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創業機遇,需要長遠布局
劉成城:很多年輕的創業者沒經歷過周期,可能您對互聯網有一些看法,比如說前兩年我們真的覺得互聯網無所不能,什么東西都得+互聯網,但現在也有些質疑,您怎么看這種創業者心態?
柳傳志:在2000年前后的時候,已經有過一輪互聯網高潮了。那輪高潮到今天,有一些很成功了(像BAT都是在那期高潮中),但是在那次高潮中也有很多做得很不錯的知名公司衰敗下去了。這里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你能幫我說說嗎?
劉成城:咱們今天請了很多獨角獸CEO來,我覺得可能很多公司只是借勢起來,但是沒有做一些立足長遠的準備吧。
我印象很深刻的,上次在湖畔上課聽邵曉鋒講課,回來之后我跟我們同事說了一句話,我說“我們自己公司做了5年了,我們要再做5年靠的不是又發現什么新的機會,或者又有什么新的商業模式。而是,我們能不能在人才方面、組織方面、企業文化方面做得更長遠”。所以我們在今年6月份開始提了這么一個概念,開始做一些更長的布局。
但是,我不知道我們理解的是不是太膚淺,您怎么看?
柳傳志:我總體覺得,國家政策的變化,或者某一門行業技術的創新、業務模式的創新,都會給其他行業(或者本行業的企業)帶來機會。
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機會到來了,就像那句話“一陣風來了豬也會上天”,這是機會。但是抓住這個機會以后,能不能待得住,這本身是能力的問題,不僅是機會的問題了。
所以,在抓住機會以后,是不是能夠生存得住,這是個能力。
這個能力中,有像片子里演的抗擊打、不斷向前的能力。同時,又有根據形勢怎么調整自己的戰略、怎么凝聚隊伍,這些是創業者必須要認真學習的,也躲不過去的。不然,機會一過就會掉下來。
劉成城:這些道理我們好像都一直說。因為,我們也接觸一些比我們資歷更淺一點的創業者,我也會跟他們講一些我們的經歷。我們覺得他們可能聽懂了,可能能省2個月、6個月的時間,但是為什么大家總是聽不懂呢?
柳傳志:懂和不懂都是這樣的。比如,由于你做了3、4年了,所以我們倆談話的時候,我說什么是能力你就立刻能夠想到,在你融了資以后,如果不做到一定程度,你的現金流就會斷,于是就要去第二次融資,在第二次融資之前給人要有什么樣的表現,你會想到很多的問題。
在這之中你也要想到,你這個業務要分幾塊兒、由誰來領軍、隊伍怎么能團結起來能夠有戰斗力。如果沒有3、4年的創業經歷,光給剛創業的小伙伴談,他是聽不明白的。
你在做天使投資,跟初創的人他拿了好的成果、好的項目,你要談讓他能聽得明白的話,這你也得去琢磨,什么話他能聽得明白?也不是說了很多話,對方聽不明白。或者,以后能夠聽明白(當時是聽不明白的),你還得選擇怎么去鼓勵他們。
二、創業不只為了享受,要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劉成城:我問了一些創業的朋友(包括一些獨角獸10億美金以上的CEO),他們也有很多人生選擇,咱們今天就聊一些大話題嘛,可能他們覺得您經歷的更多或者比我們要更智慧。所以,有一些假設的問題,您嘗試著回答一下。
比如,最近某公司(20多美金的公司)要賣給另外一個公司,他問我退出以后應該做點什么(當然這是比較成功的、歡樂的故事,還有很多悲傷的故事),他也有很多的迷茫。
看過去,有些公司退出之后去做投資人,或者就玩兒去了。您覺得,從您的價值觀里面,符合您追求的。假設是您的話,會做一個什么樣的事情?
柳傳志:個人的追求是不一樣的。
劉成城:比如說你本人呢?
柳傳志:到我現在獲得了兩個自由:一是財務自由。我沒王石……(我不跟王石比),我雖然財務自由,然而還沒有馬云那么闊,但是我相信比王石自由度還是大點兒;二是時間自由。
你現在寫的是,“要保持戰斗繼續前進”,這指的是你們。到我這個年齡段,我覺得我就要換一個活法了。在這個活法之中,我取得了兩個自由以后,我就按這兩個自由去生活。
在我戰斗的時候,我堅決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想要有中國人自己品牌的電腦,而且能站在世界的前列。
因為咱倆都是一個單位(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出來的,你今天在計算所跟我那時候的計算所不一樣。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計算機是非常落后的,完全不知道PC機為何物。所以當我后來有機會能夠把PC機做大,做成中國第一,跟國外的大品牌相比,能夠在質量上、數量上都能占據優勢的時候,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所以,假設我們那時候打不過人家(也許會敗),但是我會重整旗鼓再來,那就是變成我的一個愿景。
今天這家公司和另外一家公司,兩個相碰的時候,可能要合成一家,他可能退出了獲得了一筆錢,拿了這筆錢想干什么?完全是取決于他自己心里到底想做什么事兒。
我當時,在心里想做的事兒是定了一個目標的,所以我回繞一個圈再上。如果他已經做了那個事兒,那也許我寧可愿意在他的工作里,我認為他比我強,我支持。但是到了最后的終極大概就是這樣,去享受財務自由和時間自由的愉快。
三、創業不只“干點事”,還是要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劉成城:我這個朋友是很迷茫的,因為他原來一直沒有錢,突然有這么大一筆錢馬上進口袋(超過1億美金現金),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會有一個迷茫,他跟我說他不知道干什么,他想休息兩年才能想明白接下來做什么。他之前創業可能不是愿景驅動的,就是一個機會碰著了,所以他會迷茫。
柳傳志:我現在向你提問了。那么你創業的初衷是什么?
