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孫吉庸老師(點擊查看孫吉庸老師詳細介紹)
摘要:
現代管理會計新的職能,要求關注成本決策分析功能和相關成本性,主要注重不同目的的不同成本預核算要求;因為,它不同于企業現行財務管理理念和管控方式中,在成本事前控制(成本預算)和事后控制(成本核算)之間,缺少一系列諸如不同產銷量額值率的事中控值性核算內容和體系。結果是傳統“本量利”計量性初級常規粗項核算,長期處于低值流水性收支加減狀態。即便是一系列拔高式計量工具,包括會計分期假設核算。也僅是以一個本利量和率為標準依據的計量評估盈利能力方式,而且,在一系列財務報表中,關鍵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里,甚至包括全部財務軟件所使用的計量工具,各種財務比率分析模型和杜邦分析,都存在致命的計量方式性錯誤。根本缺少對企業核心盈利能力項目的細深結構優化,即實際盈利兌現能力核值:它實際上是由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出量額和實際銷售量額和剩余量額三大項特混一(異)體性變量變值本利率量額組成的細項核值核算的。尤其是新增資產特性創值產生的盈利水平,改變了成本和利潤的價值屬性,成本和利潤之間的對應量值化核算成為可能,它并不單純著眼于成本控制性被動核算性。而以單位成本和總成本等項的量值化,通過改良一系列財務報表轉化為模塊化核量核值載體,特混綜合了不同產銷量額值率分析的層次控值性成本收益對應核算。全面相關辯證詳實滾動性量值資產運營質量,核值預控資產價值平衡比例,調節損益特性均衡。從根本上將傳統分析型財務預算方式,轉向戰略調控型中觀資產比例比值預算,并且有望有力地帶動企業制訂科學發展規劃,調整符合行業本質與企業實際特性的戰略財務管理政策。
高效財會特混整合隨算型核值核算,就是這樣的核心技術;它具有財會新標桿的科學量值性;能精確動態跟蹤預警監控本利變化,實現調控成本和經營收益雙提升;從”砍削圍堵成本“向”引導均衡成本“的巧財務管理轉變:從量規模利潤向品值規模利潤轉變:從回顧過去量變到關注未來值率的本利變化;及時顯視財務”病變信息“:暴曬一系列相關連累性成本并找出免疫秘訣;避免財務管理出現”現金—-資產(負值)---現金(被負值)---還不清楚“的投資分散惡性后果;有用信息的關鍵在于”產供銷及剩余量額值率“的一系列本利相關變化;高銷售收入不等于高價值收益;高銷售量不等于高銷售額;高銷售額不等于高凈利及率;高毛利及率不等于高凈利值;財會核算核值工具,明確和細分各占資成本項額及率變化對”均衡調控“的關聯利害關系;從”寅吃卯糧 “向“少吃多健” 轉變:從銷售收入到凈利潤之間,完全扭轉了一個本利率在作怪,預控信息無從獲取的被動局面。
關鍵詞:產銷量額值率;特混整合隨算;本利相關變化;
一 財務核算的“核實,核量,核值”:
傳統“本量利”計量性初級常規核算,屬于數據數量核查核實性的,指財務賬目中,對象數據統計數量匯總,是否對照準確,這與核值有本質區別。它們主要顯示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基礎數量數據來源于財務明細性統計報表,后有補充性銷售收入的財務過程。 但它們分不清 成本利潤中的標的動因與可量值浮動因是什么;
那些反映盈利能力指標的常項,果真就等同于平衡核算的價值決策依據嗎?不是的。會計科目中,詳列細分眾多科目,以顯示收支狀況,但這并不能自動地顯示其它重要可比項應有的價值比例和平衡。到頭來。仍要區別財務核算中的核實,核量,核值性,掌握銷售收入與利潤和成本值的動態關系。
(一)利潤成本與銷售收入的核算關系,流于簡單的加減,即時數據多種功效性質不明確;
現行成本的核算性,雖然有多種方法,比如,較為專業和適值方式是混合作業成本法。但是,它們不能單純包辦頂替其它費用成本項,尤其是涉及銷售收入這段不同值的關聯關系時。尤其是涉及多個品種時,產出階段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的計量解決了,但是,銷售階段的單位綜合成本和總成本的計量問題怎么解決?目前尚無完整方案。同時,成本類型雜多分散,成本個項僅只顯示歸屬大項范疇,財務賬目的資產與負債收支平衡歸類計量加減,反映不出成本本該對應的核算關系,其中,銷售收入中成本和利潤計量,是要牽扯費用稅息的,并不是一種值。同樣,用銷售收入減去成本項的方式,反而更加淹埋了更有價值的核算關系,最后只能顯示它們之間量與額與率的低值數量關系。
(二)缺乏成本事中核值核算,費用項成本值更具浮動虛漲性;
企業財務部門,側重的是成本的事前控制(成本預算)和事后控制(成本核算),而成本核算對象項,大多是分散的個項,而且,各有自身的特定成本性質,具體性過強,比如,以單元產出值計量的混合作業成本,單位產出成本,費用成本等。無法兼容其它屬性的成本。比如,在某一時間段就某批次產銷協同統計意義上計量,就不能比較即時精確地計算包括費用成本,比如,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成本項,同樣,它們僅以的季月年為財務計量發生周期的加減核算,只能是周期過長的低值平衡的數量核算,因為,這其中的費用成本項,如果虛高或浮動值過大,則會對總成本值構成虛漲性,這在加減性核算方式中,卻又不能隨變隨時顯示出來。
(三)銷售收入的賬務處理,雖與銷售成本有關,但不等于價值核算;
銷售收入的賬務處理,也是計量性初級常規核算,即屬于數據數量核查核定性的,雖然,可以對含有銷售成本及費用的計量,但它不等同于對其它費用稅息成本的包辦性計量。而且,目前僅具有預算分析性和一定的時期計量價值性,并不具備產銷總成本利潤完整一貫一致性;同樣,銷售成本的預算分析性核算,雖說是依照售出后的單位產出成本乘以銷售量得來的數據,并不能因售出后就可以當作一般計量標準了。因為,它們同時涉及多個不同品種和不同價格和不同銷量額的問題,而只能是依照某次批量的產銷收入和銷售成本來計量,而它的主要功效特點是:(A)為分別計算各種產品的售銷收入折扣,折讓及銷售退回情況,設置銷售收入明細賬,一般采用貸方多攔式賬頁;(B)為分別計算各種產品的銷售成本情況設置銷售成本明細賬。雖然,有了銷售收入和成本前中后發生細項費用計量性核算,但仍是單元項性質的基礎計量,明細核算,仍不能等同于是多個品種銷售收入和成本之間的利潤增減值意義的量值化核算。(C)銷售收入的賬務處理,如果仍以會計分期假設計量。看似有理。但與實際發生的銷售收入中,成本和利潤反差出入很大,它們極有可能誤導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行為。因為,它們更多的應是能從隨變集萃時間量的統計值視角,來單獨計量投入產出成本的更為理想。(D)但是。至今全部財務核算計算軟件,平衡計分卡,杜邦比率和財務比率分析模型,所使用的計量工具對此不能隨時隨變計算,同時還有其它致命缺陷。它們甚至導致滾動預測(預算),也極為欠缺多個品種計量準值性;
(四)預算的核值大思維面臨挑戰;
比如,在用銷售收入預算單個-品種產銷量額值時,以及相關費用額以及稅息比例時,比較好辦;但在用銷售收入預算多個-品種產銷量額值時,總產銷成本和目標利潤變量中,所顯示的核算核值性,不再是單一-品種產銷量額值比率量的含義,還有更加繁雜細列費用稅息含項值待分配的含義,即同步了解多個-品種產銷量額百分比值的雙面及多維值性,或縱橫多方面多層次相關各項的比例比值關系,本應當可以同時知道財會計量期內,.實際存在或發生的占值占資量,又可以知道不同項之間的比例比值關系。但是,尚無很好的計量方法;又比如,固定資產的購置現凈值與綜合銷售成本的百分比,是否是相對適當的增量預算(如混合作業次量額總成本,所含的生產投資比例過大,不足或較為適當)。在資產成本及損益核算母表中,所顯示的核算百分比,更加詳細具有對應量值化,即各種類單位成本及費用百分比和單位總成本百分比,既能同時反映綜合銷售單位成本,又能表現綜合銷售總成本百分比,這樣能更具層次價值性地反映綜合銷售成本和收入之間,凡涉及相關諸項可調節平衡的比例關系。各種對應銷售收入的滾動式成本量與額,既是現在發生性,又可以通過成本利潤率,計量單位綜合產銷成本和利潤,具有相對絕對值性,從另一種視角反映總利潤比值水平。綜合銷售成本百分比核算下,總成本率和利潤率之間的差額,通過加減可以看出來銷售量預期的大趨勢
圖1 產品成本計算流程;
資料來源:《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陳紅著;
二 特混隨算利潤表核值理念:
現行成本利潤加減扣除法的缺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如一年或一個會計分期假設月;即統一集中加減扣除計量收入中,扣除各類成本費用息稅等得出凈利潤;一是周期長;二是假如要在計量時段內,剛巧經營銷售完所計量的品種;才能有不變的實際銷售成本利潤額及率;它無從兼容其它業務形態或不同成本利潤額及率品種隨時計量性;
同時,大量本質不同的變化性成本利潤及率:在反思現行財會計量中的大忽悠、洋忽悠的真像,是怎樣的呢,請讓我們打個比方:它就像樹上騎個母猴,懷上的是單胎,還是雙胞胎,還是龍鳳胎,是死胎還是活胎?是母活子死,還是母死子活。利潤成本比值到底是多少?這是一種有趣且形象的比喻性說明:母猴及子猴,相當于總成果收入,母猴懷胎相當于不同的成本,各種情形的胎情子猴相當于利潤,情況并不一樣到能“一刀切”計量出來!
