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喜歡假想一個巴菲特,其特點類似學校那種‘優等生’,不會犯錯,犯了錯也能很快糾正,永遠拿第一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2009年5月2日,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召開,3.5萬人云集而來,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來自中國內地者,也從兩年前的10人左右,增加到了今年的逾百人。其中有中證萬融公司趙炳賢等投行人士、匯添富公司劉建位等基金人士、中歐劉涌潔等商學院人士,趙丹陽等私募人士,甚至中投公司總經理高西慶等財經官員。
當然,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一定在場,盡管他刻意低調,但旁邊的電動車免不了讓他跟著一起引起別人的關注。
趙炳賢天還沒亮就到會場排隊的成果是,爭取到了較為靠前的位置,從而可以離當天股東大會的主角——79歲的巴菲特和他的搭檔、85歲的查理。芒格更近一些,看得更清楚一些。
全球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盡管巴菲特屬馬,巴菲特也難能馬到成功、獨善其身。2008年伯克希爾股價全年跌幅超過30%,今年一季度則出現了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而截至目前,其現金流已由2007年9月時最高的470億美元,降至100億美元左右。
不過,這一切并沒有使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們在股東會上大發牢騷,只是他們拋出更多更細的問題給巴菲特,譬如“美國報業的投資回報率”、“助學貸款業務的麻煩”,而巴菲特顯然也早早意識到自己今年的受關注程度更甚于以往,于是提前安排了三位財經記者從網上搜集有代表性的疑問,以便給出妥當的回答。
芒格回答提問的風格是簡潔、詼諧,巴菲特幾乎詳細而認真地回答每一個提問,有時反而顯得繁瑣,但他并不木訥:“高智商的人最好不要來投資股票,否則越玩越差勁;如果你的IQ(智商)值超過了150,趕快賣給別人一些吧。”
哄堂大笑。
“兩位老頭的耐心、隨和與激情,以及對股東的尊重,令人非常欽佩。”趙炳賢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然而,也有人卻不經意間自建“籬笆”,割裂了對巴菲特的認識。三個多月前,當多數人為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指責自己“犯下重大錯誤”而駐足時,一些投資者卻是圍繞伯克希爾股價的大幅下跌而評頭論足;當更多的人希望從5月初的股東盛會上傾聽巴菲特最新心得和見解時,有人卻忙于發表“股神走下神壇”的慨嘆。
而當巴菲特3.5萬人的超大“粉絲團”滿載而歸時,許多人又開始為傳媒報道的巴菲特住所簡約、辦公室狹小,甚至沒有漂亮的前臺小姐等噱頭而津津樂道起來。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娛樂細胞的民族。”一位美國的財經記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
巴菲特似乎從來沒有用“股神”或“英雄”等字眼形容過自己。在巴菲特所有的私人信件中,他年輕時代與父親的通信均保存完好,他將父親的一句話視之為人生信條——“如何”永遠比“多少”更重要。
趙炳賢在巴菲特的辦公室興致勃勃地問他如何保持年輕和理性的心態,他輕描淡寫地說:“我只是做自己喜歡且熟悉的事情罷了。”
巴菲特的傳記作者艾麗斯。施羅德在中國的北京、深圳、南京等城市,遇到了同樣的困惑。
5月18日,在深圳的一場演講中,她講述了一個“普通的巴菲持”——為了工作,曾長期犧牲家庭,并在自己前妻蘇姍去世后淚流滿面;從不說自己勇敢,只稱自己精力充沛、做事認真、善于推理;他曾偏執得不可理喻,商業以外的其他任何事情,如藝術、文字、旅游等他都提不起勁頭,直到他的前妻蘇姍生命垂危時他才被動地研究起醫學來……
當然,艾麗斯也提到巴菲特這一年中最為壓抑的事情,如于去年油價高位大量購入康菲石油股份(巴菲特稱之為“蠢事”)和愛爾蘭銀行股份(“沒有壓力之下所犯之錯”)。年初巴菲持還為此耿耿于懷,向艾麗斯大倒苦水,但顯然很快做出了調整,譬如于第一季度購入了逾3億股的富國銀行股份。
可是,普通投資者拋給艾麗斯的提問,不少仍是圍繞著巴菲特頭上的光環或財富數字而來:巴菲特有沒有覺得自己幸運,他估計公司股價多長時間能重回2007年時的高峰等,諸如此類。
“我發現許多人喜歡假想一個巴菲特,其特點類似學校那種‘優等生’,不會犯錯,犯了錯也能很快糾正,永遠拿第一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在凌厲的市場上,所有人都是普通學生。”艾麗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巴菲特似乎逢“9”一般會遭遇不順。50年前的1959年,巴菲特在奧馬哈已小有名氣,但是一些人認為他做的事情類似“龐氏騙局”,于是他申請加入奧巴哈鄉村俱樂部時被拒絕了;1979年底,股票市場一片慘淡,巴菲特在日記中寫道:“道瓊斯指數好像一輛破車,冒著黑煙,喘著粗氣,吃力地顛簸前行。”商業周刊直接宣稱其為“股市之死”;1999年,美國《時代》周刊的年度風云人物和全球富人榜上的排名,巴菲特均往后溜了好幾位,于是有人嘲諷巴菲特“自身難保”。
艾麗斯在深圳演講那天下午,國內知名私募基金經理但斌不聲不響,坐在觀眾席的最后一排,讓人想起市場上關于私募基金經理集體“潛水”的比喻。彼時有人說巴菲特這次可能真的自身難保了,他掃了一眼對方,不予理會。
臨走的時候,他甩下一句話:“為什么非要把巴菲特放在你所限定的時間段內,從而說他是個輸家呢?”
