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智健的離去并非意味著這一紅色家族的落幕。留守中信泰富的榮家子嗣已然粉墨登場
2009年年初的一系列關于中信泰富外匯巨額虧損、重挫于“澳元對賭協約”的報道將榮智健——這位榮氏家族的第三代子嗣推向輿論的頂峰。
隨著4月8號榮智健辭去中信泰富的董事長及主席職位,所有的輿論報道逐漸趨于平靜。但是外界對于當時仍留守中信泰富的榮家子嗣——榮智健之子榮明杰及女兒榮明方依然猜疑紛紛。
受此重挫的榮氏家族能否一如既往安然化險為夷?榮家四代將會是榮氏家族輝煌的終結者,還是厚積薄發再創榮氏家族商業神話的英雄?一切不得而知。
作為中國民族資本的首富,榮氏家族在走過的這百年之中,從來就沒有缺少過神話。棉紗大王、面粉大王、紅色資本家又或是中國的洛克菲勒,這一個又一個王牌稱號都無不顯示出榮家在商場的馳騁縱橫,獨領風騷。難怪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評價說:“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只有榮家一家。”
榮毅仁:紅色資本家的另類傳承
不會有人能像榮毅仁這樣,一生之中經歷了這么多次的角色轉變——闊少、企業家、民族資本家、上海市副市長、看門人,然后是中信集團的奠基人再到國家副主席。但是在世人眼中,榮毅仁不變的身份始終還是上個世紀的華商巨子、“紅色資本家”。
1932年,尚處弱冠的榮毅仁進入家族企業開始自己的經營之路,隨著第二年伯父榮宗敬的病逝,榮氏家族也迎來了最暗淡的一段時期:家族頭牌企業申新紡織擱淺了。實際上,作為榮氏家族第二代,榮毅仁并沒有太多地享受到看守家業的輕松,反而背負著更多的責任。
解放前夕上海局勢的動蕩,再加上榮家自身內部的震蕩,榮家第二代后人除了榮毅仁和少數幾個人外,都紛紛離開大陸,資金地抽離導致榮家在大陸的企業幾乎只剩空殼。
憑借樸素的愛國情懷,榮毅仁決定留在上海,繼承了支離破碎的榮家企業。上海解放后,榮毅仁通過國家發放貸款,提供原料以及統購統銷的政策,逐步恢復了紗廠的生氣。此外,他還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將他的產業實行公私合營,這一舉動為上海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工作起了積極帶頭作用,“紅色資本家”的稱呼也就由此得來。很快,這份榮家留下的祖業在榮毅仁的苦心經營下,從虧損走向了盈利,迎來了新的生機。
1979年10月,在鄧小平的支持下,榮毅仁成立了一個直屬國務院的CITIC投資機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榮毅仁運用榮氏經營法,呼風喚雨,得心應手。在與國家獲得雙贏的同時,中信也成為榮氏財富的引擎,經營觸角遍布貸款、進出口貿易、咨詢、國際投標代理等各大領域、
1986年,美國《財富》雜志評選出世界50名知名企業家名單,榮毅仁赫然榜上有名,他成為新中國成立近40年以來,第一個躋身世界知名企業家行列的國內企業家,榮氏企業也在中國商業史上寫下傳奇的一筆。
與父輩相比,榮毅仁的經歷更為復雜,他深知政治的魅力。文革時期對國家樸素的熱愛和堅持,換來了政府對他的信任。與此同時,榮毅仁與不少國家領導人,包括葉劍英、王震等人,都保持著良好的私人關系。后來,這個親密的關系一直庇護著榮智健。榮家之所以能一直這么富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很善于處理和政府的關系。
同榮智健相比,生活中的榮毅仁是節儉樸素的,因為從小深受父親榮德生的影響,他的生活相當簡單,1998年退休后他與夫人居住在北京的一間四合院中,讀書看報養花,過著低調寧靜的生活。
在生活中,榮毅仁處處體現出低調和韜略。對于財富,榮毅仁總是告訴兒子榮智健:“一千間房子,我們也只能住一間,成百張凳子、沙發,你只能坐一個,所以生活上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像浮云一樣,主要的還是看實業,看事業。”
將父子二人進行比較,不難發現,父親榮毅仁的眼光和胸襟,是兒子榮智健難以企及的。更進一步講,榮氏家族最優秀的傳統,也許榮智健并沒有繼承。
榮智健:盛名之下的自我輝煌
如果說中信集團濃縮了新中國最為輝煌的一段創業傳奇,那么中信泰富的成功,更多的則是濃縮了榮智健個人的一段輝煌歷史。
跟榮毅仁不一樣,榮智健的生活似乎要奢華得多。一些當年認識榮智健的人回憶,16歲的榮智健就有一輛紅色的敞篷跑車,常請同學去國際飯店、紅房子吃飯,是上海知名的“公子”。