(一)傳統銷售收入本利量額的頑疾性誤區:
受“本量利”計量觀的影響,銷售收入中,僅有一個定價性的成本利潤及率,以為是不變的,且不受銷量的影響,銷售收入中成本利潤的多少只隨銷量的增減而升降;(A)、庫存量額只按成本計算,對著實際銷售收入又回到了原有本利率的怪圈,沒有將庫存剩余產成品,看作原應有的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出總量中的一部分;(B)、只將較直接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退貨及津貼稅金等相關項計入成本,而沒有把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出總量中,有關的產成品剩余量庫存,退換貨量差額,折扣折讓返津貼點項,以及應收帳款,采購應付款也一并計入成本,因而不全,有漏失本利的缺陷。
(C)會計分期假設是指:在計算某一月份的經營結果時,所使用的自然歷法,必須假設經營活動暫停,且每次暫停的時點必須一致。中國最著名財務專家溫兆文認為:各經營月期中的財務結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任意規定結賬日期破壞了經營周期客觀性。
(二)財務數據數值關聯價值分析:如何簡并掌控其間的密碼子:
(A)利潤增長××%(正值);(B)新增加銷售額量=中低利潤率時(平值)≠中高成本率時(負值);(C)存貨增長了××%(正負值);半成品備貨比增長了××%(負值);(D)應收賬款增長了××%(負值);折扣折讓比增長××%(負值);(E)應付預付賬款增長了××%(負值);新采購供應鏈用品備貨比增長了××%(平負值);(F)各種費用增長××%(負值);(G)毛利率變低××%(負值);(H)凈利率變低××%,單位本利率加減對應整體變低××%(負值);
表 1 利潤中心的責任報告 單位:元
項目 |
預算數 |
實際數 |
差異 |
銷售收入 減:變動成本 變動生產成本 變動銷售與管理費用 |
500000 240000 120000 |
560000 255000 160000 |
60000(F) 15000(U) 40000(U) |
貢獻毛益 減:部門經理可控專屬固定成本 |
140000 45000 |
145000 40000 |
5000(F)5000(F) |
部門經理可控的貢獻毛益 減:部門經理不可控專屬固定成本 |
95000 30000 |
105000 29000 |
10000(F) 1000(F) |
部門貢獻毛益 減:上級分配的共同固定成本 |
65000 — |
76000 5000 |
11000(F) — |
部門營業利潤 |
— |
71000 |
— |
資料來源:《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陳紅著;
(三)多步式利潤表的優點與不足:
(A)由于它是采用年度和季月時間段的歸集加減會計計量方式。可以將實體性產品營業收入和成本費用等同時與金
融資產投資類品種營業收入和成本費用等一并計量;甚至可以涵蓋營業外收入與支出,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等項的計量;并沒有按成本收益性(值)態原則來歸類劃分出哪些是屬于生產經營性投資成本收益,哪些是屬于金融資產投資成本收益,這類有本質區別的相對獨立單元的性(值)態范疇。
(B)因而,這種大鍋燴的混合計量方式,也混淆了實體性產品或虛實性結合的服務業項品種的分類歸屬功效性,作為主營營業收入的本利值計量的相對價值性;即不能進行即時隨算成本利潤的真實變化比率比值性;因而不擬采用此式。
(四)為什么需要攝取它們的單位綜合產銷成本?
這與傳統的財務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的列項發生矛盾嗎?或者說能否進一步兼容?可以的。首先,單位綜合成本是分項單列計量和量值化雙重分析核算其浮動值的一種必須方式。這種意義上,成本值不同于單純的產出單位成本值,有著更為深刻的相對利潤浮動收益值的對應價值依據性。
傳統“本量利”財會管理成本分析和計量方式,沒有成本量值化特性,雖然,它也全面管控成本,但仍是分散性的,財務軟件所使用的計量工具本身量利性,空泛不具備內涵細深價值化。因為,每個單元或細分項目支出,雖表面看似采用分類專項核算,但缺少特混整合高效綜括分項中,對應特定價值理念和特定價值效果的起合轉乘項過渡,因而,實質上是分散的核算,必定導致多種類不同屬性待核算項目的未歸質(值)分類漏失。
比如,某一時期的費用加總,就財會管理
績效而言,現有的利潤表歸集加減計量法,雖有一定的計算價值性,但又有致命的會計期間假設漏值缺陷性,因而,這樣的費用加總,僅利于年度財務賬目資產負債項和損益項的計量性平衡,尚不是企業全資產值特性概念中的核值核算成本收益內容。同樣,產出值意義的單位成本,也不具有這種性質。因為,在具有不同期銷售收入參與下的單位綜合成本和總成本,成本值和利潤值是對應的本質(值)不同。更因為,同一單列項成本值和總成本值,所對應的上級資產值價比值都不同,從而映射出單位成本值的對應不同。這不僅是財務量值化科學運算,甚至是預算諸項平衡的重要新型依據;
(五)總產銷成本的歸集扣除式計量,看不出單位綜合成本的含值質量;
總產銷成本的歸集扣除式計量,表面上看是能反眏從產出到銷售收入后的諸項費用支出的計量性數字變化,但它們并不等于涵蓋了全部相關潛顯值成本,尤其是規模銷售量額在總量虛多的情況下,掩蓋著某一時期階段性批次量中單位綜合成本的含值質量。因而,看不出當期批次銷售量額中,單位綜合產銷成本是怎么一回事。只有通過單位綜合產銷成本中,一并看待諸項關聯費用稅息附加成本分配及升降增減變化,再計量當期該批次量的產出總成本,才是真實的綜合產銷總成本。
現代科學“本量值、值量利”成本收益經濟分析,在創值批量經濟下,銷售量額中的單位綜合成本,實際上包含著單位產出成本,比如,銷售量額中的單位綜合成本具有量值化特性;
它與產品構成的各類資產不同價值緊密相關。其中,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中,在產品不同生命周期銷量額中,是指產與銷兩個不同階段的單位綜合成本。
鑒于產品不同生命周期已大為縮短,不確定性更強,銷售量額(收入)不同,利潤額與比值也不同,因此,參與其中的資產邊際特性單位成本也不同。同樣,實際上,它們的單位市價值也是不同的,(注:這里不專指因材料等的生產作業成本價值,也不專指通脹因素的產出市價波動等);即單純選取某一階段在某一期與前期銷售量額相比增長與減少不恰當,而產品不同生命周期中,相對集約銷售額,具有代表析取均衡單位市值和單位產銷成本的表現量,或采用相鄰期聯立集約統計的方式取值也可以。同時,相應的市場價格量值化,也應對應分期進行。
現代科學“本量值、值量利” 成本收益經濟分析意義的各類不同資產,具有多值并存性,須加以細分歸類歸分析它們的綜合產銷質(值)屬性:(1)、物態和涉物資產的固定成本和部分變動成本同時存在;(2)、各類別不同軟硬資產本身已具有的創值多邊際特性;(3)、固定資產和物態及涉物態資產的單位成本,對應銷售量額中的單位市場價值,單位綜合產銷成本應有的互合意義:(4)、各類別不同資產構成的可再創值多邊際特性,(注:已具有的資產邊際特性和資產構成的可再創值多邊際品質特性,有本質(值)區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均可量值化,資產邊際特性,是指資產本身已有的財會管理績效量值化折金價值效用邊際計量特性,它相對于平均成本的價值,有差別上的意義;資產構成的邊際品質特性,則是指滿足
客戶需求在產品實際表現中,可創值的邊際收益特性,同時,應區分出什么是邊際特性的概念表達式,什么是以資產構成的可實際量值化邊際特性收益表現式)。
預收應收賬款:實際上,它具有的外延成本和利潤雙重待變可變性質,即它既有準變現利潤,也有準負債性,更多的涉及單位綜合成本變化;
現行財務計量觀中,預收應收賬款,被列入企業資產負債表資產項中,主要是被看作準收入源。但是,在企業自負債觀念中,未實現現金收入的(含應收票據項額)或未收回的應收賬款,它更多的是一項成本,更多的涉及單位綜合成本,可以具有未變現利潤的性質。因為,它有極大可能是因賒銷或勞務收入,而被長期或暫存在關聯被使用方的一種成本存在表現形式。同樣,一旦實現了應收賬款額,即重新計量成本的單位綜合成本,增加相應的單位綜合利潤就行了。
預付應付賬款,具有理論和實際核算中的雙料成本項性,同步關乎單位綜合成本利潤值變化;
現行財務計量觀中,預付應付賬款,被列入企業資產負債表負債項中,主要是被看作對外性的成本項,它同時又有對內企業自負債性質,因為,它有較大可能是因使用供應鏈用品,而較長期或暫存在關聯使用方的一種成本存在表現形式,同步關乎單位綜合產銷成本利潤值變化。
流動物資資產的開源節流,也是單位綜合產銷成本是否適值的要因,百元物質資產單位綜合產銷成本很藝術;
流動物資資產,在性質上不屬于固定資產,也不屬
研發設計用品資產,主要是直間接用于生產制造經營的變動性資產,但又不簡單同于或專指自制材料、自制半成品,在產品資產,它不專屬于傳統本位庫存概念,卻又有庫存的事實性。它們主要指中間品,中間成品,供應鏈用品,租賃的倉庫,門店,自制廣告宣介物及投入對象及額度,自有網店網頁網站,租用的辦公樓等。值得說明的是,它們嚴格區分于和自制材料,自制半成品,自制在產品資產,是因為此前已有一組產出成本組的單位成本計量,故在此暫且分開,不應便混合混淆重復計量。
研發設計費用及用品資產,雖已不再稱作沉沒成本,已計入單位成本。但它從廣義上看,難道僅只是產出性的,而沒有銷售性的?
