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東
我們常常喜歡夸人聰明,但古人有訓誡“聰明反被聰明誤”,尤其是長輩愛用“聰明翻了山”來批評好心辦壞事的行為。這說明,聰明更多是反應靈活,模仿力快、學習力強的表現。隨著閱歷的增長,人們更喜歡“大智若愚”的狀態,這體現的是一種游刃有余、張弛有度的能力,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
很多人憧憬智慧,更想成為智者,那究竟是什么智慧?
拆字解義,知+日,豐豐+掃+心,其含義大致是,每天知道一點,掃去心中的盲區,獲得更大收獲,這就是智慧。更直接的表達,智慧就是掃盲。因為不知道就不懂,就處于盲區。知道了就懂了,就能成為明白人。我們很多人說懂了,為什么還是沒有智慧?那是因為一知半解,沒有真正的懂,所以才出現古人的訓誡“聰明反被聰明誤”。真正的懂,實質是要領會本質、抓住規律,完全運作在掌握之中,而不是自以為是,理所當然,類似賭博,甚至搬著石頭砸自己的腳。
智慧就是掃盲,是否是說多讀書就有智慧呢?這應該也算一種智慧,但從實際案例來看,多讀書并不一定有智慧。那又是為什么呢?因為智慧是需要修煉的。
通過總概,修煉智慧大致可以歸納為五決“招魂、識人、立法、弘志、利天下”,為強化理解,不妨統稱為“智慧術”。
招魂。這里可不是說的巫術,而指的是靈魂附體,是聚焦、是定位。互聯網的信息量非常大,大量的信息干擾著人們的思維、精力和財力,從而讓很多人眼神游離,魂不守舍,這山望著那山高,這事看著那事好,處于極度虛幻、浮躁之中,失去了斗志、荒廢了時光。心不在焉,豈可言慧?所以,招魂,形成定力,是實現智慧的第一步。
識人。人是社會的主體,一切的行為都主要是和人打交道。跟著好人做好人,跟著端工學跳神。辨別人、選擇人,這是決定成敗非常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此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謊者莫近、盜者莫交,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若忽視這一個點,那根本就談得上智慧。識別一個人,可以通過評價他的資歷、資源、資本,統稱“三板斧”。評價他是否有歷史積累的資歷,是否有豐富的行業資源,是否有自立的基礎條件,這幾點若都不具備,那就沒有什么優勢。如果人還不年輕,那估計人品都有一定問題。看準人,選好人,跟對人,爭取與先進的人為伍,自然也就先進。
立法。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家有法、企業有法、家族有法,每一個人也應該為自己立法。法代表著價值坐標,代表著行為規則,也代表著立場、底線與自律。放縱自己,則放縱了欲望,就容易偏離軌道,自毀前程。一個人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為自己界定出做人做事、言談舉止及穿衣打扮的要求,這就會形成一種習慣與修養。
弘志。除了親情與健康,人生最重要的事必須發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對于父母的期望而言,就是弘志。努力進取、爭做第一,這對于人生的夢想而言,就是弘志。無論是從業,還是創業,只要不違反規則,能實現人生最大價值,這個志向都算得上偉大。牌輸了可以再來,人生卻不會重來。確立人生目標、制定人生計劃,一步一步邁向目標,這才能體現出真正的智慧。
利天下。個人的得失相對于社會而言,尤其渺小。我們做任何一件工作,從表面看是在為自己,而其實也是在為社會,這就叫責任。只有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才更容易獲得國家、社會、行業、同事們的認可,也才更容易獲得資源的關注和親睞,這應該就是“大智若愚”的一種境界。沒有責任,就沒有使命,就一定做不大,因為責任堅定到執著,就成為了信仰,信仰才能開發出最大的潛能。利天下,代表著智慧的精神,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格局。
“招魂、識人、立法、弘志、利天下”,“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求索之道、治企之道、治國之道,其實都是智慧之道。大智才有大慧、大慧才有大成。智慧術,希望能啟發更多人打開天眼,引導更多人成為智者、強者。如果您還是不會,那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向高人請教,去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