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連鎖企業向供應商收取通道費用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以經營食品雜貨為主的超級市場,尤以連鎖經營的超市公司居多。關于研究報告中三個研究主體定義的界定: 1.連鎖超市的涵義界定。我們按照超市行業的習慣,將連鎖經營的食品超市、連鎖經營的大型超市和連鎖經營的便利店統稱為連鎖超市。 2.供應商涵義的界定。報告中所要研究的供應商是指一切向連鎖超市直接供貨(制造商)和間接供貨的批發商、代理商等。 3、通道費用涵義的界定。供應商為使自己的產品進入連鎖超市的銷售區域和陳列在貨架上,而事先一次性支付給連鎖超市或在今后的銷售貨款中由連鎖超市扣除的費用稱為通道費用。 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從中國連鎖超市目前的商品經營結構、管理水平、競爭狀況、規模發展要求、商品生產和供應情況諸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觀點。 一、主經營結構食品的較低毛利率使得高速擴張中的連鎖超市要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 以下數據的對比我們看到中國超市食品的低毛利率,不能為連鎖超市帶來盈利,也不能 支持連鎖超市的生存和快速擴張。 1.中外食品超市的食品經營比重比較表 項目比較(%) 中國食品超市 國外食品超市 食品銷售總占比 60 68 干貨類食品銷售占比 43 28 生鮮食品銷售占比 17 40 百貨及其他商品銷售占比 40 32
2、中外食品超市經營毛利比較表: 項目比較(%) 中國食品超市 國外食品超市 食品平均毛利率 11.8 22.6 干貨類食品平均毛利率 10.3 18.7 生鮮食品平均毛利率 17 22.8 百貨及其他商品平均毛利率 15.5 19.4
3.中外食品超市經營費用和經營利潤比較表 項目比較(%) 中國食品超市 國外食品超市 平均費用率 15.15 19.2 平均毛利率 10.78 23.1 平均利潤率 —4.37 十3.9
4、 中外大型超市的食品經營比重比較表: 項目比較(%) 中國大型超市 國外大型超市 食品銷售總占比 48 56 千貨類食品銷售占比 36 38 生鮮食品銷售占比 12 18 百貨及其他商品銷售6kh 52 44
5、中外大型超市經營毛利比較表: 項目比較(%) 中國大型超市 國外大型超市 食品平均毛利率 5.26 17 干貨類食品平均毛利率 8 14 生鮮食品平均毛利率 14 22 百貨及其他商品平均毛利率 12 16
6、中外大型超市經營費用和經營利潤比較表: 項目比較(%) 中國大型超市 國外大型超市 平均費用率 15.6 14 平均毛利率 10.8 17 平均利潤率 —4.8 十3
7.中國境內的外國大型超市的食品經營比重、經營毛利、經營成本、經營利潤表 食品經營比重(平均) 銷售占比(%) 平均毛利率(%) 平均費用率(%) 平均利潤率(%) 食品總占比 55 10.23 干貨類食品(不包含洗化) 43 7.5 生鮮食品 12 20 百貨及其他 45 9.72 總計 100 10.5 16.3 —5.8
(以上表格中的數據,中國的連鎖超市選擇的是國內規模較大在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幾家超市連鎖公司,營業面積界定在500—2000平米.大型超市營業面積界定在6000平米以上。 外國的連鎖超市和大型超市選擇的是日本和歐美規模大極具代表性的公司,并根據國別的差異作了數據的處理.在中國境內的國外大型超市公司選擇的是目前在中國發展規模大的國際跨國商業公司.) 以上表格中的數據表明,在中國不管連鎖超市的規模有多大,可能這樣的低毛利所形成的毛利額都不能攤銷掉成本費用后還有贏利。除了在一些商業競爭還很不發達的地區(食品的銷售渠道不很發達,交叉性的、重疊性的食品銷售格局還沒有形成)。由于中國的連鎖超市一般都有著在較短期內的贏利約束性體制和機制,當一般商品經營的贏利模式無法形成時,中國連鎖超市的贏利模式現階段選擇了建立在通道利潤的基礎上。可以這樣說,中國的連鎖超市如果不把贏利模式現階段是建立在通道利潤基礎上,也許當它還沒有發展起來,可能已經天折了, 可以說連鎖企業這種盈利模式是微利時代的特征。另外造成在超市中經營的食品的低毛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a.食品是民生品,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恩格爾系數還很高,作為新型業態的超市食品價格高了,不但在與傳統業態的競爭中失去最基本的價格競爭性,還會失去吸引顧客的能力。 b.