研發設計用品資產,雖然,有相當一部分已具有固定資產的性質,但它有部分又有直間接服務利用于生產制造經營的物質資產性質,又有自身的專用效能可計量性,同時,無形資產也屬于研發設計費用及用品資產范疇,只是量值化方式不同而已。
研發設計用資產,可以從關聯項對應時效的計量視角來考查,它不再僅僅只是單一對象物的單純進度利用率,而是關聯不同項的利用效益率,比如,設計軟件與研發設計選項成效性的利用率,就可以從一個側面鑒別出雙向的利用效用值,即軟件的先進適用性與否,同時,也鑒別出研發設計選項成效的利用率,因為,該項投資的百元單位產銷成本,也在同時說明問題。
(六)單位綜合產銷成本的升降變化,關乎總成本和利潤水平;
單位綜合產銷成本,始終總是密切相關著總成本和利潤水平的變化,它有諸多相關項影響著成本利潤及率升降變化,因為,它已不專指本位化很強的產出值性的產品單位成本或不同類別項目專項單項單位成本,而是由聯系緊密的關系項組成的單位綜合產銷成本。它們共有三組這類不同特征的成本項域組成,這里并不單純指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支出,還有其它多類性(值)質不同項,同時,在深刻地直間接影響著總收入水平中單位綜合產銷利潤,毛利和凈利潤的收益質量。
總銷售額的增減,單位綜合產銷成本不變嗎,使人誤以為利潤率不變;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誤以為,單位產出成本是均值不變的,因為,其計量方式是隨產出量的多少均衡增減的,除非是材料工費等開降價因素而產生變化,再加上所謂的固定和變動成本觀的影響,因而,利潤也是隨著銷量增減的,同時,銷售額的增減,表現為銷量上的多與少,雖然,在單位量的表現上,它并不直接影響單位產出值成本的增減,但是,在實際上,諸多顯態或潛在關聯成本在累加增減升降單位銷售成本。從而也影響著單位產出本利率的升降變化。因此,銷售收入的增加,既不等于單位產出成本的直接降低,也不等于單位銷售利潤的直接增加,常有的是在量上優勢掩蓋情況下,累加成本但稀釋利潤,其中,當銷售收入中利潤增長水平,在內在增值品質動力源值不強或不良時,還會出現增長與成本同步同比增加的情況。即便是正常的銷售收入中,并不是就全面實現了利潤增長,因為,關聯成本在累加單位綜合成本,如相關庫存量額等諸項,都應當計入單位銷售綜合成本中,因而,它們都在直接升降增減單位綜合成本,也即在同時影響著總成本利潤增減水平。
(七 )實際毛利額的增減變化,掩蓋升降的單位綜合產銷成本嗎;
實際毛利,是一項把實際銷售收入扣除銷售成本量額和剩余成本量額和諸多項費用成本的利潤表現形式,但它不含凈利潤后支出的稅費額,因而,它不是全成本項的產物,它僅是銷售量額后增減變化的過渡理念,雖然,在財務計量視角利會計業務上有其價值性,但是,實際毛利卻掩蓋了單位綜合成本值,因為,諸多應含關聯成本項不在其中。
庫存量額的增減升降,更多的涉及產出總量中成本額和率,這才是庫存未變現利潤的本質;
現行財務計量現實中,庫存被列入企業負債表資產項中,主要是被看作潛在的利潤收入源,但是,在企業自負債理念看它更多的是成本,更多的是涉及綜合本利額利率,具有未變現利潤的性質,雖然,相關庫存量額及費用應累加列入總成本中。
三 總成本向量值化特性的轉變; 現應修訂為: 平均總成本:也稱平均成本,在量值化成本收益經濟分析看來,成本具有資產增減值同步存在發生性,即適值的投資性對象邊際高值性,具有高收益特質,同時,不恰當的投入缺值利用換取性,僅具有低值增本性。理論上講,即總成本(若亦含指固定資產成本值和各種不同資產成本值,但是,若將折舊率(額)和減值準備,以分配的形式計量固定資產成本值,對其現值單位成本核值而言;尚有很大的不科學性),除以產出量(含指既往產出和已銷售或已定制或已服務的總量)等于平均單位產出和已售出的成本市值,盈虧增減量值。平均總成本:應有兩類部分構成:指平均固定總成本(產出可因特性增值增加產銷量時,由于新高值邊際特性而減少)和平均可變成本(產出售出時增加,可由于不同資產值和新高邊際稀缺品質特性的參與持平或減少)。
(一)多特性成本收益經濟分析:
傳統邊際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種情形,它所涉及的邊際生產量和邊際成本,相對于總成本中固定和變動成本變化,在常規情況下,計量產出價值的邊際貢獻或邊際貢獻率,有一定的對于規模經濟而言的意義。而多特性成本收益經濟分析,是基于創值批量經濟條件下,科學“本量值、值量利”成本收益經濟分析工具,比如,對各類資產特性成本收益量值化分析,其中,比如,對固定資產單位平均成本和變動資產單位平均成本等的一系列值價比量值,甚至涵蓋了它們的多邊際特性的量值。
計量資料加
創新型分析:
表 2 傳統成本的概念與度量表;
項目 |
度量 |
定義 |
數學定義 |
短期 |
固定成本 |
不取決于產出數量的成本 |
FC |
平均固定成本 |
每單位產出的固定成本 |
AFC-FC/G |
短期與長期 |
可變成本 |
取決于產出的數量 |
VC |
平均可變成本 |
每單位產出的可變成本 |
AVC-VC/Q |
總成本 |
固定成本(短期)與可變成本之和 |
TC-FC(短期)+VC |
平均總成本(平均成本) |
每單位產出的總成本 |
ATC=TC/Q |
邊際成本 |
多生產一單位產出所導致的總成本的變化量 |
MC=△TC/△Q |
長期 |
長期平均總成本 |
每個產出水平的固定成本都調整到最小時的平均成本 |
LRATC |
資料來源:《曼昆經濟學》;
(二)總成本:
用總成本曲線來表示等于固定成本(不隨產出變化)和可變成本(成本產出變化)之和,由于收益遞減邊際成本(多生產一單位產出所帶來的總成本的增加)會隨著產出增加而增加。
(三)平均總成本:
也稱為平均成本,即總成本除以產出量,等于平均每單位產出的成本,而邊際成本是每單位新增產出的成本。平均總成本由兩部分構成,平均固定總成本(產出增加時由于擴散效應而減少)和平均可變成本(產出時增加由于收益遞減而增加)。
表3 產品直接材料成本差異計算表;
名稱 項目 |
標準用量 (千克) |
標準價格 (元/千克) |
單產標 準耗量 (千克) |
實際 用量 (千克) |
實際 價格 (元/千克) |
用量差異 (元) |
價格差異 (元) |
A材料 (250件) |
5000 |
8 |
10 |
4900 |
8.2 |
(4900—5000)×8= —800(節約) |
(8.2—8)×4900=980(超支) |
B材料 (250件) |
6000 |
6 |
12 |
6200 |
5.8 |
(6200—6000)×6= —1200(節約) |
(5.8—6)×6200= —1240(節約) |
合計 |
|
|
|
|
|
400(超支) |
260(節約) |
資料來源:《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陳紅著;
四 單位綜合產銷成本的三組關聯成本項域特性; (A)產出成本組:指售前單位產出成本或多個品種單品產出單位成本,與之相關的有:(1)理論利潤,如成本定價中的批發或零售價利潤比例;(2)全工料費(含使用費);(3)制造費用(含工程費、措施費);(4)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的在產品量額這一組單位成本,這里暫不表現銷售后的利潤性成本性質,容易形成生產成本觀外延下的成本“孤島效應”,從而忽視相關隱性成本,產出量的界定應以當期發生的月(本)該批次量為準,時效為一至三個月。
(B)銷余成本組:指當期實際銷售量額與剩余量額對應協異中,單位銷售成本或多個品種單品單位成本,與之相關的有:(1)實銷利潤,如實現定價中的批發或零售銷售收入中的毛利(營業利潤),(2)未售出的產品剩余量額(含本異地在途的庫存,如門店,賒銷的產品等,也含指半成品、中間成品、包裝物、零配部件、材料等)。(3)營業(銷售)費用;(4)管理費用(含相關財務費用)。
