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著名管理專家李江濤教授(微信公眾號:李江濤商業模式創新)
任何一個企業發展都要走三條線:外部的機會線、內部的資源和以企業家為核心的目標線。這三條線是企業的三條經營緯度,目標最遠處叫遠景,近一點叫戰略目標,再近點就是決策。
作為企業來講,什么叫戰略?決策層要給企業定目標,然后要培養出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然后再看看這個能力是否和外部環境相匹配,外部有怎樣的機會,能不能幫我們實現這個機會。所以公司戰略主要是講這三個層面的戰略,集團戰略、業務戰略和部門的戰略。
實現戰略目標需要資源和機會的有機結合。企業必須先明確目標,然后根據目標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而把握機會,合理地配置資源。
1997年3月,張瑞敏在上海出席國際商會大會時說:“海爾一直注重于‘國際化的思維,當地化的行動’,企業的發展一定要把全球作為市場。”他站在宏觀的層次上把世界經濟格局分為十大經濟協作區,由此確定了“三分天下”的市場全球化戰略布局,即“三個1/3”的構想:國內生產國內銷售1/3,國內生產國外銷售1/3,國外生產國外銷售1/3。用形象化的語言來描述,國際化的海爾是世界各地本土化海爾的集成,即由中國海爾、美國海爾、中東海爾、歐洲海爾等組成世界的海爾,其最終目標是要創世界名牌。
1999年初,在確定企業發展思路時,張瑞敏明確地提出了將1999年作為“海爾的國際化年”,全面實施國家化戰略,使海爾成為國際知名品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海爾集團制定了重建企業內部構架、提高企業競爭力等一系列整合方案,以確保“海爾國際化”目標的實現。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海爾的產品能夠批量銷往全球主要經濟區域市場,建立起了自己的海外經銷商網絡與售后服務網絡。
任何一個企業都是一個系統,任何一個項目也是一個系統,企業必須根據所確定的戰略目標合理地進行規劃。所謂規劃是指對企業發展方向、環境條件、長期目標、重大政策與策略等方面的長遠計劃。系統規劃就是用系統思考的方法來制訂規劃,用戰略思維引導組織發展。
系統規劃是一個流程。在第一個階段,企業首先要構建一個戰略系統,研究戰略邏輯,研究資源,研究資源和機會怎么配合,研究目標怎么實現。這些下面又是一個分系統,比如有一套分析機會的體系,有一套研究資源的體系,有一套形成目標的體系。第二個階段要研究發展階段。要把企業劃分成階段,比如說在什么階段是做規模的,到什么階段是轉型的,在什么階段去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的。第三個階段研究資源怎么和目標進行配置,把目標分解,制定每個階段應該投入資源的多少等;最后要進行考核優化這些方案。
戰略是研究獲得資源的路徑,戰略思維就是研究你能占有什么樣的資源,能把什么樣的資源聚集在你身邊。戰略思維越早越好,戰略眼光越長遠越好。
總的來說,公司戰略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司擁有資源和能力的制約,因此,對公司資源和能力進行充分認識與分析,是企業制定長遠戰略的必要條件。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幾乎找不到低競爭烈度的市場空間。競爭對手們都在努力利用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便利創建自己的競爭優勢。同時,技術進步及擴散速度的加劇又使得企業難以長期保持競爭優勢。行業壁壘已不是競爭的保護傘,企業必須充分利用資源和能力,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以贏得穩定利潤增長。
所有的競爭優勢都建立在公司資源和能力的基礎上,分析企業內部資源和能力是建立競爭優勢的起點。建立競爭優勢,需要企業具備多種獨特的資源、能力以及競爭力,并能將其進行必要的整合。這些資源主要包括技術、人員、品牌、市場網絡、組織結構、信息等。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相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公司戰略往往更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簡單的調整企業內部資源、組織結構和機制,甚至是企業目標去適應外部的變化,很難在利潤水平長期持續保持較高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