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劉易斯的錯誤判斷,導致美國銀行收購美林證券,并遭受了巨大損失,而且美林證券越來越大的資金黑洞也使得美國銀行在此次危機初期的良好表現被侵蝕殆盡
悲情指數★★★
成也并購,敗也并購。通過并購,劉易斯讓美國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創造了美國銀行的神話,然而也是由于并購,再加上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機,美國銀行17年來首次出現了季度虧損。被免去了董事長職務的劉易斯也許離他黯然離開美國銀行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肯-劉易斯之所以去意已決,是因為他覺得美國銀行的股東們已經不再信任他了。今年4月29日,在股東大會上,股東們罷免了劉易斯的美國銀行董事長職務,只給他保留了首席執行官的一職。美國銀行董事會成員、美國亞特蘭大莫爾豪斯學院名譽院長梅西當選為美國銀行新任董事長。
雖然在公司日常運營方面,劉易斯仍然處于掌舵人的位置,但他已經對美國銀行的董事們表示,他打算在適當的時候辭去公司CEO一職,最早在本輪金融危機結束后就離開,最遲則在3年后。
銀行家的楷模
劉易斯的耳邊曾經充滿了溢美之詞,一位作者曾經這樣描述劉易斯,“這位美國銀行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憑著自己的倔強意志甚至是偏執,將一個龐大的金融旗艦不斷地導向新的天地,其前行中的每一步都能讓人領略到一名國際頂級銀行家面向未來的過人膽識。”
1998年,美國銀行前董事長麥科爾出資620億美元,一口吃進了位于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國民銀行,制造了當時轟動全美的企業合并新聞,劉易斯當時是這宗交易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在外界看來,年歲已高的麥科爾為自己當年的隱退劃上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句號,但他留下來的“一地雞毛”卻給他精心培養的接班人劉易斯出了一道非同尋常的難題。
當然,劉易斯并非無能之輩。他首先統一了兩家銀行的業務,很快又開展了以壯大新組織機能為核心的并購整合步伐,推行組織結構與權力分配的扁平化,以及創造銀行優質服務的“六西格瑪模式”,提升了整合后美國銀行的市場競爭力。
2001年,劉易斯正式擔任美國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此時,他已經在并購整合中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他看好通過并購來提升美國銀行的市場份額,當然不會停止并購的腳步。上任之后,劉易斯用一張白紙列出所有他想收購的公司,其強悍的風格在后來的一系列并購中表露無遺。
2003年,劉易斯出手收購波士頓艦隊金融公司,這是美國銀行業歷史上的第三大并購案。讓劉易斯最開心的是,通過此次戰役,美國銀行成了全美最大的零售銀行和全美第二大商業銀行。在一次高管協調會上,劉易斯掩飾不住地說,“從現在開始,我們才能算是名副其實的美國銀行!”
2005年,美國銀行又以350億美元收購了信用卡發卡公司MBNA;2007年,美國銀行再接再厲,收購了位于美國中部城市芝加哥的拉塞爾銀行;即便是在次貸危機逐步現形的2008年年初,劉易斯仍然力排眾議,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陷入困境的美國全國金融公司,一舉確立了美國銀行在房地產信貸領域的重要地位。
在劉易斯擔任美國銀行董事長的8年時間里,美國銀行的銷售額從330億美元增長到660億美元,凈利潤也翻了一番,達到150億美元。
在做人方面,劉易斯所展示出來的嚴謹與勤勉形象頗得人心。《華爾街日報》曾經評價,“劉易斯是一位新型的CEO,他不玩花哨動作,只是默默地幫助這家巨型銀行創造利潤。”
美國銀行的同事對于劉易斯的評價也頗為中肯,“他不是那種象牙塔里的CEO,他甘愿讓自己跳到事物之中,終日忙碌。他是個重視具體細節的領導人,沒有那種只翹著腿喝茶的大牌派頭。”而讓同行倍感欽佩的是,劉易斯從來不給自己發任何特別獎金,而且幾年前他還取消了自己與美國銀行雇用合同中的部分條款,放棄這些條款意味著當劉易斯離開美國銀行董事長兼CEO位置的時候,不會像華爾街其他銀行家那樣,能拿到一筆相當可觀的報酬。
其實這并沒有影響到劉易斯的薪酬,美國銀行的股東們仍然每年支付給劉易斯9980萬美元的薪酬,這在華爾街的銀行家中仍排名第一。不過,獨特的個人魅力和謙讓態度還是讓劉易斯贏得了外界的陣陣掌聲。《財富》雜志推出的全球25位杰出商業銀行領袖名單里,劉易斯位列其中。即便是在金融危機已經爆發的去年年底,劉易斯還被《美國銀行家》雜志評選為“2008年年度銀行家”。
“最大膽的抄底之手”
2007年初,劉易斯曾經開價1000億收購美林證券,但遭到了美林證券當時的CEO奧尼爾的拒絕。美林證券是世界著名的證券零售商和投行,對于并購高手劉易斯來說,美林證券是他心儀已久的目標之一。