這一組涉及的單位成本,表明的只是凈利潤前和毛利(營業利潤)之后的相關成本項,但仍然不是全項。
(C)差額成本組:指與當期實際發生銷售量額成本利潤與剩余量額成本利潤和賬面相關科目實際指向額,對應潛在成本異協中的單位成品成本或多個品種單品單位成本,與之相關的有:
(1)差額利潤中,如銷售毛利(扣除銷售成本的銷售利潤)中,應在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量額的相關諸項成本中,扣除收支差額的利潤,這里不專指利潤表中的凈利潤前的營業利潤。(2)全稅(含稅費)。(3)應收(不含預收款)但未到賬款項量額:(一般含指因提供勞務的收入和因賒銷產品的款項,或作為供應鏈供方用品賒銷量額款項和應收票據項量額)。(4)預付應付賬款額(一般含指因購料購買半成品等或使用供應鏈用品的款項或及費用和應付票據額)。
這一組涉及的單位成本,表明的是凈利潤前所有潛顯含項的相關成本項,其中,以生產經營涉物金額為定位,這里也含指純金額性短長期負債等財務費用。
表 4 實際銷售量額與剩余量額核值分析表;
功效名稱; 層次值; |
層次值功效; |
兩類計量核值方法; |
第一層次; |
實際銷售量額與剩余量額,這一原初量額值,是指與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總產出量額的一母雙子性產物,也即指應銷售的量額; |
一種是產出成本扣減法,指把剩余量額按成本額扣除;如完全成本法等; |
第二層次; |
剩余量額也是原總產出量額值性的成本,本身只有理論利潤; |
一種是剩余量額成本計量,即將剩余成品量額,相關剩余采購半成品量額,經營剩余品量額,應付賬款額等,對應實際銷售成本扣減實際銷售利潤額即可。 |
第三層次; |
各種費用層次(可應含稅費在內):如儲運費等;一種是費用成本額扣除法; |
另一種是各種費用及稅費對應著實際銷售量和實際銷售收入分配計量;不對著剩余量分配。因為,它是待銷資產。 |
五 產銷量與額與值與率的本利相關差別項: (1)產銷本利類:指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產出量和實際銷售量,與額與值與率階段的本利量額。
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產出總量額,實際銷售量額收入,實際銷售成本量額。實際銷售利潤量額。
(2)銷余本利類:指與當期發生的實際銷售量額,退換貨量額,庫存剩余量額與值與率階段的本利;庫存中,剩余成品量額,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產出量內用的在產品。相關的自制材料、零配部件、中間成品、包裝物。退換貨及津貼等的量額。
(3)采購本利類:指與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產出量內用的直接相關的采購量額,庫存量額與值與率階段的本利。庫存中,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采購的中間半成品量額,應付賬款額,相關的供應鏈用品、材料、零配部件、中間成品、包裝物等的量額等。
(4)銷費本利類:指與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產出量內用的直接相關的實際銷售量額;以及銷售費用分配額及率,或在扣除折扣折讓返點量額后與額與值與率階段的本利,相關的賒銷額應收賬款額,給客戶的折扣折讓返點額津貼,營業管理費用額等。
(5)息稅費本利類:指與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產出銷出量額直接相關的各種稅費,以及分配額及率,與額與值與率階段的本利。相關的息稅金額,財務費用額等。
表 5 產銷量與額與值分析表;
比值項態 比值性(值) |
產銷量與額與值; |
產銷額與率與值; |
定義與功能;注:對它們應連續一并整合看待,不可單獨分離孤立看待;量與額與值,額與率與值,三連同步錯位對應關聯財務比值分析; |
(1)同等的量,單價不同,銷售額不同,本利值也不一樣; (2)同是一個客戶,有大有小有特,訂單額也不一樣(3)同是月(本)批次產出量,銷售量額和剩余量額不同,收入額也會不同;(4)問題是怎樣計量核值核算是關鍵。 |
(1)同等的銷售額,費用也會不一樣,本利率也不會一樣;(2)訂單額不一樣,回款額也不會劃齊一樣,本利率也不一樣;(3)同是月(本)批次產出量,銷售量額和剩余量額也不一樣,本利率中的值也不會一樣;(4)問題是怎樣計量核值核算核率是關鍵。 |
種類舉例; |
這里暫略; |
這里暫略; |
六 財務“有頭有尾”計量核值和“掐頭去尾”核算的本質區別: 傳統也即現行財務報表:無論年度、月度,都是一鍋燴式歸集性質的,即簡單加減本利乘除核算,表面上看有頭有尾,從銷售收入到利潤,實際缺少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產銷量額分別細項,以及相關界定成本利潤變遷依據,弄不清楚其間的成本利潤變化情況。所謂有頭有尾核值法,是指依托有相當精準度的當期發生的月(本)產出批次產銷量額及定價性的成本利潤率計量引導方式,包含實際銷售收入以及對應批次剩余量成本利潤及率的變化情況,而且可以隨機動態抽檢式核算量值,真實可靠度很高。
(一)變本變利變率科學盈虧假說:
(A)某種產品成本定價為售價10元,單位成本是7元,單位利潤是3元,共應有利潤為6元,成本率70%,利潤率30%,一共生產兩件,總收入應為20元。
(B)、已知銷售出1件,剩余1件,銷售收入是多少,利潤是多少,本利率變化了沒有?完成了多少本利?
(C)已知完成的銷售收入10元中,并不是傳統認為的利潤3元,即30%的利潤率,而是1,5元利潤,即15%的利潤率,(注:這里的科學計量公式暫略。按照科學“本量值、值量利”成本收益核值核算中,成本利潤率核算的錯位對應原則是指凡是計量“率”一類的,既要看實際產銷收入中的成本利潤量額,也要聯系實際銷售量額和剩余量額中的雙重成本利潤率)為什么?因為,總成本是14元,只收回了10元,雖然,還有7元的成本尚未收回,但也可看作待銷售的資產收益項,因此,從總量成本看來,即在沒有完全收回成本情況下,仍可言利,但是,成本既有對應連帶利潤效應,是指已實現銷售的利潤要和剩余量成本均分利潤總額及率;即在有銷售量額和剩余量額的情況下,在利潤值上,分別本值不同又相對獨立的特性。
(D)因為,剩余的那一件的利潤率,實際上為零;標價中的利潤及率只是理論上的。
(E)如果不關聯地看待,兩種產品為一體量的話,其產出投入成本就會被人為割裂。
(F)成本具有實際存在負債性,賣不賣每件都有此特性,同是又有待售出變現12準資產性;利潤卻只有在賣出時才有增加性,賣不掉的時候歸為成本的連累性,只有以總量核值本利率才為正值。
(G)這就是相關本利隱性暴落效應,它說明本利率在銷余狀態下增減升降變化,所以,企業一直在干水中撈月的事,它只掙了1.5元,而不是3元,只有賣夠總量中的利潤額才能保本保利。
(二)現行利潤表的不足;
(A)現行利潤表中。衡量企業贏利與發展能力的毛或凈利潤率計量公式不能即時隨算使用;它只能在會計分期計量經營收入成果加減歸集后使用;(B)毛或凈利潤率計量公式的即時換算失效;它不能和單位售價中的本利率在計量實際經營收入成果時協同配合;
(C)會計分期假設,它所涉及在計量經營實績收入中,本利虛擬性太強。因為,它使經營利潤前中后的代價不同期性錯亂。尤其是誤導利潤虛漲虛高。(D)它屬于隱性斷章取義性計量方式,所采用的“一刀切式”計量公式不能真實反眏本利百分比。(E)計量實績經營收入成果時,仍是采用原本利率公式,這之間存有重大錯誤!