超市中的小品類占有但大比率銷售的食品,一般是壟斷性的大品牌產品,它們通過投以巨大的市場推廣費用來直接影響和控制了消費者,因而留給超市的價格利潤空間很小; c.中國食品的一般品牌由于品牌價值低,留給超市的價格利潤空間同樣也不大; d.由于缺乏商業的布局規劃,在同一個商圈內大小超市擠在一起,各種經營食品的店鋪形態軋在一起,食品的價格一般會以量販低價為主要銷售方式的大型超市為主。當大型超市已成為中國目前超市形態中最主力化的模式時,就大幅度地把食品的價格拉了下來,也進而把食品的毛利率拉了下來。 e.中國的連鎖超市和大型超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核心技術的確與國際公司有著很大的差距,反映在以上表格中的毛利率差距就是明證。 f.連鎖超市經營的生鮮食品,由于受現有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體制的影響,產品的附加值低、經營毛利的空間要得到拓展還須花較長的時間。 g.食品毛利率低是由連鎖超市的業態特征所決定的,連鎖超市的最大優勢是低價,但這一低價是按照國際慣例要由供應商和零售商共同整合來實現。 h.中國的零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需的商業資本同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是非常之少的。一方面缺少發展資本,另一方面又要快速發展,通過收取通道費也是必然的選擇。 i.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中國超市的發展模式仍與國內有些工業品發展一樣即短時間內大量投資者進入,形成高度競爭,再加上國際大商業資本把中國當作主要的投資發展國,更加劇了競爭的白熱化。國內外超市的激烈競爭在一個發展中國家必然選擇的是降低食品價格的競爭,在最核心的民生品——食品上來爭奪消費者。 二、建立在通道費用基礎上的超市盈利模式的合理性和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我們已經通過數據比較了解到在中國目前大多數的連鎖型的超市公司中,包括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能夠依靠商品角售毛利去掉成本還能盈利。正對這樣一個發展現實,我們必須去研究它的存在的合理性,我們從市場經濟“交易的公平利益原則”、“交易的競爭原則”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關于合理性 1、交易的公平利益原則 要回答通道費用這種“收取”是否合理?我們援引2001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供應商投訴連鎖商向其收取通道費召開的聽證會報告中的一段話,“供應商或生產商應因使自己的產品進入零售商的銷售區域和陳列在貨架上,而事先一次性支付給零售商的費用稱為通道費。”從這個定義中可做出的如下推理是“銷售通道和銷售場所及陳列商品的貨架是零售商的重要資產”,而連鎖化、規模化、網絡化的銷售通道和銷售場所更是一種稀缺的流通資源,生產商和供應商希望自己的產品進入連鎖商的銷售通道,并陳列在連鎖商商場的貨架上,得到較好的展示和銷售位置,這種較好的展示對生產商的產品銷售又是如此重要時,連鎖商會要求生產商和供應商為此而向連鎖商支付相關的費用。通道費用的背后,實際上是連鎖商和供應商之間一種非常正常的交易行為, 市場經濟“交易的公平利益原則”,體現在通道費用的收取上,即連鎖商充分運用了自己 現代的流通資源為供應商產品創造了進入市場的規模化通道,而供應商則必須為進入這種現代化流通通道支付“市場費用”,因為供應商產品銷售包含了正常的銷售費用是必需的。 2、交易的競爭原則 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體現在企業之間的交易行為中反映的是誰的市場勢力大誰就在交易中占居主導地位,目前連鎖商占據了主導地位。憑借這種地位連鎖商收取通道費是以下三種市場勢力作用的必然結果:①末端通道的控制力量。即連鎖商憑借規模化廣域化的門店銷售網絡力量希望減低采購費用進而減低價格;②規模的采購力量。連鎖商不但要求隨著采購量的增大而減低進貨價格,還要求在采購量不變的情況下降低采購價格:③門檻的力量。即連鎖商掌握了進入市場的門檻。掌握以上市場勢力的連鎖商可以通過降低庫存來降低成本和價格并為消費者帶來利益。而這種給消費者的利益正是連鎖業態或規模經濟的優勢。 中國和國際上關于通道費的問題上反映出的連鎖商與供應商的不同觀點主要表現在:供應商認為: a.阻礙競爭,因為通道費是事先收取的,而且金額較大使得一些小公司因無法承擔而影響產品的銷售。 b.因為收取通道費抬高了商品價格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c.