相比較而言,榮智健的性格更像祖輩榮宗敬,敢于冒險,有魄力,做起事來很是雷厲風行。如果說顯赫的家族背景讓榮智健從出生起就已經奠定好將來要走的路,那么文革中的逆境磨練則更加造就了他在商海中敢打敢拼、堅韌不拔的性格。
文革過后,36歲的他告別妻兒,南下香港開拓自己的事業。1986年,榮智健加入中信香港公司,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對他來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走馬上任之前,榮智健的“用人制度自主”和“相當的權力”就得到其父榮毅仁的點頭首肯。而此后,榮智健開始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被后人稱為“收購香港”的并購。
榮智健的第一個并購對象是國泰航空公司,遭到了香港中信董事會的一致反對。然而他繞開了香港董事會直接找到父親榮毅仁。不久之后,國務院同意他的計劃,還借給他8億元做收購資金。在此之后,中信泰富發展得越來越大,被港人稱之為“紫籌股”。之所以有這個稱呼,是因為中信泰富連年業績優良,被視作藍籌股,而同時由于榮智健背靠中信集團,又被看作紅籌公司,紅色再加上藍色,自然就是紫色。中信泰富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公司,業務涉及航空、鋼鐵、地產、發電等眾多領域。
從一開始,榮智健的成功就與他的紅色背景息息相關:他賺錢太容易了。在經營方面,榮智健旗下的大昌貿易主營家電與汽車,在國內,享有在批文、配額方面的優先權。而中信泰富一系列的收購活動,都有中信集團在背后“保駕護航”。
即使在榮智健“獨斷專行”對中信泰富股權變更的第二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他仍然選擇北上北京,而中信集團一如既往支持他,給了他10多億港元。時至今日,中信泰富由于榮智健的“澳元對賭合約”深陷危機,母公司中信集團又一次扶起中信泰富。但這一次,卻沒能扶住榮智健。
毋庸置疑的是,榮智健的戰略前瞻性眼光和魄力確實非同一般,如果沒有當初的大膽冒險,或許就沒有榮智健第一筆財富的累積。同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信泰富的澳元期權交易公布后,業內很多人士都批評榮智健的做法過于冒險,才使得榮智健貿然選擇實業之外的金融衍生品,陷入資本的漩渦,從而從中信泰富“謝幕”,而這也與榮智健性格深處的“公子哥”作風息息相關。
跟香港大多數白手興家的富豪不一樣,榮智健更喜歡開快車,住舒適的房子;頻繁購置房產,擁有加拿大和英國房產物業。與視財富為浮云的父親不一樣,榮智健在香港有游艇、多部跑車和房車,喜歡古董和字畫、打高爾夫球、釣魚,他非常安于揮霍財富給自身帶來的優越享受。
榮明杰:危機之下堪以重任
不同于大多數流連社交場所的富家子弟,榮智健的長子榮明杰的行事為人則更加低調。作為中信泰富的副董事總經理,榮明杰在香港商界口碑甚佳。熱愛抽品牌雪茄的他,常與司機一起抽煙討論香車,體恤下屬;注重誠信,言行一致。承諾過的事,總是盡力而為。
1993年大學畢業后榮明杰進入中信泰富,歷任中國部助理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地產部總經理、公司發展部總經理等等。2000年3月,榮明杰進入中信泰富董事局,成為最年輕的執行董事。
2002年,中信泰富開發上海“老西門新苑”地產項目,榮明杰冒著35度的高溫與項目管理班子一起坐鎮工地,和員工一起日夜奮戰。同父親榮智健相比,有“低調大公子”之稱的榮明杰更像一個兢兢業業的實業家,做事情也更為踏實謹慎。
今年4月,父親榮智健的退幕,讓外界對于這個尚留中信泰富的榮家后代能否帶領榮家走出危機,猜疑紛紛。甚至有人認為,榮智健的離去已經意味著榮家這個紅色貴族的落幕。
如果榮氏家族就此走向衰敗,那么這個紅色貴族仍然沒有逃離華人“富不過三代”的怪圈。榮智健身上有著很多中國新富的“通病”——奢侈、享受,對于金錢的概念模糊,導致他在投資市場上多了一份豪爽少了很多份嚴謹。而作為家族傳人,在事業上的順風順水、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榮明杰,在此次榮家的商業危機中,已經粉墨登場。他是宿命的一代,還是超越的一代,現在還未有定論。然而從榮氏家族所折射出來的問題,值得中國的財富家族深思。
作者:陳婧 來源:《中國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