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歲末年初,對來年經濟的預測和展望都備受期待。然而,近年來,無論是全球經濟還是中國國內經濟,黑天鵝事件往往層出不窮,經濟短期波動越發劇烈、政策執行效果難于把控,年初既定政策在年中反轉的情況時有發生,為做預測增加了難度。
以2018年為例,盡管當下中國經濟出現內憂外困局面,政策也迎來放松態勢,但在年初,市場對2018年經濟前景普遍是非常樂觀的,對資本市場的期待,對企業盈利的看好等,支持不少機構在今年年初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然而,筆者在年初專欄文章《展望2018:防范中國經濟的灰犀牛》中,對待今年經濟增長比較謹慎,對去杠桿背景下金融體系脆弱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也表達了一些憂慮;此外,在《中美貿易戰的風險有多大?》文章中,筆者亦談及了對特朗普對華發動貿易戰的警惕。如今看來,去杠桿和貿易戰風險在今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回顧過去三年,黑天鵝事件也接連出現,使得年初預測也經常與實際經濟運行存在較大出入。如海外方面,2016年英國脫歐與特朗普勝選上演黑天鵝,將危機以來,經濟下行壓力緩釋背后的社會割裂呈現的淋漓盡致。2017年歐元區強勁的經濟增長令全球為之一震,也助推歐元成為當年表現最佳的貨幣。而進入2018年,歐洲經濟表現平平,特朗普減稅則給美國經濟帶來明顯提振,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走勢出現背離,且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挑起貿易戰又讓國際機構屢屢調低對全球經濟與貿易情況的預測。
從中國國內情況來看,始于三年前的三去一降一補,目前來看,很多政策的演變也超出了政策出臺的初衷。如去產能方面,從產能過剩到行業利潤大增僅僅用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去庫存方面,一二線城市率先實現房價翻番,其后得益于棚改貨幣化延續至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由庫存積壓到火爆銷售也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而去杠桿政策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也出現負面沖擊,如近期央行易綱在談到去杠桿政策時表示,“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慮不周、缺乏協調、執行偏離,強監管政策效應疊加,導致了一定的信用緊縮”,意味著未來去杠桿政策也將迎來調整。
展望2019年,當下市場對于國內經濟前景的判斷普遍是悲觀的,對宏觀政策有效性的質疑、對貿易戰風險的焦慮持續困擾著國內投資者與企業界人士。但根據往年情況,筆者認為,市場的情緒通常會放大,而轉折往往發生在市場一致看空或看多之際。因此,在當前市場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其實不妨也找一下2019年,中國經濟可能會好于預期的理由。
在筆者看來,從海外經濟來看,當前美國經濟其實仍然處于一個比較好的時候。稅改提振美國經濟增長,企業利潤明顯改善,居民收入提升,拉動消費增加。此外,當前美國失業率也處于歷史較低水平。當然,明年美國減稅的基數效應會消失,預期明年美國經濟可能會從高位有所回落,但整體來看,仍將會是一個不低的水平。
相對來看,歐洲的問題也并非是經濟問題,而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不確定性。從經濟角度來看,當前歐洲經濟仍在擴張區間,失業率持續下降,德國財政持續四年盈余,歐洲銀行業盈利能力有所改善,金融形勢整體上保持穩定。接下來,如果歐盟能就英國脫歐、與意大利的財政預算爭論等事情上達成平穩過渡,歐洲表現同樣值得期待。
與2018年相比,筆者預計,2019年新興市場的波動可能會有所減少。實際上,近年來,新興市場資本流出、貨幣大幅貶值均與美元強勢升值的背景有很大關系。展望2019年,倘若美國經濟有所回落,美聯儲加息步伐預計也將偏于謹慎,甚至低于3-4次的預期,在此背景下,預計美元升值空間非常有限,相反,美元走弱的情況可能會發生,這對于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和貨幣而言是個利好。
而困擾全球的貿易戰風險,在2019年也有望比2018年有所緩和。中美兩大經濟體貿易戰是否會持續是影響全球市場的最大不確定性,國際組織也紛紛據此下調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但近期又有積極跡象出現,包括中美兩國領導人已通話,強調中美經貿關系重要性,中美雙方重啟貿易談判等。此外,近期中國舉辦進博會、降低汽車等多個行業的關稅、恢復美國大豆進口等舉措,都為中美貿易談判的重啟營造了較好的氛圍,2019年貿易戰持續升級的擔憂有望緩釋。
從國內經濟來看,2018年以來,中國消費疲軟、投資下滑,但在此背景下,政策的拐點已經出現,10月31日政治局會議上,對去杠桿的表態已經不再提及,相反,央行易剛行長也早就表示杠桿已經穩住,預計未來貨幣政策會保持整體寬松的態勢。除此以外,補短板背景下,預計基建投資會比2018年有明顯提速。當然,房地產市場“房住不炒”的主基調并未變化,預計房地產投資仍然會保持回落態勢。
除此以外,預計2019年減稅措施會明顯加大,一方面體現在個稅改革方面,2019年將就五大抵扣事項出臺更多細則,配合稅改個稅起增點的提升,有助于在經濟與收入下滑的背景下,支持居民消費保持穩定。實際上,在剛剛結束的“雙十一”網上購物節上,京東、天貓等網上銷售均創歷史新高,京東海外購更是增長迅速,凸顯了當前居民對于高端消費的旺盛需求。同時,配合鼓勵進口政策措施的深入,預計消費產品多樣化,也有助于支持個性消費提升。
另一方面,如果對企業層面可以推出更大規模的減稅措施,且落到實處,也不失為挽回民營企業信心的重要手段。實際上,近一段時間以來,民營經濟信心不足的話題引發廣泛擔憂,在筆者看來,民企信心不足一方面與融資環境惡化、資金鏈緊張有關,一方面也與近年來去杠桿、去產能、規范環保政策和社保政策對民營企業造成明顯負面沖擊密不可分。從目前來看,決策層已就上述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是個積極跡象。但只是開端,未來強化規則意識、注重政策落地的連貫性才是重拾民企信心的關鍵。
綜上,筆者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內外部的深刻變化,市場普遍對明年經濟預測十分悲觀,但在筆者看來,越是一致看空,越是可以期待,真實情況也許會存在改善空間。
整體來看,筆者認為,明年最大的風險是貿易戰升級的態勢能否得到緩釋,如果11月底中美貿易談判取得積極成果,那么,2019年的基準情況是中國經濟回落的程度是有限的,預計經濟增速大概率會在6%-6.5%之間。但倘若中美之間無法就貿易問題達成協議,明年美國對華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從10%上調至25%如期而至,即便加大減稅力度和貨幣政策放松對沖,其對中國出口、就業、投資環境、企業家信心以及產業鏈等方面的打擊將十分巨大的,屆時將明顯拖累中國經濟下行。
作者:沈建光;2007年加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現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香港)副總經理、經濟學家。
【相關鏈接】中美貿易戰與中央經濟會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