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中“溝”是手段,“通”是目的。怎樣才是真正“通”了呢?“通”就是對方被你影響了,甚至按你的意思做事情了,就是“通”了。如果溝通以后,對方沒有“通”,那就只被你“溝”了一下而已,沒有達成溝通的目的。因此溝通無定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個人風格不同、面對的對象不同、場景不同,就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沒有什么普遍用的溝通辦法和技巧,只要是可以達成目的,就是好技巧,一切都要在變化中把握。銷售代表和客戶溝通的過程中,由于雙方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利益基礎,溝通過程還是有章可循的。
1.打破“堅冰” 王老板是某地區的銷售大戶,小張就任銷售代表以來一直就想結識王老板。于是小張打聽到王老板的電話,約定了時間見面。按照約定的時間,小張來到王老板的辦公室,一進門雙方自我介紹了一下。(文/郭漢堯)
“王總,你的辦公室很別致,樣品放在辦公室里,天天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小張看著王總說。
“是呀,我們主要做代理,也有自己開發的產品,這個辦公室是專門請廣告公司設計的。一方面是辦公用,另一方面是產品陳列室,我們代理的產品也有樣品在這里。”王總邊說邊指著這些樣品。
“您的下家來您這兒,你就可以展示產品,您也是半個銷售人員!毙堈f。
“何只半個銷售人員,我10年前創辦這個企業的時候,可是全職銷售人員。”王總若有所思地說。
然后他們談論什么呢?一定是王總的創業生涯。通過這次談話,小張了解對方公司的成長歷史和五總的奮斗史,同時王總也認為小張是“可造之才”,進而對他的產品感興趣。人們都善于偽裝自己,希望被別人接受和認同,希望被別人贊美和崇拜。在商界,很多人面前都有“職業的緊冰”,只有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才有可能打破“堅冰”。在上面的對話中,小張主是通過談論王老板感興趣的話題作為談業務的開場,使王老板和他更親近,為談業務打下基礎,這就是溝通中的“破冰船”技巧。
但是你使用這個技巧的時候要分清楚對象、場合、氣氛等條件。萬一小張開口說辦公室布置得很別致,王老板打擊小張,小張怎么辦呢?這就是先開口說話的劣勢,你先開口,可能受到對方的打擊。有些人就依靠打擊別人來建立自己的自信。假設下面的對話,王老板不給小張面子。
“王總,你的辦公室很別致,樣品放在辦公室里,天天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毙埧粗蹩傉f。
王老板皺著眉說:“哪兒呀,我早就想換辦公室了。我的一個朋友說這里風水不好!
這時小張心理是什么感受,是不是有點挫折感?很可能信心受到了打擊,可能想:“他怎么這樣?又不是聽不出這是句客氣話,是不是對我們公司有看法,還是對我有看法!闭l知道呢?可能王老板是直率人,有什么就說什么,那就是小張多心了。也可能王老板就是對小張有看法,因為小張到這個地區,不是最先來找他,所以他感覺不舒服。作為小張,在這樣的場合下,就很難判斷到底王老板是什么意思了。所以在開場的時候盡量談絕對正確的事情,讓雙方絕對有共同語言。比如這樣開始。
“王老板,早就聽說您的大名了,沒想到您這么年輕! “那里,那里。已經是快55的人了,老了,快退休了! “是嗎?看不出。您的身體很好,聽說上次和某某廠家搞促銷,一周跑5個地市,了不起!毙埳斐鍪终。 “有時是這樣的,生意不好做嘛,不拼命怎么行?”王老板微笑地說。 “那怎么吃得消?我剛做業務的時候也能做到,從今年開始就不行了,您看我才26! “還好,我每天都鍛煉身體,堅持晨跑,本地的商業圈里,可能就是我了!蓖趵习遄院赖卣f。 “你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小張問。
這樣的開場是談王老板的健康,王老板不大可能說自己年老了,不中用了,畢竟他有“一周跑5個地市”的事實。如果王老板自謙,也是站在前輩關心、愛護后輩的角度上的。所以上面的小張談的就是“絕對正確”的事情,很可能博得王老板的好感。這樣的方式可以打破雙方前面的“堅冰”,使以后的溝通更順暢。
2、說事實和道理 小張回到辦公室,準備把拜訪王老板的經過寫成報告。這時李經理從外面回到他的辦公室,把辦公室的燈關了。10分鐘后,小張寫完報告,看到李經理辦公室的燈還是關的,不知道李經理在做什么。這個時候市場部的小趙打來了電話問:
“小張,你們經理在嗎?他的電話沒有人接,我有急事找他簽字!
“經理在辦公室,我看他在休息。你過10分鐘打他辦公室的電話!
這時問題就出來了,小張明明只看到李經理把燈關了,他怎么知道李經理在休息呢?可能李經理是在思考問題,也可能怕別人打擾,在給重要客戶打電話!袄罱浝碓谛菹ⅰ笔切埖闹饔^推斷,而不是事實,這樣說了以后很可能讓市場部的小趙產生誤解。李經理在工作時間休息,很可能成為公司的流言,最終傷害到李經理,也會傷害到小張。
那么,這樣說可以就比較好。
“小張,你們經理在嗎?他的電話沒有人接,我有急事找他簽字。”
“我沒看見他出去過,可能是電話壞了,要不,你等10分鐘再找他?”
