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覺的重要依據和源泉
哲學與時代問題解決——以北宋道學為核心
【課程時間】2018年9月8-9日(周六、日)
【課程地點】北京•遼寧大廈(詳見開課通知)
【適合對象】企業中高層領導者及哲學研究者、愛好者等;
【收費標準】3980元人民幣/2天/人(包括:講座、講義、午餐、停車等)
【課程介紹】
哲學是每個時代最莊嚴的守護,它守護在價值的根基處。當這個時代的基本價值被動搖的時候,哲學就要起來捍衛;當這個時代的價值根基被拔除的時候,哲學就要重新為時代確立價值基礎。
中國哲學史的發展可以用時代價值危機的深化過程加以概括和總結。合理把握傳統精神的現代價值,方能培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9月8-9日,世紀名家講堂特邀北京大學哲學系楊立華教授,從北宋道學的研究視角出發,為我們講述從孔孟、魏晉、隋唐直至當今時代的哲學發展,分享對于哲學時代意義和人生意義的體悟。將幫助我們構建自己的結構,加在周圍的人和物身上。在沒有生命力的地方灌注生命力,在沒有激情的地方煥發激情,活出人生的意義。
【課程收獲】
提升理解力: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文明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性格;
提高洞見力:學會以哲學的眼光看世界和人生;
【師資介紹】楊立華
著名國學專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后EMBA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最受EBMA/MBA歡迎的教授之一 。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近年來主要著力于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出版專著三部:《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譯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楊立華教授儒雅淡然,博學深邃,對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等國學傳統都有著不懈的堅持和深入的研究,曾賦詩“惟期暗夜承薪火,不因微薄忘古今”來表明自身情懷與理想,被譽為是“求索中的現代儒者”。
【課程大綱】
一、價值危機與哲學的突破
1、孔子的時代:“禮壞樂崩”與價值基礎的動搖。
2、孟子的時代:百家爭鳴與價值基礎的缺失。
3、魏晉玄學:價值本身受到了質疑。
4、唐宋之際:在佛、老的侵蝕下,世界的存有本身也失去了其根本的確定性。
二、自立吾理
1、韓愈倡導中晚唐儒學復興運動。
2、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和張載。
三、氣本與神化:張載的哲學努力
1、張載其人
2、論虛與氣
3、論一物兩體
3.1“一物兩體者,氣也。
3.2地道之兩與天道之參。
3.3“一物兩體說”要解決的問題:
4、論感與性
4.1“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
4.2三種不同的感;儒家核心價值
四、程子對張載的批判
五、哲學在今天的要求:為時代立根
知義與成德:《大學》的格致之道
(一)反思的人生-蘇格拉底: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1、三個問題:什么樣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怎么成為這樣的人
2、《大學》的三綱八目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大學》三綱領:成德的目標
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1、何謂明明德?
1.1人的不可磨滅的光明傾向。
2.1明德的遮蔽
3.1明明德的關鍵
2、如何作新民?
2.1朱子:明明德為本,新民為末。
2.2自明明德到明明德于天下
2.3“新民”之“新”的真正涵義。
3、至善的價值基礎
3.1普遍價值的問題。什么是真正可普遍化的?
3.2思考:任一行為能否是無條件的善或無條件的惡?
3.3儒家的價值觀:分位價值觀。
3.4至善的涵義:知分、安分、盡分
(三)、《大學》八條目:從知義到成德
1、八條目與明明德、新民的關系
2、從格物到誠意的知行問題
3、惟公者能仁
知人論事,關鍵在一個“公”字。惟公者能平其好惡。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需貫徹到每一件事上。如此積累,久之自然到“義精仁熟”之境。
【報名咨詢】
聯系電話: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8610339408
聯 系 人:李先生 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