有優質品牌、領先技術的交易標的。
。3)并購標的行業轉變:從側重于能源領域,轉變為集中于信息科技、高端制造、醫療健康等領域。
中國買家雖然活躍于市場,但是縱覽并購十年,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評價收購成功與否主觀因素為主,這里就依據是否按照是否達成交易雙方定下的目標這一標準,評判項目表現。根據披露信息充分的500多宗交易來看,60%左右的交易均未達成當初的目標。
有一部分觀點認為中資企業海外并購的效果不佳是因為買的“太貴”,但是從麥肯錫的報告顯示中國買家支付的平均溢價是25%,而全球跨境交易的平均溢價則是32%,低于全球交易溢價均值。并購失敗的原因大概率還是因為時機選擇錯誤以及欠缺并購整合能力,擇時是很難準確把握的,但是并購交易達成之后投后管理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僅僅是簡單的并購融合,更要認識到積極管理、文化交融和運營模式調整的重要性。
二、中資企業海外并購驅動因素
。1)開拓海外市場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很多的行業龍頭企業遭遇發展瓶頸,不再滿足于中國市場,希望進軍海外。此時收購國外企業,利用品牌效應和海外公司的渠道打入海外市場是快速打開海外市場的方法。包括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以及吉利收購沃爾沃等收購案都有這樣考慮。
。2) 外企的優質品牌和技術引進的需求
面對消費升級的趨勢,企業通過收購海外企業獲得更高品質的產品,更好的服務,讓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競爭中先拔頭籌。
。3) 國家政策支持
十多年中國海外并購交易的迅速增長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會支持企業走出去。
。4) 市值增長
企業增長的模式有兩種:內生性增長和外生性增長。海外并購作為外生性增長的一種方式,對股東和投資人都會對優質標的收購之后,企業收入增長和市場份額提升抱有巨大的期望。
(5) 融資渠道和金融工具的完善
中資企業海外并購融資的手段越來越豐富,包括私募可交換債(EB),海外并購貸款,跨境換股等眾多方式。這些融資渠道和金融工具大大提升了中資企業的收購實力,也降低了企業自身現金流的壓力。
三、中資企業海外并購面臨的挑戰
不過,中資企業國際化目前仍處于以獲取資源和市場為目的的半全球化,和以獲取全球化綜合競爭力為目標的完全全球化共存的過渡期,面對的挑戰亦不小。
挑戰之一,與歐美企業全球化初期相同,中資企業的全球化擴張還是機會驅動型。這種機會主義的全球化會對企業自身的機會鑒別能力和機會價值的體現造成挑戰,企業缺乏科學系統的全球化戰略的引領與前瞻性準備;目前仍難找到合適的并購目標,主因是戰略缺失及嚴重的海外投資資訊服務不健全,尤其是中小企業。
挑戰之二,如何整合團隊及人才資源,是中資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中資企業缺乏專業的跨國投資與并購團隊,全球性品牌與公關運作能力尚顯不足。并購后,中資企業應加強現有團隊與海外子公司團隊的融合,更好地吸收人才資源的同時,也擴大自身品牌和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
挑戰之三是國際化進程中的風險。首先是法律和政治風險,其次是金融風險,中資企業跨境并購中出現的財務風險主要源自并購的財務風險、跨境投資或并購導致的環境不確定性和目標企業估值中的資訊不對稱風險,此外,融資難、融資貴的整體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中國銀行業目前國際化程度不高,難以滿足出海民企的融資需求。
挑戰之四是跨境監管16年末海外投資監管的力度加大,《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關于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推進外匯管理改革完善真實合規性審核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對境外項目的投資審批、真實性審核、審查時間等嚴格把關。重點監管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等行業的海外并購交易,對“母小子大”、“快進快出”、資產負債率過高或者擬購買境外企業少數股權的項目從嚴審批。《關于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以交易報告管理辦法》,將大額現金交易由20萬元調整為5萬元,對并購貸款、內保外貸、內存外貸、銀行貸款等都提高了風險評估標準。
四、中資企業海外并購金融支持路徑規劃
首先,發揮香港等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地位。
一直以來,香港以其特殊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自由化、國際化的投資環境成為中國內地與國外聯系的紐帶與橋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將會面臨包括法律和政治方面、稅務、金融及知識產權等多方面的風險,而香港正是中資企業管理這些風險的風險管理中心。
以對外投資中的并購活動為例,在參與交易金額較大的并購項目時,許多中資企業資金實力有限,必須通過多渠道融資來完成并購工作。香港市場上的融資渠道充分多元化,如果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則更可以便捷地利用上市平臺來支持并購活動。
其次,以金融全球化推動企業國際化。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的國際化進程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引進外資,辦理外幣的存貸款業務以及國際結算業務;第二階段是通過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融通資金、設立境外分支機構、參與國際銀團貸款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合作,提高外幣資產在其總資產中所占比重;最后一個階段是跨國銀行階段,其顯著標志是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廣泛的分支機構、龐大的客戶群以及廣泛的營銷網絡。
近年來,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國際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與企業國際化提出的金融服務需求相比,中資銀行在本土化經營能力、金融產品線、全球競爭力方面仍具有一定差距。首先,中國商業銀行目前的海外業務占比較低,且海外業務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于港澳等亞太地區。其次,與國際大型跨國銀行相比,中國銀行海外分行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種類較為有限;境外分支機構仍然以存貸款業務、國際貿易結算、國際清算等業務為主要經營業務,較少涉及投資銀行業務以及創新型業務。根據蔣海曦在《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國際化水平的國際比較》一文中的測算,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水平大幅落后于外國商業銀行,但國際化水平總體呈現出逐步走高的趨勢,且國際化水平的提升在逐漸加快。
隨著金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中國銀行業在本土市場業務競爭加劇,海外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近年來,一些中資銀行海外市場的盈利增長速度開始明顯快于在岸市場的盈利增長。另外,國有銀行積極推進其業務的國際化,可以更便捷地學習外資銀行的先進技術手段和先進管理經驗,從而提高綜合競爭力。
全球化的商業銀行一方面能夠增強銀行金融機構對“走出去”企業的信貸支持,擴大“走出去”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建立市場化的保險體系,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風險保障;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利用其遍布世界各地分支機構的網絡信息優勢,為國際化企業提供信譽咨詢、投資風險與收益分析、市場行情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務,降低企業信息成本,解決企業信息不靈的問題。
現階段,中國商業銀行應制定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海外戰略,穩妥實施并積極推進。首先,在不斷滿足中資企業客戶的國際化需求的同時,逐步將服務對象拓展至大型跨國公司和境外優質客戶。積累一定經驗之后,可以利用客戶資源拓展國際業務,同時通過全球化的資產配置規避系統性風險,從整體上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其次,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利用長期以來積累的資金實力、國內客戶關系及品牌影響力等資源,發揮境內外業務聯動優勢,加強境內外信息溝通和資源整合,進一步增強海外業務的競爭實力。
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國際化,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推動力,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跨境信貸及投資的支付清算,靈活運行成熟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和清算體系,更好地幫助進出口企業和跨境投資機構管理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巴曙松. 中資企業國際化趨勢及其金融路徑[N]. 中國時報,2016-06-06.
[2]巴曙松. 中資企業國際化狀況與金融支持路徑規劃[N]. 21世紀經濟報道,2016-10-25.
[3]易界. 2017中國企業跨境并購特別報道[M]
作者: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