因限制了眾多小公司的進入而阻礙了發明創造。 d.因限制了眾多小公司的進入,而限制了商品品種的多樣性。 而連鎖商則認為: a. 信息傳遞和篩選 通道費能夠傳達與新產品相關的信息,并使零售商評估該信息 b. 分擔成本 通道費可以補償零售商引進和管理新產品日漸增加的成本。 c. 風險轉移 通道費有助于把新產品引進的風險重新轉移到了解并能控制風險的渠道成員那里。 d. 供需調節 通道費有益于平衡新產品的供應和消費者的需求。 e. 降低零售價格增強競爭能力 通道費為加強零售競爭提供了一種方式。 連鎖企業的銷售通道是最具有價值的的規模化、網絡化通道,連鎖商為建設這個通道花費了巨資,承擔了巨大的市場風險,向供應商收取通道費用可以補償零售商因承擔銷售那些尚未能被市場接受的新產品所承擔的風險,從而降低了零售商在銷售新產品時承受的壓力,促使零售商愿意承擔銷售新產品的風險。供應商自愿支付通道費的行為證明供應商有控制通道費用的信心,而那些無法支付通道費的供應商一般都是產品附加值較小的公司。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通過對國際上對這一問題的一些觀點的研究發現,國際上對這一問題上的市場競爭原則是否受到破壞,不是單純地看通道費用的收取阻礙小企業的產品銷售、發明創造和商品的多樣性,而更注重于市場競爭環境是否得到了破壞,并認為判斷競爭受到了破壞和壟斷行為的存在,不僅要看是否有某個供應商同某個零售商之間訂立了某種協議,從而該零售商只接受該供應商的產品;還要看在此同時市場上是否還有其他零售商存在,而且這些零售商仍然接受競爭眾多競爭者的產品,如果存在就可認為有效競爭依然存在。另外,如果有某些較大的供應商或某個小供應商組成的團體,同零售商在較高比例上對相關產品的銷售簽定了排斥其他競爭對手的協議,或者當眾多重要的、占有某產品較大市場份額的生產商被排斥在零售通道之外的現象存在時可以認定損害競爭的情況出現。完全的排斥競爭的行為并不簡單表現為給競爭對手較大傷害。一家公司可以利用減少競爭而增強自身提高價格的能力,比如迫使競爭對手提高成本,增加經營困難等。而這些情況一旦出現會使競爭對手降低在零售領域內的競爭能力,減少競爭對手的銷售范圍,并在價格上缺少同優勢企業競爭的實力。有些不完全排斥競爭對手,但限制和阻礙競爭對手的現象也會提高的成本。比如某生產商為了在較大比例上,占有在某區域內主要零售商某產品的銷售場所空間,從而使競爭對手缺少必要的銷售場所空間來展示和銷售他們的產品。為了做到達一點,強勢性公司必須給零售商具有競爭性的價格來誘使零售商接受他們的條件。當零售商一旦接受他們的條件壟斷的影響就會出現。通過對國內許多連鎖超市與供應商簽訂的交易合同的調查我們基本沒有發現連鎖超市與供應商簽訂的交易合同中有排斥其他供應商的交易條件,而更多的是等同的條件。 競爭環境受損的現象表現為多個方面,如價格上升、產品質量降低、減少了創新和消費者對產品的可選擇性、對中小企業的利益造成了損害等。以上這些問題是供應商對連鎖超市收取通道費用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反映最集中的。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對這些問題的觀點如下: 1)關于連鎖超市收取通道費會使價格上升 在美國連鎖商向供應商收取通道費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過去的20年里,通道費的數量和范圍在不斷擴大,目前收取的金額大致在每家商店每款商品75—300美元之間。事實上通道費已收取了20多年,20多年來超市的商品價格并沒有提高。經濟學理論研究結果表明,由于收取通道費的利益會吸引更多的投資進入零售領域,從而加劇了零售業的競爭,從短期來看收取通道費會提高商品價格,但從長期來看由于零售業競爭的存在和不斷加劇,必然使零售價格出現下降趨勢。在中國連鎖超市向供應商收取通道費也有6—7年的歷史,由于超市高速發展和高度競爭的結果中國超市的商品價格從總體上既沒有出現過短期內的價格上升,也不可能出現總體上升的局面,而是從起步發展的一開始價格就持續走低然后趨向平穩。 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通過對國內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公司的調查發現,這家公司從1996年至2001年前20位供應商2632個產品的供應價格是基本持平的。也就是說從1996年中國連鎖超市開始向供應商收取通道費用開始,超市經營的商品并沒有出現價格上升的趨勢。而在一些周轉快的商品中價格是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僅列出部分。詳盡資料歡迎索取:71peixu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