機會終于來了。2008年9月,盡管美國銀行也在次貸危機中遭受了損失,但劉易斯仍然利用美林證券的股價大幅下跌之機,閃電收購美林證券。這一果敢之舉被人稱為“最大膽的抄底之手”。談起這起收購,劉易斯當時表示,“這筆收購是絕無僅有的時機,收購價格非常有吸引力”。
當時劉易斯對美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美國經濟在2008年能夠走出衰退期,我繼續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在他看來,盡管在2008上半年,美國經濟顯得很疲軟,但從全年來看,增長還是會很可觀的。也許這就是劉易斯在次貸危機人人自危的情況下,仍然去大手筆收購的原因。
顯然,劉易斯錯誤地判斷了形勢。
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美林證券越來越深地陷入泥潭之中。其在今年2月提交給美國證交會(SEC)的一份文件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其虧損額高達158.4億美元。華爾街分析人士認為,美林證券的損失主要源于前幾年留下的不良資產,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美林證券也許將面臨更多的資產損失。
因為劉易斯的錯誤判斷而收購美林證券,導致美國銀行遭受了巨大損失,而且美林證券越來越大的資金黑洞也使得美國銀行在此次危機初期的良好表現被侵蝕殆盡。
美國銀行今年2月公布的財報顯示,受收購美林證券交易的拖累,該銀行2008年第四季度虧損達23.9億美元,合每股虧損48美分,創下17年來首次季度虧損。美國銀行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嚴重打擊了其股東們的信心。
而劉易斯也因為在金融危機已經爆發,但仍然堅持收購美林證券而飽受指責。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劉易斯也公開承認,美國銀行向美國政府申請200億美元資金去收購美林證券是一個“戰略性錯誤”。
事實上,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銀行的業績就已處于下行通道之中,已經連續四個季度業績下滑,其股價在2008年狂跌了超過90%,從每股37美元一度跌至今年2月份的每股2.53美元。劉易斯也坦承,目前是他自擔任美國銀行董事長以來,最為困難的時期。
離出局為時不遠
美國銀行的慘敗,令市場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擺在劉易斯面前的已經不只是巨額虧損,還有一浪高過一浪的下臺呼聲。
4月29日,美國銀行董事會股東最終投票決定,免去劉易斯的董事長職務,只留任首席執行官一職。不過有媒體猜測,此舉很可能是劉易斯最終被罷免CEO的先兆。因為在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公司中,這是第一起公司在股東要求下被迫剝離CEO兼任董事長職務的案例。
由于美國銀行的市值2008年大幅度縮水,有一些分析師和投資者猜測,劉易斯可能被迫辭職。不過劉易斯此前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稱,他將留任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一職,直到還清其在美國銀行期間,向美國政府借來的450億美元資金,這大概需要兩到三年時間。
股東們認為,當初劉易斯決定收購美林證券的決定過于草率,令美國銀行承擔了更多風險和損失。但也有消息稱,是美國監管當局將劉易斯推下了火坑。美國政府試圖拯救陷入困境的美林證券,才會借錢給美國銀行,讓其充當“白馬王子”,去拯救美林證券。據說,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曾要求劉易斯對美林證券的虧損保持沉默,以免導致并購交易破產。不過這些說法查無實據,美國銀行的股東們并不愿意相信劉易斯的解釋。
如今,美國銀行在美國擁有5800家分行,是花旗銀行的6倍;通過不斷地并購擴張,美國銀行的資產規模也已經超越長期居于同行業領先地位的花旗集團,成為美國市值最高的銀行。劉易斯不但創造了自己職業的神化,同時也創造了美國銀行的神話,然而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機將這一切統統都打碎了,劉易斯黯然離開的日子也已經不遠了。
對接二連三的打擊劉易斯會有怎樣的感受,他不說沒有人會知道。但從小家境貧寒、父母離異而不得不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的他,按理不會被困難擊倒。劉易斯從前是在鄰居和親朋好友的資助下才勉強讀完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后因成績優異而被美國銀行選中,進入了美國銀行。其后,他沒有更換過公司和職業。他從信貸分析員做到信貸業務主管,從公司總運營官做到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對他而言,雖然前途暗淡,但絕不缺乏重新出發的資本與實力。
作者:劉亮 來源:中國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