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時間角度
從時間角度來看,活動可以分為加工(處理)時間和等待(緩沖)時間。大部分加工時間都是產生增值的,而等待時間則一定是不增值的。要說明的是理論流轉時間中大部分是增值活動時間,但是有時也有不增值活動時間,例如返工加工時間。而等待時間則一定是非增值時間。依據這種關系,可以將圖1調整、轉變為“供應鏈流轉時間圖”。
時間角度的具體指標可采用流轉時間效率這一指標,它是理論流轉時間與總流轉時間的比值。供應鏈的流轉時間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衡量績效指標。流轉時間對配送反應時間、庫存水平等都有影響,而且可以反映整體運作水平。理論流轉時間是理想狀態下、不存在任何等待時,流程處理一個流程單元(流程處理的對象)所需要的時間。總流轉時間是流程處理一個流程單元所需的平均時間,數值上等于理論流轉時間加上等待時間。Blackburn20曾研究多種流程,發現流轉時間效率這一指標十分低。采用這一指標有利于人們關注縮短等待時間。另外,這一指標對反應時間、庫存水平等都有影響,可以反映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水平。
3產能角度
從產能角度來看,流程單位時間內加工的流程單元越多(流轉率越高),其產生收益的能力就越大。具體可以采用產能利用率這一指標,它是流程平均流轉率與理論流轉率的比值。平均流轉率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流程的流程單元的平均數量,是流程生產和交付產品的平均速度。理論產能是理想狀態下,流程可支持的最大流轉率,具體數值與資源配置情況有關。
可以看到,整個運作層給出的指標并不多,但是對于錯綜復雜的供應鏈,得到上述指標的數值并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首先需要進行正確的判斷,確定流程分析的細化程度,即是把成員企業看作暗箱,還是對其內部的具體活動展開分析;其次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并結合實際對指標進行量化工作;最后也是關鍵一步,要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找出流程需要改善的地方。另外深入分析整個鏈的流程,對兩張圖加以仔細分析,還可以知曉每一項活動對其他活動的影響,進而初步掌握成員之間以及成員對供應鏈整體的影響。所以這一層次的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既是難度較高的部分,也是十分有意義的部分。
3.3戰略層的體系構建
供應鏈的發展能力和潛力是所有者和經營者共同關心的問題。這一層次的評價,可以分三個方面進行:
1信息共享
許多學者認為供應鏈管理就是一種平臺管理。這也顯示出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評價:信息傳遞的速度、信息傳遞的質量、共享信息的深度。高速度才能保證信息的有效性,高質量才能減少牛鞭效應、深度共享才能以高效的可變性管理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
2組織學習與創新
組織學習與創新被認為是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途徑之一,也是平衡記分卡等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兩個指標:R&D投入回報率、新產品銷售收入百分比。
3穩定與活力
供應鏈的合作性質要求組成上具有穩定性,但同時需要有效的激勵機制以保證供應鏈的活力。可以采用以下兩個指標:成員穩定性、激勵機制的有效性。
至此,本文已經分三個層次構建了一個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總結如表1所示。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是站在宏觀層面進行分析、構建的,具體到操作層面時還須與實際情況結合,進一步細化某些指標,也可能需要增加一些指標。
4、小結
本文遵循簡單且有效等基本構建原則,通過合理的方法構建了一個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的體系,此體系既深入供應鏈的流程運作又簡單可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整體上區分層次。將復雜的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分為結果層、運作層、戰略層三個層次,分別對應事后評價、事中評價、事先評價。這樣的評價體系結構簡潔易懂。
2、基于流程。采用基于流程的方法進行運作層的評價,有許多優點:首先評價深入運作流程,相對于傳統的投入--產出分析,有更為具體的指導意義;其次,從價值、時間和產能三個角度對供應鏈整體進行評價,進一步實現了從整體出發進行評價的要求;另外,深入分析認識整個供應鏈的流程,將有助于初步掌握成員之間以及成員對供應鏈整體的影響。
3、可變性。側重對體系構建思想的闡述,所構建的體系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可以針對其他類型供應鏈的特點進行變化。更為重要的是,運作層中可以針對實際情況決定流程分析的細化程度,所以能夠在深入與簡單之間進行靈活的平衡。
4、面向顧客。在具體指標的選取過程中,堅持面向顧客考慮、選取關鍵指標。比如顧客價值角度的指標、流程分析中價值角度和時間角度的指標都是面向顧客選取的。
5、強調信息共享。供應鏈管理的運作與發展都依賴于信息的共享。沒有大量的、有效的、深度的共享信息,供應鏈管理只能是無米之炊。此體系較以往的評價體系而言,強調了信息共享這一重要方面,這種評價的導向將有助于供應鏈績效的改善。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相關研究的回顧與分析,從供應鏈角度,區分評價層次、評價主體、基于流程、面向顧客構建了一個有效的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其中運作層基于流程展開,具有靈活性和較強的指導作用,還有利于進一步分析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后續研究中,我們將對每層中評價指標的細化以及相應的評價方法,包括體系中定量指標的量化、定性指標的度量、指標的綜合等問題展開進一步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