表 6 變率利潤演示表;
舉例:某工廠某天生產一種產品如涼鞋生產了10件,每件單價10元,定本定價本利率為
成本70%,利潤30%,共計全部收入應當是100元,單位綜合產出成本為7元。如果先期賣了7件,問題:變化的成本利潤及率是怎樣的?(注:這里暫不涉及實際銷售量和剩余量單位綜合成本)
成本利潤率; |
變化利潤率; |
原應銷售收入100元; 銷售收入70元; 銷售成本49元十剩余成本21元; |
原應銷售收入100元; 實際銷售收入70元; 銷售成本49元; 銷售利潤21元; |
理論銷售利潤30元; |
理論剩余利潤9元;實際上利潤為零。 |
仍按原本利率,利潤額未變:30%; 只減成本時,利率未變,即70-21=49元; |
實際毛利潤率=實際毛利潤額÷原應月(本)批次銷售收入×100% 實際變化為21%的利潤率; 錯誤變化計量公式:為79%的成本率;實際銷售毛利潤=新實際銷售毛利潤率×實際銷售量額;即=21%×70=14.7元; |
(三)科學變本變利變率盈虧計算核值流程舉例:
舉例;某企業本期總計批量生產和計劃銷售電動車100輛,單位綜合產出成本1000元/輛,銷售單價:1700元/輛;
原總收入應是:100輛×1700元/輛=170000元;
原總利潤額應是:即700×100=70000元;
原總成本應是:100輛×1000元/輛=100000元;
單位產銷本利率:即(700÷1700)×100%=本率58.8%或利率41.2%
原應銷售利潤率=(實銷利潤額÷原應總銷售收入)×100%=(70000÷170000)×100%=41.2%;
實際銷售利潤率=(實銷利潤÷原應總銷售收入)×100%
=(52500÷170000) ×100%=30.88%;
剩余量額利潤及率應是: 25×700=17500元=(17500÷170000) ×100%=10.29%;
單位綜合本利中:
實銷本利及變化率:75×1700=127500元=(52500÷170000) ×100%;=
30.88%;
剩余量額本利及變化率:25×1700=42500元=(17500÷170000) ×100%=利潤率10.29%=成本率89.71%;
剩余量額變化本利率:每件產品中含10.29%利潤,89.71%的成本;
剩余量額待收入×新剩余量額利潤(成本)率=單位新待收入利潤(成本);
即42500×0.12=5100元(利潤);
或42500×0.88=37400元(成本);
剩余量額每輛中的利潤;5100÷25=204元;
剩余量額每輛中的成本:37400÷25=1496元;
錯誤計算公式:成本率=(銷量成本額÷原總銷售收入)×100%= (75000÷170000) ×100%;=44.1%;
或=(剩余量成本額÷實際銷售收入)×100%= (25000÷127500) ×100%;=19,6%;
或=(實際銷量額÷剩余量純成本額)×100%= (127500÷25000) ×100%;=0,051%;
或=實銷凈利額-剩余量凈利額=52500-17500=35000元;
或=銷售收入-銷售純利潤=127500-52500=75000元;
錯誤計算公式:實銷利潤和實銷收入相比,剩余量額利潤和剩余量待銷售收入相比,回到原利率怪圈;
75×700=52500元=(52500÷127500)×100%=41.2%;
25×700=17500元=(17500÷127500)×100%=13,72%;
25×1700=42500元= (17500÷42500) ×100%=41.2%;
實銷收入和剩余量額相比,得出不正確本利變化率:75×1700=127500元=(42500÷127500)=利潤率33.3%;=成本率66.6%
即42500×0.33=14025元(利潤);或42500×0.66=28050元(成本);
每輛中的利潤14025÷25=561元;每輛中的成本28050÷25=1122元;
表7 某電動車生產企業不同季度銷售本利額及率盈虧變化表;
單位/元/輛
季銷售本利和剩余量額; 細分項目; |
第一季度(30輛) |
第二季度(15輛) |
第三季度(30輛) |
季銷收入 |
剩余額 |
銷余本利率變化; |
合計 |
合計 |
成本率; |
利潤率; |
89.7% |
10.3% |
單位/元 |
利潤率 |
成本率 |
|
|
|
|
|
|
|
1700 |
41.2% |
58.2% |
|
|
|
|
|
|
|
實際銷量; |
75/輛; |
51000 |
25500 |
51000 |
127500 |
|
|
剩余量額 |
25/輛; |
|
|
|
42500 |
|
每輛利潤:204元 |
毛利潤; |
|
|
|
85000 |
|
每輛本:1496成元 |
剩余量本利; |
|
|
|
利潤:5100 |
|
|
成本:37400 |
(四)某電動車生產企業不同季度銷售盈虧成本利潤額及率變化計算核值流程:
系統層次值成本利潤及率相變觀:兩個關鍵可看作及用法量的計算核值公式應用。
(A)、在已知定價性時,欲求出單位產銷成本利潤及率時,須從銷售量額視角,應將單位售價看作及用作單位銷售收入量額計算核值,同時,參照求取凈利率計算公式,即凈利率=(銷售凈利÷銷售收入)×100%;推導出變式組合公式如下:單位利潤率=(單位利潤÷單價)×100%,同步地推知對應數單位成本率;同時,應注意不可將單位售價看作及用作單位純成本性的,因為,這樣得出的數值會將成本利潤額及率弄反,避免出現仿照推出的錯誤計算核值公式,如單位成本=單位成本率×單價,或是凈成本率=(銷售成本額÷銷售收入)×100%,或是單位成本率=(單位成本÷單價)×100%,因為,成本隨量的增減總是一定的復加量,而利潤雖也有量額的增減,卻在率上不是累加的,無法運用成本數量作為計量核值依據。
(B)、庫存成品量額,含指與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銷量有關的產品,它們既是成本,又不全是純產出單位成本性的,同時,又是資產帶有理論利潤性的,都是可看作及用作有單位售價的待銷售收入量額;在欲求出庫存量額的單位綜合成本及變化成本利潤及率時,須從把庫存剩余量額,看作及用作待銷售收入量額,求取余量額利潤,即庫存剩余量(毛)凈利率=(剩余量理論利潤÷應有總銷售收入)×100%,同步地推算對應對應數庫存剩余量成本率,同時,應注明這時的剩余量凈利率,已不是原有產出銷售成本定價時的凈利率和相應的成本率。(注:錯誤計算公式:即庫存剩余量(毛)凈利率=(剩余量理論利潤÷已實現銷售收入)×100%,)
(c)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銷量額和月均產銷量額:是兩個本質不同又有聯系的計算計量概念,不只專指以月份天數為準,而主要以專指某品類品種單位成本利潤及率一致的產出量額和銷售量額為基準,這樣在某月內也可以適當跨月數計算成本利潤及率相同一致的品種量。月均產銷量額指產出量額和銷售量額的平均數量額。
(d)剩余量額:含指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出量額與銷售量額一致的剩余量額,也含指同批次采購品未使用完同時未退貨貨退款的部分,剩余量額也含含指同批次退貨量額,換貨量差額,其剩余量額按單位品種進價或單價乘以總剩余量即可。
(五)成本費用計量方式和其利潤率計算的不足:
成本費用計量方式,它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的利潤總額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該指標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費用可獲得多少利潤,體現了經營耗費所帶來的經營成果。總的來說它是對著單一品種而言有一定的有用性,一旦對著同一企業多品種時就無能為力,得出的計算結果就是錯誤的;計算公式為: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成本費用總額=營業成本+期間費用(即管理、銷售、財務費用),它的問題在于:(A)它試圖通過計量公式而非加減扣除方法,得出費用成本和毛利的比值關系,但實質上,只能是單一品種的毛利,且不能把多個品種整合在一起或是累加;因為,總費用和未計量稅和息沒法算;(B)在沒有某時間段,如與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總成本和實銷總收入參與參考指引下,成本費用利潤率計量并不完整,是斷章取義式的一切刀,因為,即使是單一品種,也有因實際銷售量額和剩余量額的總費用稅息的對應劃分分配問題;因而,這個比率不正確;(C)即便是損益表式的加減歸集計算方式也不正確,因為,它的本質仍是以變動成本法為計算基點的,即便是實現了總收入中的成本定價利潤率,也隱存謬誤,這里含混著產銷成本值和費用成本兩個不同階段本質的大項,兩者的本利率是不一樣的;(D)同時,也在漏失著如退換貨或津貼著一些其它小項費用成本;(E)成本費用利潤率的真切來源,實際上是來自產出值計量階段的成本利潤率的套用,即利潤÷成本×100%,這是以成本定價為基點的產出階段,以理論利潤為標準的計量觀,有其正確性,但是,到了經營銷售階段,僅只有完整銷售完某批次總投入量額的條件下,才能僅以損益表式加減計量的方式使用該公式。
特例項:有關計量實際發生費用額與實際發生收入量額之間的成本率占值方式可行嗎,即費用不象成本有理論利潤,費用是純成本。可否用費用成本率=費用項÷實際收入量額×100%。這個費用公式表面看可能有問題,但實際上,它近似毛利率計量公式,無非是準確計量出費用額的真正占比,因為,根本來說,費用不是具有企業純利潤計算性質。這與剩余量成本計理有本質不同,拿這個剩余的成本除以實際收入量額得出成本率,是錯誤的,因為,這個剩余成本應當是原總批次量額的一部分,而不是實際收入量額的一部分,同時,它帶有理論利潤性。成本費用總額=營業成本+期間費用(即管理、銷售、財務費用);
