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多輝煌,將來壓力就有多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靠成本優勢,把一船船東西往外賣,外匯儲備進來,再買德國機器、意大利機器,之后再升級,派留學生學科學。我們熱火朝天干了30年。
我們富起來的最大原因是把窮人做的東西賣給富人。但這個事到了階段性的調整期。十九大報告里講,世界正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因為今天全球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我們在高速增長當中不知不覺,成本升得非?臁=裉,中國在全球的獨到性還沒有多少,成本卻已經不是最優了。過去比我們窮的國家沒產品,今天,越南、印度、東南亞開始有產品跟你競爭。
我去年到美國看了很多“銹帶”,當年輝煌的美國制造業,今天變成一堆破銅爛鐵。當年給美國第一艘航母提供甲板的公司,今天就是一堆廢墟,公司垮了,人沒了,全是鐵銹。現場感觀非常震撼,不是照片可以比擬的。所有輝煌,如果沒有動態能力,就是你的麻煩。我們今天有多輝煌,將來壓力就有多大。
所以中國今天這盤棋,就看能不能突破這個發展階段。我們出路在什么地方?唯一可做的是,用同樣的成本,去生產不同的東西,這就我提倡的創新。這是中國經濟走到今天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的一個核心變量。別以為是天才、好玩,是酷。這是生存。
企業家是干嘛的?實現創新的。沒有創新,任何商業最后都會慘不忍睹,就是“銹帶”。不是所有老二都一定變成老大的,日本就變成第三了呢!雖然我們國人現在都洋溢著自信,但是最后要靠我們手里的活。
為什么711做成了全球的好公司?
有本書叫《被誤讀的創新》,核心觀點是,不要把創新說成好像只有天才的事。普通人都可以創新。整個中國這么大,只有馬云、馬化騰有想法嗎?不是的?墒鞘潞笳撚⑿,真正影響人類變化的就那么幾個點。所以就要研究,創新在什么情況下會發生。
創新經常是在日常生意中,很多人熟視無睹的。你看一個零售店,為什么你活了,他死了?同樣幾十平方米的空間,你擺什么,決定你生死存亡。貨擺對了,你老在賣東西;貨擺錯了,就成倉庫了。
711怎么做成全球的好公司?這種生意誰不會做?關鍵是它做到極致。什么叫做到極致?同樣這點空間,到底擺什么貨達到銷售最優?每天這么多顧客,他要解決什么問題?這些信息好好處理過了嗎?處理到什么量級、精準到什么程度?這些最后是改變世界的。
京東為什么可以上午點單,下午就給你送來。它已經超出人力的可能性。你去參觀京東的倉庫,真是amazing(驚訝)。這背后是原創的技術,幫助它把成本移走,這就是創新。所以好多創新來自于我們認真看自己的生意。
哪里崇拜“腦子”,哪里就有創新
創新靠什么?靠發現,靠觀察,全是腦子在運算。所以哪里解放人,哪里對人信任,對腦子信任,哪個地方就會成為發明的集中地。
以色列的面積比北京小,1948年才建國,人口800萬,但人均GDP是3.5萬美元,高科技公司七八千家,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數量僅次于美國、中國。
中國由于王朝更迭,中國人成了土地迷,相信土地最可靠。但以色列人連地都不相信,他們最后只相信一件事——腦子,腦子里知道的東西,誰也搶不走,這是這個民族的厲害。
再看美國,美國人的特點是什么呢?就是創新的東西,普通人很快就用上。硅谷真正厲害的是反叛精神。全世界都有防競爭條款,跳槽要有限制,硅谷卻鼓勵互相挖角。
讓汽車飛、瞎子看見,這就是創新
創新首先是個精神狀態,不是死的知識。我們一定要扭轉這個觀念,把中國人、中國企業的創新潛力挖出來。比如讓汽車飛,停車場出來就飛上去,開到頂樓停下;又如,全球幾百萬盲人,通過舌頭和“電子冰棍”,把外部的圖象技術從舌頭底下進腦子,然后在腦子里成像,他就看見了。這些事在我們這里覺得都離譜,人家就嘗到離譜的甜頭。
我們整天報道過剩產能,很多資源怎么就不會往這些領域配置呢?沒有人敢想、敢去試。什么叫新技術?針對一個目的采用一個新的不同的原理來實現的技術。中間也有一個關鍵的東西,我們要把這個原理能應用來解決技術困難。來解決核心技術、輔助技術,要解決材料、動力、可用、實用、舒適,你解決的了,原理就能變成產品。產品如果是滿足大家需要的,是你對customer潛在需要做出的正常反應,它就能變成產業,就能移動我們的成本曲線。