毋庸置疑的是,一千個人的心中就有一千種評判輸贏的標準。
巴菲特2009年致股東的信(摘要)
本公司2008年的凈值減少了115億美元,每股A股或B股的賬面價值減少了9.6%.過去44年以來,也就是自從現有管理層接手以來,每股凈值由當初的19美元增長到現在的70530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0.3%.
2008年對伯克希爾每股凈值和標準普爾指數的表現來講都是最糟糕的一年。對股票、債券、房地產和商品來說,這都是一個毀滅性的時期。去年一整年,所有的各類投資人都受到驚嚇,如迷失在羽毛球場中的小鳥……
無論是好年景還是壞年頭,查理和我只關注4個目標:
1.始終保持伯克希爾公司“直布羅陀式”的財政境況,特征是擁有巨大的超額流動性,短期保持適度的負債,擁有大量的收益和現金來源。2.拓寬那些給予我們的事業以持久競爭優勢的護城河。3.在新的領域發展并獲取不同的收益來源。4.擴充并培養優秀的經理人。
去年我們如期進行了三宗在一般市場上難以獲得的大額收購,這將為伯克希爾帶來15億美元的稅前收入,也同樣會增強獲取資本的能力。
除了好消息,也有一些不怎么令人愉快的事情。2008年我在油價接近頂峰的時候,買了大量的康可菲力普石油公司的股票,我絕沒有預見到去年下半年能源價格戲劇性的暴跌。即使油價還會上漲,但我糟糕的買入時機還是多花了伯克希爾幾十億美元。
此外,我也犯了一些其他的現在已經認識到的錯誤。這些錯誤看起來比較小,但很遺憾的是,也都小不到哪里去。2008年,我花了2.44億美元買入了兩只在我看起來很便宜的愛爾蘭銀行的股票,到年底時,這些持股的市值僅剩下2700萬美元,損失了89%.此后,這兩只股票繼續下跌。喜歡打網球的人會把這稱為“非強迫的失誤”。
我們所持有的一些股票和債券的市值由于全球市場的下滑而大幅縮水,但這并沒有使查理和我感到不安,我們樂于見到價格下跌,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可供使用的現金,我們會增加持股。很久前,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我“價格是你所付出的,價值是你所得到的”,無論是股票還是短襪,我樂于在商品減價的時候購買。
稱心的是,去年我花了145億美元買入了一些固定收益品種,包括箭牌、高盛和通用電氣,我們喜歡這些具備較高收益的承諾品,這使得投資變得不只是令人滿意。
投資世界已經從對風險的低估走到了高估,這種變化并不小,鐘擺走完了非同尋常的弧線。從那些具備良好信用的市政和公司債獲取如今的收益。這在幾年前,還都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繼續長期保留等額的現金或者以現有的收益率持有長期政府公債可以肯定地說是一個可怕的策略,當金融風暴來臨時,持有這些投資品的人們此時也許會感覺不錯甚至有些沾沾自喜,而無視那些美妙的現金收益接近于零,但最終你會發現購買力受到了侵蝕。
盲從并非投資的目標,實際上它會產生相反作用,它使大腦陷于僵化,無法接受新事物并對以往的結論做出反思。當心那些能夠獲得一致喝彩的投資行為,相反,偉大的行動開始遇到的卻往往是打呵欠。
來源:牛津管理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