就對著單一品種的某種有用性而言,費用成本率的計算:原有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成本費用總額=營業成本+期間費用(即管理、銷售、財務費用);變換為:費用成本率=費用成本額÷實際銷售收入量額×100%;該費用成本計算公式,表面可能有問題,但實際上,它是利潤率的計算借用方式,公式的內涵在于準確計算出占比率,但是,要區分計算對象有不同本質。因為,費用項,總的來說是成本類,但性(值)態。根本不同于有產出性的和要銷售的產品成本,它既是企業的總成本,又有純利潤支出性。
在單價所含的本利率中,因為,已實現收入中的毛利潤是銷售活動,改變了僅是產出性原有本利屬性;同時,因為,有剩余量額的本利存在性,剩余量額成本的計算,原應在總產出成本量額減去實際銷售成本量額,這是一種非核值核算方式變本變利后的剩余成本量額。
用實際收入量額減去剩余成本量額(不含采購剩余量額)和費用成本額=實際毛利額;用毛利額除以實際銷售收入算出毛利率;用毛利額減去財務費用額及稅費成本額得出凈利額;再用凈利額除以實際銷售收入得出凈利率。實際毛利率及量額的計量,已含有實際收入中的實際成本收回性,應不再重復計量。
(六)賬實相關分析,雙層關注過程本利信息;
現行財務計量性核算,也關注賬實相關分析,但是,賬面報表數據與實績發生情況不對應協調,往往只是歸結為資金類理念的算賬,缺少多值視角的關聯透徹分析,僅僅只是停留在一個層面,有些單列縱深項目如單位應收賬款成本,往往無人關心而脫節和漏空。時間一長人們都不知到它為何物了。即比如,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這兩項財務計量數據,所涉及的對象應該是已銷售量額或賒銷品種量額或折扣折讓量額和使用供應鏈用品量額,因為,它們都涉及企業內涵式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長品質。實際上,它們又都是企業產品資產的成本和利潤的另外表現形式,因而,應當不可避免地計入單位綜合成本量額值率中,而且應當單列分別計量,不能相抵相消,因為,這是由于還要詳細跟蹤計量觀察,賒銷品種的質量表現和供應鏈用品的質量表現。
單位綜合產銷成本及率;產出量額和銷出量額和剩余量額的財務品值計量觀。指無論與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出量多少。均以產出總量額和實際銷量額為準起點,實際銷售量額和剩余量額情況的計量核值核算可不在此列。它完全不同于以往傳統產出值單位成本及本利率。也不同于后續包括銷售費用的簡單增加計量的單位成本計量核算。是指以單位時間段,如與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出量額和實際銷售量額和剩余量額,以及各種差額統計的單位綜合產銷成本及總產銷成本變化核值核算的。因為,有的是訂單銷售。可能會呈現銷售量加乘出超產出量值情形。有的則是銷售量小于產出量。這里暫不考慮因材料或中間品等的價格上漲或降低。這里暫不考慮營促銷,廣告,季節性等外部影響銷售量因素,是指極有可能產生的諸如因產品內在稀缺競爭品質如產品品類差異化雷同,淺值,特性值不優異等的低銷量額。產出銷出和剩余量額和費用稅費的財會計量方式中,單位綜合產銷費用稅費及成本利潤變化及率。是含指包括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剩余成品量額存貨,相關供應鏈用品,中間品,中間成品,零配部件,包裝物品,生產性生物資產;各種銷售費用,相關財務費用,各種稅費;期間的廣告營促銷投入。應收應付賬款。各種租賃費用如門店及房租或模具工具租賃及工資等額。但不含不相關的各類借款額。
傳統產出值意義的成本觀,是由價值均攤成本構成的,基本上是一個常數量成本,這對單位成本是一種極大極深的誤解。現代累加性再成本觀認為:一樣的量,不一樣的值,剩余的量額是銷出量額的家屬,具有相關連累連帶性。即按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銷后的剩余量額計量再發生單位綜合成本,亦即剩余的量額累加后給原有實際銷售量額,于是原有單位成本又一次被合理綜合計量,這才是科學,一旦售出再均減即可。
(七)如何變本變利確定保本保利量:(注:此法僅供參照理解輔助使用);
傳統保本量額計算方式不全,沒有考慮相關成本及率的參與變化;傳統保本計量方式的荒謬性在于,它不考慮相關成本折量計入的因素,同時,它認為成本定價后的本利率是不變的。于是乎,產生了另一種被誤導的狹窄本利觀,即只考慮量內范疇的銷售收入,不考慮其它相關成本項。本利先行收回的數量觀,一直在作怪還不自知。如一種商品生產了100件,每件單價10元,定本定價本利率為成本70%,利潤30%,共計全部收入應當是1000元,如果先期賣了70件,就被視為生產這100件的產出成本了,這種看似準確的保本觀實際存在問題正在此發生。其一,它孤立地看待了應有的保本保利量,沒有聯系地將其間發生的諸多費用成本和剩余量本利率已變的量值事實計算進去,只是在某個會計期間歸集性加減統計核算,并不等同于量的核值,僅僅表現出了收入和成本的升降,這就沖擊了原有保本保利量值中本利率標準,并沒有折量計入本利率變量變利值中;因為,保本保利量仍是按原有本利率計算的;其二,在當剩余量沒有出售的情況下,余下的量值是凈利呢,還是本利兼有,這是否會是另一種對原有總量的割裂,同時,實際上這時的剩余量中本利率已經變值了,是其中的成本率變高了對應利潤率變低了,再用原有成本定價的本利率給出的結果雖然一樣,但是,都隱藏了本利比率不一致的事實。其三,真實的保本量是收回總成本的量,即賣夠總量的成本的量,如果將其設定為如下一組本利比率,則百分之五十本利差的賣二抵一,百分之四十本利差的賣一點五抵一;百分之三十本利差的賣三抵一,百分之二十五本利差的賣四抵一,百分之二十本利差的賣五抵一,這只是有限范圍內的保本標準,只是基礎的一步,但它的不是更大范圍的標準,誤解也發生在這,它們并不等于同時保利,因為,保利的真切要領應當是指:賣夠總量利中累加利的總量值,這就需要折標準值總利的量是多少,答案已經有了。恰在剩余折量中。
收益目標:計算得出保本保利臨界量額;如已知某產品的批量產出總成本為3000元,單位產出成本10元/件,單價為15元/件,總應收入為(總成本×單價)3000×15=45000元,共計生產3000件,問需要銷售多少件保本開始盈利?
求出成本定價利潤率:即利潤÷成本×100%;計算公式的適用,得出5÷10×100%=20%;
應用計算公式:總成本除以單位成本算出總件數,即3000÷10=300件(產值件);未知件數,用總成本除以單價得出保本盈利臨界量額,即3000÷15=20件(銷售件);
為何這個有用:(成本定價毛利率×已銷售量=已實際收入≥總成本=總保本盈利量);或單價乘以應達到的銷售保本量件數。
或單價×已銷量=已實際銷售收入≥總成本=總保本盈利臨界量,即它的試算銷量額;
表8 特混隨算利潤演示表:
單位售價; |
單位/元;數量/件;金額/元; 利潤/率;成本/率;日期; |
單位產出成本; |
|
月(本)批次應銷售收入;(含營業稅或營轉增及附加。) (含月(本)批次應收帳款量額已或準收入且指扣除減值準備); |
月(本)批次應銷售成本; |
|
實際銷售收入(含產成品,經營品,自制半成品,工業勞務,服務類項等); |
實際銷售成本; |
|
月(本)批次應收帳款量額成本; |
折扣折讓返點率量額; |
|
退換貨差額及補津貼; |
剩余成品和非成品量額; |
|
剩余采購品量額; |
月(本)批次應付帳款額; |
|
銷售費用; |
管理費用及變更; |
|
月(本)批次財務費用; |
毛利額及率; |
|
息稅額;單位銷售成本;總成本; |
凈利潤及率; |
|
七 新量本利: 銷售收入≥總成本開支(含各種費用成本,銷量成本,剩余量成本,非成品成本,應收應付款額,稅費等) = 保本盈利;
銷售收入=總成本十利潤;利潤(實利)=銷售收入-總成本十(實銷成本十剩余成本);
量本利:銷售收入額=總成本十利潤;利潤=銷售收入額-總成本;
銷售收入≥總成本開支(含銷售費用成本等) =保本盈利;銷售收入≤總成本(僅含如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銷售管理費用成本) =虧損;
(一)銷售成本應含什么:銷售成本不等于全部成本;
原應銷售成本量額,實銷量額成本,剩余量額成本,剩余采購量額成本,應付帳款額,退換貨量差額,剩余非成品庫存量額,應收帳款減去折品折讓返點津貼的量額,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相關財務費用,稅費額,變更費用額。
銷售收入盈利的真相:收入不等于利潤,現金不等于利潤,銷售收入應含什么,原應銷售收入,原應銷售成本,實際銷售收入,實際銷售成本,剩余成本量額,應收帳款收入成本和減去折扣折讓額后的量額,剩余非成品庫存量額,退換貨差額津貼,剩余采購量額,應付帳款,銷售費用,管理及變更費用,相關財務費用,毛利額及率,稅費額,凈利潤及率。
(二)總成本含什么:
總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固定成本;原應銷售總成本量額,實銷成本量額,剩余成本量額,剩余非成品庫存,應收帳款減去折扣折讓返點津貼額后的量額,退換貨量額差額,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相關財務費用,稅費,變更額費。
銷售額完成額中,應有的利潤率是怎樣包含的:銷售完成額不等于自動得出了應有利潤,原應完成批次總收入,原應完成批次總成本,單位成本利潤額及率,剩余成本量額,
八 國際財務專有名詞含指什么? (一)銷售收入中含什么?不含什么?