“好的”
小張到李經理的辦公室,提醒李經理:“您好,市場部的小李要找你簽一份文件,過10分鐘打電話過來。”這樣對李經理的提醒,李經理會感激小張,不管李經理剛才在做什么。溝通中最怕的誤解,因為不了解情況而妄加推斷,這是產生誤解的主要原因。
3、引導對方 很多公司訓練員工的電話技巧,要求事先設計溝通腳本,只有你對這引起步驟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引導對方。下面是一個想讓客戶多定貨的電話腳本。腳本如下: (1)首先要贊美對方 ,說對方對工作的配合使自己完成銷售計劃了,提起對方的興趣。 (2)在對方高興的時候,詢問一下最近的銷售情況。 (3)對方可能抱怨公司的支持不夠多,正好提出促銷計劃。 (4)要求多進貨。
4、讓對方做出結論 每個人都愿意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我策劃了這個事情,最后做成了”,找到做事情的成就感。而不是因為聽從了別人的建議,在別人的指導下做事。所以要引導對方,讓對方做出結論,而這個結論就是你的溝通目的。例如你想讓對方給零售店鋪貨,可能你不能給他額度,要客戶自己的墊付資金: “王總,你好! “小張,你好,最近你很少來了!蓖蹩傔t疑地說。 “被公司的一些事情纏住了! “有什么舉措嗎?” “公司要開展一個終端管理的獎勵活動,具體的操作辦法,還在草擬! “怎么獎勵?”王總感興趣了。 “具體怎么獎勵我還不清楚,但聽說這次的獎勵金額非常大。大概有終端陳列、店員首推率等指標,我擔心零售店和你的聯系不很緊密,就很可能拿不到這個獎勵!毙堊⒁曋蹩傉f。 “哦,你也給出點主意,現在市場不好,能掙點也好打平費用。” “我想貨到終端是最重要的。”小張說完,停頓了下。 “那我明天鋪貨下去,你也來培訓一下店員! “好的,我明天一定趕到。你做一份鋪貨的表格,我們一起來研究。”
這樣的方式可能比直接要求客戶鋪貨要好一點,因為這個是客戶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我們強令客戶做的事情,客戶一定很投入。銷售代表還可以強調終端管理的重要性,這樣使得客戶不只為了獎勵而做終端,而是做個長久打算。
5.贊美或者表態式的結論 溝通的結論很重要,如果不把握好溝通結尾時間,很可能使溝通的效果打折扣。下面的案例就是:
你們分公司已經連續3個月沒有完成銷售任務,銷售經理比較著急,這次總公司安排了很大的銷售任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銷售經理做任務分解計劃,給每個銷售代有都加大了任務量,你認為給你的任務量偏大,別的同事也這樣認為,你不可能完成任務。在任務分解會議上,你舉手,站了起來,你將怎樣和銷售經理溝通?
這個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同時如果你溝通到位了,就是最安全的時候。危險是因為你這樣站起來是挑戰銷售經理的權威,他三個月沒有完成銷售任務了,他面臨“下課”的危機,這時總部又給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只好把它分解下去,如果他不分解下去,上面追究起來就是他的責任。他分配下去以后,沒有完成,上面追究起來就只有他部分的責任。因此你說他會怎么做,他的惟一辦法就是不管任務的多少,而把它分解下去。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跳出來說他任務安排有問題,這時他的第一念頭會是什么呢?我想是“滅了這小了”。所以如果不注意溝通技巧就會惹來“殺身之禍”。
會議中你舉手。
“小張,你有什么話講嗎?”經理說。
“王經理,我那個區域的情況你也知道,市場還沒有完全打開。這個月的任務是上個月的兩倍,可能比較難完成!毙埿÷曊f。
“不只你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我想其他人也是這樣想的。任務很高,很難完成,這是事實。但你們要知道,銷售上有困難,這是我們存在的意義。我也知道大家的任務很高,但這個畢竟是任務,只要是任務我們必須完成!至于促銷資源我會申請,但大家也要清楚,公司最近費用很緊,費用也不會有很多,還有問題嗎,小張?”
“我知道了,公司資源盡量多投入,但任務就是任務,我一定努力完成!
最后小張就做了一個表態式的結論,因為這個結論,王經理對小張增強了好感。很可能感覺,小張有沖勁、有個性、工作上也配合。
銷售人員與顧客的交涉,從初次會面的時候開始,直到成交為止,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那么每一階段里應如何行事呢?