規律不可違,經濟增長由于成本的詛咒,增長到一定時候,如果不移動那條線,成本一定重新升起來。中國經濟現在已經不允許我們仿著、照著,靠批量、靠成本這條線走了。創新不是光發明新東西,最后要落地、要錢,數目要數得出來。
從吉列剃須刀和原子彈看創新路線
有哪幾條路線可以實現創新呢?我們從經驗來看,叫上、下行。
最熟悉的是上行,從產品里找痛點,然后找技術改進。技術改不動了,去尋找基礎科學當中的新原理。常規的科學研究、創新都是上行的。
我舉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以前,歐洲剃須刀是折疊一體的,非常貴。美國的企業家把歐洲的奢侈品變成大眾用品。吉列先生把剃須刀一分為二,刀片是一次性的,成本就可以非常低,適應工薪階層消費者的要求。他就設計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定價準則,這個定價準則叫吉列定價原則。刀頭刀片的定價模式,把它分開定價。這是很好的創新。
還有一條路線是下行路線。先從原理出發,有科學論文,然后再注冊、開發技術,最后變成產品。原子彈厲害吧,哪來的?先寫論文的!上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率先研究原子里面的能量釋放,叫原子能。能不能克服關鍵技術變成產品,需要試,但二次大戰沒有這個條件。后來日本人珍珠港襲擊美軍,羅斯福急了,撥大量資金進行“曼哈頓計劃”,最后美國的原子彈開發先于德國。
我看了以色列、德國、美國的創新,得看看中國的創新,就去看深圳,全是上行路線。最后終于找到幾家是反向路線的,從原理出發打下來的東西,壁壘是非常高的,追兵一點辦法沒有。我去訪問華大基因,汪建說我們公司最主要的資產是論文。他寫基因論文,做了無數基因測試。我大概看了四家都是從論文出發的公司,真是了不得。
這兩條路線都可以選,一個從產品往上打,一個從原理往下打。我們要總結自己的教訓,把創新的路線琢磨透。
搞創新,你得破除這五大阻礙
創新很重要,但是創新的障礙可不小。下面講講什么妨礙我們創新。
第一,我們是個大國,大國要統一起來,就產生成本。中國文化最大的問題是從眾。我們多數地方不鼓勵出頭文化。雖然每個人可以做到創新,但是真正激發人創新要有非常深刻的人文主義背景。這對我們創新是個障礙,需要解決,但平衡點很難找。
第二,窮是阻礙創新的很大問題。因為創新是沒準的,“家無隔夜糧”是談不到創新的。我們現在很多公司為什么不敢創新?利潤太薄,而且這是一個正反饋。利潤越薄,越不敢創新;越不敢創新,追兵越多,利潤殺得越薄。所以你永遠在紅海里頭掙扎。
第三,中國的發展就是后發優勢,我們的思維就是追趕思維。追趕當中完成創新,這是中國今天的成像。三大互聯網公司,核心技術都是人家的。QQ第一個“Q”哪來的?以色列的一個軟件。但是我們做了引進性的創新,這是馬化騰的貢獻。這種改進性的創新我們一定還要下功夫。但是要走到前頭去,還要把追趕意識淡化,要從源頭想問題,獨立去回答商業和技術當中的困難問題。
習近平講得挺到位,“跟跑、并跑、領跑”。我們大量還是跟跑,跑得好可以并跑,但要有一點領跑的。
第四,不夠自信。我們要開始解放人,最重要的是解放人的頭腦。你只有相信,將來才敢闖,否則越來越保守。我們要比美國的企業家有更遠大的使命,對未來是樂觀還是悲觀是影響創新的。
第五,組織障礙。公司都高度組織化,一層一層,這是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障礙。所以,現在創新最優單位是“群”——意氣相投的一群人。騰訊怎么搞研發?馬化騰搞賽馬機制,一個任務同時十幾個小組,你愿意上你就上,有點名堂,再撥更多資源。很多任務不是老板提的。
“群”里三個東西很關鍵:一是氛圍,這群人整天到底在干嘛?每一天、每個禮拜要碰點新東西。二是要有一定的密度,就是質量比較高的元素湊到一起,高頻互動。三是文化,對生產力解放不夠,喜歡令行禁止,習慣了某些打法,時間長了惰性就會太大。
作者:周其仁;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