(A)含指用來支付費用和獲得利潤的金額,最終凈收益,留存收益的來源主項。(B)它不含營業稅,不包括
特許權稅;(C)銷售收入中含銷售成本和毛利;(D)是將價格折扣、立即付款折扣,銷貨退回及任何其它原始價值中扣除的項目后得到的;(E)銷售現金的增加意味著存貨的減少;(F)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G)收入有多種形態和本質不同的內容:如同一企業既可以有營業內收入,如軟件公司為客戶開發軟件,又可以有營業外收入,如對外轉讓無形資產使用權;如出售殘值固定資產等;可能表現為資產的增加,如增加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也可能表現為負債的減少,如以商業或勞務抵償債務,或部分收取現金。(H)商品已發出或已提供勞務或營業項,或取得索取價值的憑據。(I)收入確認的五種條件這里暫略;
收入有各種來源,如銷售商品、利息、股利、版稅、提供勞務獲得等。收入與現金流的區別:收入的增加要先于公司收到的現金,換句話說,只要被承諾付款就可以產生收入,但是未得到現金,即使到期沒有收回現金,收入也在商品被轉移給購貨方后,或是勞務完成時確認,因此,公司可能有大量收入,但是,依然存在現金流量問題,因為,現金沒有收回。無法顯示清楚這一年內銷售收入總額中有多少是賒銷的,原因是,資產負債表編制前,一些應收賬款在本年度內被償還。
(二)銷售成本中含什么?不含什么?
(A)銷售商品(產品)的總成本;(B)商品被偷、丟失、損壞和陳舊過時,半成品,在產品貶值占庫,導致賬面價值降低的費用,有時計在銷售成本內,有時計入其它費用賬戶中。
(三)銷售費用,一般及管理費用(營業費用)中含指什么,不含什么?
(A)該費用是除了銷售成本、折舊、利息及所得稅后的費用;(B)有的將廣告營銷費用和研發費用公開單列;(C)費用與開支不等同;(D)支付給所有者的費用等于是凈利潤的減少;(E)折舊費用,在原始購置成本中,有一定比例作為費用來記錄,是收取資產的使用費,可以不用現金支出來表示;(F)利息費用,指計息債務所產生的利息金額,也包括其它類型的融資費用。如貸款派生的費用。(G)所得稅費用,是指專項的應稅收益計算,不包括其它類型稅費。(H)費用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但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
(四)毛利中含什么?不含什么?
(A)含指將商品(產品)成本從銷售的中扣除后的初步利潤;(B)含指其它費用沒有扣除;(C)在營業收入中,也有含指因折扣,進出商品(產品)等折讓扣除額得到的初步利潤;(D)仍不含營業利潤前應扣的費用;(E)可能表現為企業資產的減少。如銀行存款減少,減少應收賬款等,也可能表現為企資負債的增加,如應付賬款的增加。
(五)息前利潤中含指什么?不含什么?
(A)銷售費用在銷售成本中扣除;(B)“營業費用”,指廣義的一般費用管理費用和折舊費用在毛利中扣除,有的也含指銷售費用。
(六)稅前利潤中含指什么?不含什么?(A)扣除債務利息費用;
九 在總銷售收入和凈利潤之間發生的雙重關聯關系; 總銷售量與額與值要細分,各有其意,并不相同,也不是一個意思,并不是直線一貫到底的統一關系。
因為:(A)其間的實際銷售量額與剩余庫存量額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孤立分割看待,根本原因是實際銷售量額和剩余庫存量額本身雙雙使成本利潤及率變化了,同步相關對應增減升降了,庫存剩余不同品種的量額對應性質與實際銷售量額具有連累關系;再不應用原有的成本利潤率衡量了,它們之間已經是連累性連帶關系了;剩余量額的相關成本量額率的成本利潤額值及率對應相變;系統層次成本利潤額值及率的量值化特征,缺一項都不對;(B)其間的總銷售量額中,會有退換貨與津貼差額的發生,因而額與值也在變;(C)會計期間的計量差額,也要注意這個及時補回或扣除就行。但并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了;(D)購買的成本(或稱之為實用供應鏈用品的成本),即便不是成品,但與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產出值量額值是有關聯關系的,也有連累性連帶關系。(E)其間的費用成本,只要是與該批次成品量額有關的,都有量值額連累性連帶關系;(F)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及稅費等,只要是與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成品產銷余量有關的,都有量值額性的連帶性連累關系。供應鏈用品量額與銷售量額的連累關系;(G)費用成本率的上升意味著總成本率的增加,同時是利潤下降;(H)庫存,供應鏈用品值,賒銷和應收款額,如果占總收入和現金的百分比同時在10%以內,則處于較困難的境地,因為,庫存沒有變現,產出量與銷售量比的連帶值關系,銷售量額與利余量額比的連累關系;供應鏈用品占值即是應付款項,賒銷和應收款項不意味著會很快降低占值百分比,而剩余有的現金實際上是利潤,而只能由此降低比率,因為,它會轉變為支出成本。
(一)單位產銷成本中:售出量和剩余量,不在于簡單核算,而在于各種單位成本值的綜合核值核算;
它們顯然同屬于總量中的兩個部分,既相關聯系又本質區別,不能分別孤立看待,一分了事。因為,它們都同時牽連其相關成本項,都與其它相關項成本核算核值有多邊性,因而,本(值)質不同。
一是已售出的量額或是稱之為銷售總收入,即實際發生量額的收入,與產出值總量的理論收入是兩碼事,這后者是理論收入,用它來核算只是純數量,不為核值,核值是指實際發生項之間的數量值關聯關系的量額;二是剩余量額,這里不專指分類意義的成品量額,也包括有分類計量核值的,諸如在產品和半成品一類中的量額。它們不僅與總產銷量及額中的現有值有關系,與已售出的量額也有在值的關聯關系,正是因為它們沒售出,成本利潤及率已經變化,但它們與定價性的成本利潤及率的原有誤以為一成不變性,是兩個完全不同值的概念。
(二)數據歸集和比值率中核算和核值是兩碼事;
傳統財務分析,也有數據歸集和比值率核算,而且算的很細,很瑣碎。但是,仍欠缺核值性,比如,總以為總銷售收入減去成本就是毛利,再減去稅費不就是凈利嗎?它沒有進一步意識到這其間的各種費用和庫存剩余量額等相關成本,也是該批次總銷售收入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核值性計算在內是不科學的,而一核值性計算就不再僅只是減去這么簡單了,因為,一旦減去,相關成本利潤及率就變了,而且,它倆是對應雙向升降改變的,比值率起到的剩余量額的核值作用,不再等同于起初定價性的那個完整的成本利潤計量及率了,同時,這其中的毛利率,隨著庫存量額的多少也在變化,同樣,最后的凈利率一直在降低,甚至有可能是一個負值率。同樣,最后一直在減少的利潤及比值率,也是單位綜合產銷成本的成本利潤及率,不再是定價中的成本利潤及率內涵了。
十 折量計量核值法:(注:此法僅供參照理解輔助使用); 即把與當期發生的某月(本)批次量涉及的費用成本折算成以單價計算單位的數量。它有過渡量值核算特性,即按原本利率對應原銷售收入額所除得出費用利潤和成本率,再對應實際銷售本利額率減去扣除。
(一)折量適當嗎,為什么要折量?