第一階段,用一些客套話穩定顧客的情緒。在整個交易的過程中,顧客總是處于這樣一種狀態,就是坐等你這個銷售人員如何來勸,使他購買商品。
在這個時候,要穩定顧客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說些與商品毫無關系的話題。
當顧客漫步街頭時,偶爾駐足你的商店門前,只不過是打算隨意瀏覽一番。此時,他自認為是自由的,至少認為自己如何行事與銷售人員并不相干。
而當他步入店中,受到銷售人員的主動接待,特別是從熱情周到的接待中感到受人尊重或重視時,他就會覺得自己占用了太多銷售人員的時間,因此,他覺得自己有購買的義務,他的心中開始產生壓力。
為了減輕顧客心中的壓力,你不妨對顧客的衣著飾物或所帶的小孩表示出由衷的贊賞,談論一些諸如他事業的成就以及家庭中值得夸耀的事物,如“您是在××公司工作,那是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公司”,或者“您的孩子真聰明”。像這些與銷售業務并無關系的話題,可使顧客的情緒逐漸安定下來,這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
第二階段,讓顧客重新考慮。這一階段中應當做的是,在成交前,將有關商品銷售說明中的幾個重點,再次重復給顧客聽。換句話說,就是要讓顧客對商品的優點及價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目的在于讓顧客獲得更充分的商品情報,以決定購買。
在這個階段,不僅對顧客要作口頭說明,必要時,尚需配合文字說明、圖表、幻燈等,具體應視當時的情況而定。
第三階段,如果以“難道你不知道……”的口氣對顧客說話,則交易必然失敗。如果你不懂得再引導顧客認識商品,那么,你先前為銷售所付的全部努力,也就白費了。
當顧客在態度、感情上已經有購買的打算時,他的“購買溫度”便逐漸升高,但若你對此視而不見,他的溫度便會逐漸冷卻,甚至消失,良機錯過,此時,即便你再多作說明,怕已為時過晚于事無補了。
一個銷售人員在交易過程當中,首當其沖應做的是了解顧客心里的想法,以及他所持的態度。
一般情況下,顧客在開始交談時所持的態度,不外乎在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他雖然有意購買此種商品,但他仍在意此種商品的價格的高低,他要等等看,就是說,他想看到你報出的一個確實的價格,再確定是否購買。 其二,雖然他想買,并且已十分明了該種商品的價格,但很可惜,他無法如期支付應付的貨款。因此,他希望你能對他說明一下商品的支付條件及購買方法。 其三,遲疑未決,尚不明確自己是否將購買,他正等待對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其四,根本無意購買。
這四種心理是一般顧客基本的想法和感情,這里的感情是指人的恐懼、擔心及興奮等不同情緒的表現。
每當接近成交時,顧客通常表現出的心態是,更想知道你下一句要對他說什么,因為他急于了解你將使用何種手段來做成這筆買賣。
當銷售人員做完一次商品展示說明或者商品介紹后,定有某位顧客會詢問有關商品的購買及其他方面的疑問,這就表明他對商品產生興趣。
顧客的想法和態度必然直接關系到銷售人員的工作成敗與否,這里應該切記的一點是,顧客總是在找不買的理由。為什么呢?因為當一個顧客應允“我買了”,也就表示他必須負擔責任和義務,因此,他寧可選擇“不買”。
為了使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不輕易花掉,顧客們總是要絞盡腦汁地尋找不買的理由。面對銷售人員來說,當進行商品說明時,要特別關注顧客的態度,為了圓滿成交,你應當依計行事,即通過與顧客的交談,在以下方面影響以至控制顧客的心理。
(1)在顧客心中,很自然地存在著一種對銷售人員戒備疑慮,因為他怕被欺騙,因此,你必須以親切的態度來取得信任。 (2)顧客在交談過程中,總是保持高度戒備,隨時準備抵御銷售人員下一步可能采取的行動,所以這時首先應松馳他的戒備心理。 (3)顧客在聽取商品介紹時,有時可能患得患失,雖然他口中問著有關商品的種種問題,但心中仍舉棋不定。有時候,也可能在商品說明進行時,顧客流露出有意購買,但臨到成交,便又考慮再三,戒備心再次顯現。 這種情況下,你應當向顧客提出一些問題,讓他表達自己意見,使交談氣氛保持愉快熱烈,使他的戒備心進一步松馳下來,促使最終成交。 (4)顧客若是伉儷結伴而來,你就應當考慮務必要讓兩人都同意購買,因為如果其中一人決意買,而另一個不想買時,必然無法成交。因此,你必須通過交談觀察兩人對企業金錢的態度,同時盡力避免他們討論錢的問題,否則你就無法控制顧客,交易當然就告吹了。 (5)另有一類顧客總是喜歡自己先看,然后聽你對商品的說明,對此你就應當在介紹說明的同時,敏銳觀察顧客的神情或動作,并盡快尋找對策。
例如,當顧客的眼光看向遠處或窗外,表示他正在考慮自己的購買力及商品的優點;當商品說明結束了,他或許透露出想購買的表情;如果是不安地環視公司周圍,則表示交易將失敗了,他已無意購買。
一般情況下,當顧客用力地靠在椅背上,或兩手交叉,或與人交談,都表示他并無購買的意愿。有意購買的顧客,都會很關心銷售人員的介紹和說明,雙腳實踏在地上,手臂置于桌上。如果顧客說出“這商品我已看過了,沒什么”之類的話,則顧客并無意購買,你也就無須多費口舌了。
作者:郭漢堯 來源:博銳管理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