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東
同樣是做生意,有些人做得非常好,有些人卻做得很艱難。從表面上看,都是賣產品,都是賣服務,又看不出什么不同,他們到底差別在哪里呢?當一些現象解釋不清楚時,人們就容易責怪“運氣不好、風水不好”。運氣和風水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嗎?無論運氣、風水好與不好,任何發展都必須要有智慧,如果真有運氣、風水影響發展的話,那運氣、風水也應該是智慧。
同樣是做生意,發展得好與壞的差別到底在哪里呢?我們可以來看看一些事例。
有一次,公司組織去郊外度假,同事們回程途中提議去騎馬,幾輛車還未進入馬場區域,一群馬仔老遠就騎馬圍了上來,騎馬嗎?騎馬嗎?攬生意的熱情真是讓人無法拒絕。說好去馬場再選馬,當我們驅車駛向馬場時,回望車后,只見一群馬仔騎馬快鞭你追我趕,那鏡頭猶如一場飛馬賽。
由于經常出差,難免有時要早起,有一次起床一看時間剛好凌晨四點,想一想,離航班起飛時間也接近了,于是簡單洗漱就冷嗖嗖的出了門,自認為已經夠早了,一進入街道,就看見一些小棚小攤都亮著燈,好幾個人忙前忙后在做著早點。
以上事例說明什么?什么樣的驅動力這么強大?那就是賺錢。如果不是為了賺錢,這些人怎么會這么辛苦去勞作。
再看看華為,股權激勵不僅吸引了眾多的精英,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團隊的創造力、創新力,短短十幾年就進入世界級企業。再看看淘寶,依靠免費模式,吸引了許多屌絲通過互聯網開店賺錢,弱小的平臺竟然超越國際電商巨頭“易趣”興旺崛起。還有優步、滴滴,用補貼方式,在短時間就吸引了眾多的司機和乘客,完全靠錢砸出了市場。再看看傳銷、直銷、保險業,包括微商,那么多人蜂擁而至,那么多人自掏腰包還要堅持不懈------
這些事例,又說明什么?說明,商業的核心其實不是產品、不是服務,而是利益驅動機制。沒有利益驅動,就難以吸引人才,也很難吸引資源,也就談不上好產品、好服務。
傳統經濟是經營產品,互聯網經濟是經營資源,也就是跳出了產品做產品,這個時候的商業重心,就不是銷售產品,而是經營模式。因為只有模式才容易吸引資源,才容易形成平臺經濟,才容易構成大數據優勢。而最有發展力的模式,是利益驅動機制,也就是分錢模式,這體現的是人性本質,也體現的是高智慧的經商之道。
鳥為食亡、人為財死,縱觀社會現實,古人總結的真是精辟。不能讓錢賺錢不算商業,不能用錢分錢不算模式。哪里有商機,哪里就有生機。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動力。如果你不會分錢,那一定做不大,這就叫“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