所謂折量,是指與當期發生的該月(本)批次產出和銷售總量有關的費用,稅金,相關的成品庫存成本額,按原產出本利率折成量,為的是核算有多少保本保利量,為的是實現多少量,可以算作剩余總量的總利;這種方式也是一種便于換算的過渡方法,它們原則上講都是資產投資收益值,都是要收回的廣義利潤,正是因為未銷售具有成本的性質,又不完全是純成本,它的又都可以標價用于出售,因而折量是可以的,它們也同時使成本利潤及率產生了變化,它們既是實現保本保利量額中,多出要實現的總成本的量額,這樣,利潤率越小折量越多,相對應的是成本率越大折量越多,或是利潤率越大折量越少,相對應的成本率越小折量越少,以上指夠還成本利潤的量,并不指它售出收入的額量。
一個原則:每次計量都按與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實銷量額和剩余量額一并或總分性關聯計量;不作分開分割計量;這樣得出的變化成本利潤及率最真實;比如:某工廠某月生產一種產品如皮鞋
生產計劃生產1000件產品,實際生產了900件,賣了800件,剩余100件,實銷量額和剩余量額(包括成品退貨)一起核值計算出變化成本利潤及率;同時,剩余量額中,也包括本批次產出量額的相關的各種形態庫存如自制的,采購的,外存的非成品量。注:庫存也包括展品,存店品,庫存品,代制品代修品等。也可以分兩步計算加總;但與總庫存量額無關。可以設定參照總庫存量額比較。
(二)兩類本(值)質區別:
費用等金額性成本利潤及率和折量性成本利潤及率不同;一種情況是:按定價性的成本利潤及率計算的銷售量額計算,是實現利潤的計量;但當剩余量額出現超過銷售量額時成本利潤及率就變了;同時,稅費等款項的產生本身也會使成本利潤及率變化了,按變化后的成本利潤及率將稅費等款項折量一是可以直接得出保本保利量;二是得出的單位產銷量額或分配費用稅費累加的成本利潤及率;按單位售價折量;采購供應鏈用品如果進價單價高的,無非是得出保本保利量多些罷了。三是稅費性金額成本在折量前也要計量成本利潤及率變化;
(三)三個可看作量及計算方法:
一個是定價性的單位售價;本身應含有相應的成本利潤及率;可看做參考性單位待銷售收入量額;推導出計算公式;另一個是庫存成品剩余量額。也可看做參考性待銷售收入量額;其中,剩余利潤額可看作參考性待銷售利潤;推導出計算公式,盡管已是變化的成本利潤及率;另一個是稅費性金額;既是成本也是投資利潤;其中,應有的成本利潤及率變化的利潤額,可看作參考性待銷售利潤推出計算公式;
(四)三個在計算變化本利率后的可折量:
一個是包括在計算扣減了折扣折讓返點津貼預收款等項額后的應收賬款量額。在這里它也計入銷售收入;一個是包括采購品供應鏈用品定制品預付款等項額后的應付賬款扣減量額。一個是包括各種相關費用和利息稅金;
(五)庫存量額品種及各費用項量額折量事項:
各種稅費及供應鏈用品的折量額,且對應著各品種已實際銷售量成本再進行分配;在求取單位綜合產銷和累加稅費成本及成本利潤及率時,也須從銷售量額和剩余量額視角計算核值,它們都應看作及用作對著銷售收入量額計算核值,(注:以下內容僅可看作理論性參考)即供應鏈用品成本額對剩余量額成本總額的累加,可采用采購時的實際成本利潤及率求出凈成本,而各種稅費則是純成本累加,非當期發生的月(本)批次品種量額,不以總成本的累加。它們全部累加數額除以銷售收入,就可以推導出實際變化中的成本利潤及率。
(六)大財務價值分析舉例;
最終盈虧報表分析;
舉例:開始庫存成本 100000
新購進商品標出成本 500000
運送費 2000
總采購商品成本 602000
最終庫存成本 15900
銷售成本總額 442000
表 9 最終盈虧報表;
項目組成; |
單位/元; |
單位/元; |
百分比; |
大類因素; |
細分因素; |
凈銷售額; |
總銷售額; |
450000 |
425000 |
100% |
客戶退貨以及津貼; |
-25000 |
最終商品銷售成本; |
開始庫存; |
52000 |
235000 |
55.3% |
新購買凈成本; |
258000 |
運送費; |
2000 |
最終庫存成本; |
-65000 |
現金折扣; |
-13000 |
變更及管理費用; |
1000 |
總毛利; |
|
|
190000 |
44.7% |
營業費用; |
總直接費用; |
101250 |
168750 |
39.7% |
總間接費用; |
67500 |
凈利潤; |
|
|
21250 |
5.0% |
開始庫存:是指會計期間開始時的庫存,它通過物理數量乘以現零售價標準來計算出價值,最終庫存:是指會計期間結束時的庫存。
開始庫存的成本加上新購進商品的成本;再加上運營費用就可以得出總采購商品成本。即把將要出售的商品用金額來換算的價值,欲知銷售交易已成功的商品的銷售成本,則須知總采購商品成本,即從其中減去最終庫存成本,就可以計算得出已出售商品的成本。
案例分析:
注解:(A)總銷售額(450000);初期銷售量的零售價標準。
(B)客戶退貨以及津貼(25000);銷售已成功但隨后又被取消的情況(信用償還,現金償還或部分償還)。
(C)凈銷售額(425000):從總銷售額當中扣除客戶退貨以及津貼之后的剩余金額。
(D)開始庫存零售價(100000):季節初期的商品價值(見零售價為標準來表示)
(E)開始庫存成本(52000):從總采購商品的零售價中扣除價格上調部分之后的剩余金額。
(F)新購買凈成本(258000):已采購商品的標出成本。從總采購金額當中扣除退還給
供應商或者提供折扣優惠金額之后的剩余金額。
(G)最終庫存成本(65000):沒有售出的庫存成本。
(H)運送費(2000):將商品運送至約定地點的費用。
(I)現金折扣(13000):供應商所提供的折扣優惠。
(J)最終商品凈成本(234000):從銷售成本總額中扣除現金折扣的剩余金額。
(K)變更及管理費用(1000):為銷售商品的費用,包括在最終商品成本部分。
標準代入模式:
(A)電腦玩具:單位產出成本7元/個,單位零售價10元/個,單位利潤3元/個,成本率70%,利潤率30%;
(B)銷余量額:
開始庫存成本量額÷單位成本售價52000÷10=5200個(含指售價的);
或開始庫存成本量額÷單位產值成本52000÷7=7428個(含指成本的);
或最終庫存量額÷單位成本售價65000÷10=6500個(含指售價的);
或最終庫存量額÷單位產值成本65000÷7=9285個(含指成本的);
(C)總銷售量額:總銷售收入額÷單位售價成本450000÷10=45000個;
收利:45000×0.3=13500;
收本:45000×0.7=31500;
(D)扣除雜項成本因素:或總銷售收入額-客戶退貨及津貼÷單位售價成本45000-25000÷10=42500個;
實際銷量:總銷量-開始庫厚量 45000個-5200個=39800個;
庫存本利變化:庫存額×成本率 52000×0.7=36400元;
庫存額×利潤率 52000×0.3=15600元;
實際銷售額:總銷售收入-開始庫存額 450000-52000=398000元;
收回利潤:398000×0.3=119400元 收回成本:398000×0.7=278600元;
實銷本利比:實銷額×單位成本率:398000×0.7=278600元 收回利潤;
398000×0.3=119400元 收回成本;
營業費折余量:即總直接費用加總間接費用折成余量,用單位產值單品本利率折即是:168750÷7=24507個(含指成本額);
168750÷10=16875個(含指售價額);
參照比較資料:
(A)售出商品成本=總采購商品成本-最終庫存成本;
60200-235000=367000;
(B)開始庫存=凈銷售額-售出商品成本和運送費;
452000-367000-3000=52000;
(C)最終商品銷售成本=銷售成本總額-新購買凈成本-現金折扣+最終庫存成本-變更及管理費;
442000-258000-13000+65000-1000=235000;
(D)最終凈利率的變化=凈利潤÷銷售收入=0.05=5.0%;
(E)最終凈成本率的變化=凈庫存成本加營業費用÷銷售收入=0.95=95%;
(F)銷售成本率的變化=最終銷售成本÷銷售收入=235000÷425000=0.55=55%;
(G)營業費用率的變化=營業費用÷銷售收入=0.397=39.7%;
最終商銷售成本折量:最終商品成本量額÷單位成本售價;
235000÷10=23500個(含指售價的);
或最終商品銷售成本量額÷單位產出成本;
235000÷7=33571個(含指成本的);
錯誤計量類資料:(A)購買商品庫存成本折量:購買庫存成本額÷單位成本售價258000÷10=2500個(原因:已有最終商品銷售成本折量);
(B)單位產值成本得出的開始庫存金額即7428(個)×7(元)=51996元(純成本)或單位售價;
成本得出的開始庫存金額即7428(個)×10(元)74280元(銷售成本);
74280-51996=22284(售利)或74280×0.3=22277元;
(C)誤將開始庫存量額乘單位售價成本:即52000×7=364000元;
(D)誤將總銷售收入減去開始庫存成本:即450000-52000=398000元;
(E)誤將得出的數除以單位售價成本:即39800個÷7=5685元;
參考文獻 B《店鋪數字與報表分析》丁兆領編著,中國發展出版社,第2版2010,2;113-163
B《微利博殺》山本武道,松江滿之,萌田,道量著,孫丹譯,化學工業出版社,第1版2008,3; 184-134
B《管理會計》潘飛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第1版 2009,1;176—194;
B《管理會計》許萍著;廈門大學出版社;第1版 2010,7;147-196;
B《不懂成本做不好管理》陳紅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第2版2013.6;16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