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舉辦“機械結構系統設計規范”(震動噪聲 熱設計 電磁兼容 專題)高級研修班邀請函
各有關企業:
當前企業研發管理中,資深技術人員的缺乏、年輕工程師設計經驗和解決技術難題能力的欠缺是個共同的難題,年輕工程師大都集中于產品功能的實現,醉心于新工具新器件新方法的應用,卻沒能深層次理解系統散熱、傳動系統的震動噪聲、結構電磁兼容設計等方面的交叉技術。
為彌補資深工程師這部分知識結構的不全面和年輕工程師的經驗不足,將多位資深機械設計工程師和工藝專家的設計經驗匯總起來,形成此課程,通過培訓,快速提升工程師個人技能與企業整體解決技術難題的能力,特此邀請!
一、研修班時間:2010年12月25日—26日(24日全天報到)
二、培訓地點: 重 慶
三、主講專家:申老師(工學博士(機械可靠性方向),曾任職于兵器和航天科研機構二十余年,專業從事機械系統可靠性設計、測試、失效分析等研究領域)
四、費用: ¥2400元/人(含全套教材、午餐等費用,食宿交通自理)
附錄:《機械結構系統設計規范》課程大綱文件
課程目的:
機械設備的設計中,常會涉及到系統散熱、傳動系統的震動噪聲、結構電磁兼容設計等方面的交叉技術,一直是機械設計技術難題,并且這部分技術一般都獨立于常規的機械設計知識。
為彌補這部分知識結構的不全面,本公司組織多位技術專家開發出《機械結構系統設計規范》培訓課程(震動噪聲/熱設計/電磁兼容專題),通過面授培訓的方式,使設計師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工程師的相關經驗。
適用對象:
本課程適于系統工程師、機械工程師、開發項目經理、測試工程師、技術管理等崗位。
講師介紹:
申老師:工學博士(機械可靠性方向),曾任職于兵器和航天科研機構二十余年,專業從事機械系統可靠性設計、測試、失效分析等研究領域。在機械可靠性與環境工程、疲勞斷裂殘骸分析、動力學設計測試、系統熱設計分析與測試、機電一體化兼容設計、材料特性、表面處理技術等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具有軍工、民用多領域的工程技術背景。
課程大綱:
第0章 概述
0.1目的
0.2標準的定義
0.3產品與技術開發的普遍規律
0.4設計師關注焦點
0.5工程師素質與設計理念
0.6 GPS重要關系
0.7三化設計與創新體現
0.8設計中如何把握計算機這把雙刃劍
第一章 面向目標的系統設計準則
1.1系統設計方法論
1.2一體化設計與結構布局準則
1.3 模塊劃分準則
1.4通用模塊與專用模塊準則
1.5 NDI與接口設計準則
1.6功能匹配與產品組成層次準則
1.7同類產品缺陷清晰準則
1.8用戶環境明確準則
1.9隱含環境條件明確準則
1.10環境條件變化率準則
1.11環境材料匹配準則
1.12設計、工藝、裝配基準匹配準則
1.13組合體標注規范
1.14檢測維修可達性準則
1.15人因工程設計準則
1.16防差錯設計準則
1.17設計公差與加工能力匹配準則
1.18系統安全設計準則
1.19外觀與防護設計準則
1.20多因素鉸鏈準則
1.21產品履歷與質量控制準則
1.22維修工具、維修設備及技術支持準則
1.23目標量化準則
1.24優選器件清單與標準件使用準則
1.25特殊環境產品設計準則
第二章 失效模式機理與設計準則匹配關系
2.1 傳統靜強度設計準則及其局限性
2.2 不同載荷環境作用的失效特征、模式與機理探討
2.3 產品故障失效殘骸及斷口處理程序與保護準則
2.4 產品失效分析規范
2.5 疲勞斷口特征與疲勞試驗準則
2.6 振動、沖擊、噪聲等力學環境特征
2.7 熱應力破壞特征與熱疲勞設計準則
2.8力熱聯合作用與高溫疲勞設計準則
2.9電氣絕緣耐熱性分級準則
2.10 電磁干擾與電磁兼容性準則
2.11靜電危害與靜電防護準則
第三章 減震、降噪與結構動力學設計準則
3.1沖擊載荷與霍普金圣效應
3.2 混響噪聲與行波管噪聲
3.3 各態遍歷的隨機振動
3.4 周期性振動
3.5 隨機振動的時間與頻率特性
3.6 模態試驗與動力學設計準則
3.7 空氣噪聲測量及對人影響評價準則
3.8隔聲罩和隔聲間噪聲控制準則
3.9噪聲限值與控制準則
3.10隨機振動試驗準則
3.11半正弦沖擊與沖擊響應譜
3.12受沖擊載荷與交變動載作用構件的結構柔性與變形協調設計準則
3.13高強度材料動載設計準則
3.14產品減振降噪準則
3.15窄帶隨機振動準則
3.16復合載荷環境材料匹配準則
3.17載荷環境毛坯匹配準則
3.18減振器與結構阻尼準則
3.19潤滑與降噪準則
3.20表面技術與潤滑匹配準則
3.21 箱座、支架類零部件材料阻尼準
3.22鑄件減震設計準則
3.23鍛件、焊接件抗沖擊設計準則
3.24力學環境預示與設計應用準則
第四章 結構熱設計準則
4.1受熱結構影響因素
4.2 熱負荷分類設計準則
4.3受熱結構失效模式
4.4結構散熱與冷卻控制
4.5受熱結構選材準則
4.6高溫結構設計準則
4.7熱屏障與承載雙重作用設計
4.8熱平衡與熱電模擬
4.9溫度測量和高溫試驗設備
4.10材料耐熱性能分析
4.11結構耐熱設計
4.12雙層結構散隔熱結構準則
4.13影響設計和材料選擇的因素
4.14高溫合金處理設備準則
4.15熱影響區防護設計準則
4.16熱結構連接設計準則
4.17不同材料的許用溫度限
4.18高溫合金熱處理
4.19高溫合金熱處理設備
4.20高溫合金熱處理準則
4.21多環境作用產品試驗順序準則
第五章 電磁兼容與靜電防護設計準則
5.1 基礎設施電磁兼容準則
5.2電磁屏蔽準則
5.3導線屏蔽準則
5.4設備屏蔽外殼
5.5電纜屏蔽層接地、搭接準則
5.6電纜走線和電纜的敷設
5.7壓力密封于防雨密封
5.8設備面板與連接器密封
5.9接縫分類及導電襯墊的選擇
5.10變壓器隔離和濾波器準則
5.11特殊屏蔽技術準則
5.12 LISN接地網設計準則
5.13低頻電路電磁兼容準則
5.14高頻電路電磁兼容準則
5.15 濾波準則
5.16電源特性與電磁兼容設計準則
5.17電磁兼容配電設計準則
5.18波導應用準則
5.19靜電放電敏感元器件
5.20靜電放電保護材料
5.21靜電耗散與抗靜電材料
5.22 電磁干擾與電磁兼容限值
5.23電磁干擾與電磁兼容測量準則
5.24設備安裝與電搭接準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