劉成城:我們最早就是自己想創業,找不到方向。
柳傳志:你為什么想創業,為什么不愿意在計算所里讀研、讀博士,科學院的工作條件也不錯、薪金也不錯。為什么不在那干要創業?
劉成城:因為從來沒想過這個事兒,因為我覺得我要干點兒事,就是這樣。
柳傳志:你為什么要干點兒事?你在科學院里工作不也是干點兒事嗎?
劉成城:不太一樣。有什么區別呢?我覺得,那個時候的狀態是,我也做了一些寫代碼的工作,那個時候我天天看一些比較前沿的東西(包括科研上的、產業上的),我也想去實現一些東西,當時我們也做過好幾個APP,后來總是失敗,做完了就沒有下文了,所以后來我們就想說,我們去研究一下別人怎么創業的,然后就開始寫36氪,這是最早的原因。
不是說創業,最早我們就是想做一個軟件,讓所有的人都能用上,什么軟件沒有想好,反正就是別人用上我就有成就感,是這種想法。
柳傳志:其實,你創業跟我剛開始的創業目標剛開始有一致性,還是更想體現自己的價值。
你覺得,僅在科學院寫軟件,寫完了放在那兒未必能很好地用,沒有充分體現你的能力和價值,是這樣嗎?
劉成城:也沒有人知道我寫了這個軟件。
柳傳志:實際上,就是你覺得你自己的價值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所以你自己想決定你要做什么事情。
但是,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創業目的。比如說,有的人就是過不下去,生活非常艱難,找工作都找不著,然后就創業了(這很有可能,比如在淘寶網上賣東西)。所以,創業的目的真的是不一樣的。
當這個人抓住了機會,這時候他退出了拿這筆錢以后,真要干什么?他確實應該好好地學會思考,假定他不思考的話,這筆錢很快就會花出去。那他這個創業,就跟北京郊區很多農村的農民,占了一塊宅基地,國家拿高價把宅基地買下來,他們就有了很多錢(這是真事兒)。然后,拿了這個錢就不知道怎么花了,就開始賭博、喝酒,甚至兄弟之間打官司。
如果創業是這么碰到的機會,跟賣宅基地是一樣,就沒有什么不同。因此,拿到了這個錢以后,他可能不認真考慮下一步怎么做,那就沒什么很大意義了。
所以,今天你說創業者能不能變為企業家?實際上,這里邊有一個問題,就是你下邊還有沒有更高的追求。企業家和創業者的不同就是在于此,企業家要不停地有追求,還要能禁得住擊打,能禁得住擊打,能有追求的人失敗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更重要的一條是要有學習能力(有智商、有情商)。知道遇到什么事情該怎么調整自己、怎么制訂戰略、怎么帶好隊伍。
所以,光有那個還是不夠的。
劉成城:明白了。最后,我問一個歷史性的話題(在聯想也發生過)。
我們今天在討論的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因為今年很多人說中國創業環境不好(當然其實美國也沒好到哪兒去),因為中國很多都是模式創新,又開始有很多技術創新。
其實我也看了很多技術創新的公司,我覺得很多技術創新的公司真的離商業很遠(除非你做的技術正好是現在產業鏈上需要的,有一些公司B2B式的采購你)。
這個爭論,在聯想的歷史上也是有的(就是貿工技那一段),您現在怎么看這個事兒。
柳傳志:你的問題是,中國的創新主要是模式創新過多、技術創新不夠?
這個觀點我是不同意的,我覺得是時間沒到。中關村最開始的時候,被人說成是騙子一條街、倒爺一條街。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以后,資本進來了,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資本認識到了重要性,中國的資本進來了以后,吸引了大量的錢(天使投資、風險投資)進來。這樣配套了以后才成功的,所以是需要時間的,過去中國連模式創新都沒有。
我相信隨著時間的積累,中國堅持走市場經濟的道路,讓民營企業充分發揮作用,我相信中國的技術創新是會走到前列的,所以只不過是時間沒到而已。
我很想闡述這個觀點,因為時間到了,我不說了。
劉成城:謝謝柳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