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會計網校 作者:徐向真 吳蘭飛
一、引言
資本市場能否有效運行、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化配置作甩主要看其是否有高質量的、參與市場競爭各方都可以信賴的信息。因此,提供基本信息的財務報告是否真實、公允,直接影響資本市場的運行效率。目前盛行于各國資本市場的盈余管理,由于企業管理層報告低質量的盈余,或粉飾財務報告,曰益侵蝕公眾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嚴重阻礙了資本高效有序的流動。
對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可以歸納為注冊會計師通過對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和審計風險的評估,設計和確定審計盈余管理的程序,收集到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從而將盈余管理對審計工作的風險和代價降到可接受的水平。美國前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阿瑟。列維特(ArtherLivett)曾在題為“數字游戲”的演講中呼吁有關各方立即釆取行動以阻止盈余管理的泛濫,其中他特別強調注冊會計師應在控制盈余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可見,當今社會應當重視對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注冊會計師在識別和阻止盈余管理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研究對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的意義
在過去的20年間,有一大批對盈余管理審計的研究成果發表。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的研究不僅對會計實務和公認會計原則的制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大大促進了現代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其意義主要有:
1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的實證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應計制會計的認識“現金為王”的觀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現金流量表和“現金為王”的觀念為什么會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流行開來,自然有其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但也與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的實證研究密切相關,因為,通過研究發現了大量的人為地操縱盈利的行為,會計數據成為數字游戲。通過研究還發現了操縱盈利的行為主要是來自企業管理層對應計制會計的局限性的過分利用,鉆了很多應計制會計的空子。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將現金收付制發展成現金流量基礎(cashbasis)。
2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的研究加速了公認會計原則的完善和發展,尤其是表現在增加對外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方面的溝通磨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為什么會有溝通磨擦,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代理人知道的很多信息,委托人可能知之甚少。要改善這個問題,增加對外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各國公認會計原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修訂、新準則的立項和制定都是朝著這一方向發展的。
3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的研究不僅自身成為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大大促進了現代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發展會計學術界對盈余管理的審計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盈余管理研究的結果迄今還有非常大的差別。主要原因有: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研究中采用了不夠嚴密的方法將盈利劃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的部分,對盈余管理的大多數實證研究都只限于某一時期或某一項目;對盈余管理的解釋太狹義,代理人隱瞞其操縱盈利的手法,不利于收集盈余管理實證研究所需的數據;委托人自愿讓代理人隱瞞信息;盈余管理很可能是由兩個或多個因素導致的,目前大多數的實證研究只著重于一個因素,研究結果當然不夠理想。盈余管理方面的文獻有很多,但是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的內容卻很少。只對盈余管理有了理論的認識,卻沒有加深對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的研究。可以預期,未來的盈余管理研究不僅要進一步解決以上問題,而且還要特別注意研究盈余管理對股價和資源配置的影響,以及如何制定適當的盈余管理的審計策略,有效防止人為的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進行利潤操縱的現象。 三、對盈余管理的基本審計策略
1盈余管理審計的重要性判斷的關注點
