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什么動畫片最受孩子們歡迎,得到的回答肯定是《小豬佩奇》。毫不夸張地說,十個孩子中,有九個都看過這部動畫片,剩下一個即使沒看過也一定接觸過這部動畫人物的周邊產品,如零食、玩具、衣服....
可有家長卻對這樣一部備受孩子喜愛的動畫片產生了抵制心理,究其原因,是這位家長的寶寶沉迷《小豬佩奇》,常模仿其中的小豬跳床、跳沙發、跳泥坑、跳水坑,還天天學豬叫,學了一年多。這一觀點引起了許多家長共鳴,甚至直呼動畫片“有毒”:孩子常沉迷于動畫片情節,模仿角色行為,看到相關玩具就“走不動路”。
《小豬佩奇》是一部英國學前教育電視動畫片,圍繞主人公小豬佩奇與家人的日常生活展開。2004年首播后,立刻風靡全球,因其幽默而有趣,宣揚傳統家庭觀念與友情,鼓勵小朋友們體驗生活,深受全球孩子的喜愛。拋開孩子模仿行為給家長帶來的困擾,這部動畫片其實是一部很棒的家庭教育片,沒有刻意的說教,卻能讓家長在細節中學到和孩子的相處模式,讓孩子在模仿中學會與人相處。
隨便打開一集觀看,你會發現并沒有什么很特殊的故事情節,全部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但卻不會感到無聊,因為每個故事都讓人覺得很溫暖。
佩奇最喜歡跳泥坑,雨后她帶著弟弟喬治出去跳泥坑,豬媽媽并沒有因為怕他們弄臟衣服而禁止他們出門,而是輕聲告訴他們“在泥坑里跳必須穿上靴子才行”。當喬治發現了一個大泥坑想去跳時,佩奇第一時間去幫弟弟試泥坑是否安全。看似很小的舉動,實際體現了二胎家庭中姐姐對弟弟的照顧,如果說孩子會模仿他們的豬叫,那日積月累地觀看也一定能讓孩子們學會如何照顧他人。即使佩奇和喬治玩的滿身泥巴回來,把屋子也踩臟了,豬媽媽和豬爸爸也沒有責罵他們,反而和他們一起去跳泥坑,分享孩子的快樂。這點值得家長們學習,有多少家長帶孩子去游樂園,都是讓孩子進去玩,自己坐在一旁玩手機,孩子玩的開心想要分享給家長時,家長也只是抬頭看一眼,而后繼續埋頭看手機了。
對于引導孩子豬媽媽和豬爸爸也有自己的妙招,喬治不小心將最喜歡的玩具恐龍先生弄丟了,豬媽媽過來安慰喬治,豬爸爸知道了不僅沒有訓斥喬治,反而將尋找恐龍先生變成了一場偵探游戲。佩奇不懂什么是偵探,豬爸爸就用她能理解的方式作了解釋,接下來幫弟弟尋找恐龍先生的過程中,豬爸爸和豬媽媽也一直在給佩奇提示和引導,最后佩奇成功找到了弟弟的玩具,豬爸爸開心地夸獎佩奇做的很棒。
從一個個小故事不難看出,豬爸爸和豬媽媽并沒有用成人的是非標準來教育孩子,大人認為泥巴是臟的,孩子卻認為這是親近大自然的好機會;孩子粗心弄丟了東西確實該受到警示,但這并不能幫助他們找到丟東西的根源從而避免再次發生。只要稍加留心就會發現,這部動畫片中的許多故事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類似的經歷,不同的是豬爸爸和豬媽媽采取了更溫和的教育方式。所以,孩子們沉迷于這部動畫片的原因,或許不是動畫人物本身有多可愛,而是被有父母陪伴的歡樂家庭氛圍深深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