在盈余管理進行識別的基礎上,注冊會計師應在相關審計準則的指導下,以職業所應有的謹慎態度對涉及盈余管理的事項的重要性進行判斷。在我國,與盈余管理直接相關的審計準則主要是《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21號——重要性》,該準則所定義的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中錯報和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重要性具有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的特征。
(1)在數量方面,金額大的錯報或漏報一般比金額小的錯報或漏報更重要;小額錯報或漏報的累計,也可能會對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在存在盈余管理動機的前提下,這種錯報或漏報很可能是管理層的有意安排,更應引起注冊會計師的注意。
(2)在評估財務報表錯報和漏報的可能性時,必須特別重視其質量特征,如涉及舞弊和違法行為的錯報和漏報,影響財務報表趨勢的錯報和漏報:迎合財務分析師盈余預測的錯報和漏報;影響契約履行的錯報和漏報以及不期望出現的錯報或漏報等。在這些情況下,錯報和漏報的金額即使很小,從性質上考慮仍是很重要的。因此,有意識地進行盈余管理以改變會計數據的行為,不論其影響金額的大小,都應認為是重要的。
2盈余管理審計的重點關注領域
阿瑟·列維特指出了進行盈余管理的五種常見手法:一次性地在資產負債表上沖銷“大量的公司重組費用”;利用收購兼并會計的所謂“創新”,濫用重要性原則;根據不真實的假定去估計負債,形成混雜的秘密準備,提前確認收入。
下面這些方法是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段,注冊會計師在盈余管理審計時應予以特別關注:
(1)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故意高估預計使用年限和殘值,減少當期折舊費用。
(2)現行企業會計規定,企業應將資產可收回金額和賬面價值進行比較,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管理層可能會通過高估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減少減值準備,上調當前收益。
(3)企業與關聯方之間通過關聯方交易,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的價格進行交易,以增加或減少盈余。
(4)資產處置所帶來的收益必須在處置期間確認,管理層通過調控處置資產的時間來調節盈余。
(5)利用資產置換、股權轉讓、出售資產等方式進行資產重組,以粉飾財務報表。
(6)管理層在年末多接訂單,向顧客提供更優惠的折扣和信用條件,以增加收入和盈余。
(7)利用資產評估來虛增資產。
3、盈余管理審計的程序策略
(1)在審計計劃階段,審計人員必須對盈余管理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
審計小組應根據被審計單位經營狀況和所屬行業的特點,與管理層、審計委員會、內審人員和企業職工的交流所獲得的信息、被審計單位呈報給有關管理機構報告中的信息、以前年度和中期財務報表的審計意見來確定被審計單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動機。需特別指出的是,如果被審計單位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年底突擊召開董事會或臨時股東大會,會計利潤與現金收益不對稱,財務指標接近臨界點,
關聯方交易和非經常性交易所帶來的利潤占較大比重時,被審計單位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更大。
(2)注冊會計師應將管理層編制財務報表時所采用的重要估計與注冊會計師根據相關審計證據表明的最合理的估計之間的差異作一個整體比較。
雖然有些個別估計差異單個來看并不重要,但這些差異的累積結果很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綜合起來很可能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影響對財務報表所出具的審計意見。此時,注冊會計師應重新評價管理層會計估計的整體合理性。
(3)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是鉆了應計制的空子,因而受盈余管理影響的主要是一些應計賬戶如各種準備賬戶、收益費用賬戶等等。
審計人員在審計盈余管理時,應對應計賬戶的總體和重要的單個應計賬戶實施分析程序,包括將當期應計賬戶的發生額或余額與以前年度及同行業其他公司的相應金額進行比較,以收集被審計單位是否采用盈余管理的證據。值得注意的是,注冊會計師應該考慮到有時一些重大的非預期差異是合理的,不能一經出現重大非預期差異就斷定被審計單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在評價分析的結果時,注冊會計師應將它與其他審計程序所得的結論綜合起來考慮。
(4)注冊會計師必須向管理層解釋清楚盈余管理的負面影響,如喪失信譽、盈余低質量、會計數據毫無意義、未來情況更趨于惡化(如當年少提折舊費用只會增加以后年度的折舊費用)等等。
4、盈余管理審計方法的策略
從經營的連續性來看,企業的各種財務比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或符合適當的發展趨勢,注冊會計師通過分析程序,計算各種相關的財務指標,并與歷史水平和同行業水平進行比較,分析異常變動并究其原因,便可能發現盈余管理的跡象。在計算分析各項財務比率時,不僅要注意與以前年度水平和行業水平相比較,還應該從各項指標的內在聯系入手,將指標和與其相關的報表項目綜合起來進行分析。例如,在分析應收賬款項目時,應考慮應收賬款余額的變化情況,計算應收賬款周轉率,并與同行業水平和歷史水平進行比較,如果應收賬款年末余額激增,而且周轉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或比以前年度有大幅下降,這種異常變化可能表示公司的應收賬款被高估,公司可能通過調節應計收入來操縱盈余,對此,審計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并擴大主營業務收入實質性程序的范圍。又如,在分析存貨項目時,也應該從期末余額及存貨周轉率的變動入手,并結合考慮銷售的情況和毛利率水平。如果審計當期銷售下降造成存貨增加,存貨周轉率下降,但毛利率上升井高于同行業的平均水平,則審計人員應特別關注存貨計價方法是否合理,本期是否存在為調節銷售成本而改變計價方法的情況,在進行分析程序時,如果發現了重大差異,應對差異形成的原因進行全面考慮,特別要結合各種非財務信息市場行情、行業發展及公司自身的經營情況加以分析。
例如,銷售毛利率較前期大幅度下降,這可能是由于企業為遞延收益改變存貨計價方法高估銷售成本,可能是因為當期整個行業的獲利水平發生了變化。如果單憑指標變動來判斷存在盈余管理,往往會造成判斷的失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