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者相比于其他職位來說,真的是壓力很大的一群人!原因很多,如大環境不盡如人意,人力資源理念進中國的時間不長,老板不重視人力資源……
小環境是沒有一些成熟的理論和實踐等等。所以,在現時的條件下,需要HR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一起去探討適合中國境內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這個需要我們有很強的思辨和創新意識。
思辨:現代漢語字典有兩個意思: 1.指哲學上運用邏輯推理來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
2.思考、辨析或思考、辨別。我們今天探討的是思考和辨別這個意思。
先看一個小故事,眾所周知,牛頓在我們的心目中是非常偉大的,而且是相當謙虛,尤其小時候老師經常教我們牛頓說過的一段話: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記得我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也是眼淚鼻涕留了一把,深度佩服牛先生的虛懷若谷,但真實的故事是:物理學家胡克很早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并推導出正確的公式,可因為數學不好,他只能勉強解釋行星繞月的圓周運動,所以,科學界對胡克的成果不太重視!后來數學小狂人牛頓用微積分及其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并把他提出的力學三條基本定律推廣到星系空間,改變了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公認的天地不一的舊觀點,被科學界奉為偉大的發現。于是胡克大怒,指責牛頓剽竊了他的成果。牛頓尖酸刻薄的回敬到:是啊,和著我他媽的還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這本來是一句反話,想諷刺一下胡克,結果后人出于塑造完人的目的,只保留了孤立的原話而去掉了語境,變成了牛哥原來有多么謙虛!現實中的牛哥其實生性孤傲,自恃才高,目空一切……
還有老師經常講的愛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那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告訴我們要勤奮,勤能補拙,將來定能成為天才,于是我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結果,到現在我也沒發現自己成為天才,而且,有的事情我再努力也沒用!后來才知道,老師漏掉了后面還有一句:但是,這百分之一的靈感要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得多”!怪不得俺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就是沒成功,原因在這!引申到我們從事的職業,這百分之一的靈感就相當于天賦,天賦有時比努力要重要得多!因此,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考慮自己的特長和天賦!比如,銷售職業,門檻比較低,許多人趨之若鶩!但有的朋友天生就是內向,不喜歡和人打交道,習慣于和數字打交道,這些對于銷售來說都是很大的缺點,你說我巨喜歡,去努力,挑戰自己,我相信你也能成功,可是你的付出可能要遠遠超出那些外向、樂于和人打交道,情商高的人,他們可能輕易就能達到你付出巨大努力才達到的高度!我們為什么要拼命的去擠那個獨門橋呢?為什么我們要窮其一生去追求我們并不擅長的職業呢?
所以,愚以為:我們HR要首先要學會思辨,思辨的含義就是:當我們在學習別人的理論、經驗、案例、工具的時候,我們不妨思考和辨析下面5個問題:他說的是真的嗎?他說的片面嗎?他說的適用于我們行業嗎?他說的適用于我們企業嗎?他說的適用于我嗎?比如:現在流行的“**薪資設計”,我有兩個朋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參加了這次培訓,完了告訴我:今天見到趙本山“賣拐“了哈------忽悠!為了使“設計”符合他所創造的理論,人為的講解,牽強附會的解釋,最后很多參加培訓的學員不愿意了,就提出質疑,老師也當場“囧”了,最后是不了了之。看看這樣的老師,說的既不全是真的,也很片面…..這個時候你如果不加甄別,回到自己的公司就用,八成你要失敗!我個人非常反感這樣的培訓師,錢你可以掙,可是你不要誤導后來者啊!因為在學員的心目中,你是專家(不是“磚家“)、是大師啊!再比如,平衡積分卡這個戰略績效的工具,是否真的那么神奇?網上有一篇文章:《十問平衡積分卡》(本人仰慕已久卻無緣結識的高人啊!!),建議各位讀一下,你就能明白平衡積分卡沒有那么神秘,也沒有那么先進,更沒有那么神奇!前段時間,一位專門研究且超級崇拜平衡積分卡的朋友黯然的告訴我:平衡積分卡創始人卡普蘭的中國弟子(不好意思,隱去姓名)創立的公司被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物流咨詢公司收購了,原因:業務難以為繼!所以,當看到一些所謂的專家在高談闊論平衡積分卡時,就想竊笑:老師,您真的研究過它嗎?您真的應用過它嗎?因為本人手上有世界500強公司運用平衡積分卡的制度和表單,他們的績效管理真的成功了?呵呵…..所以,如果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辨別,我們就不會主觀,也不會盲從,更不會教條……
有了思辨,我們能夠知道哪些東西適合我們,哪些不適合我們?但是,我們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盤否定!我們更需要創新,所謂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就是這個道理!比如:績效獎金的概念來源于國外,是年底對工作表現好的員工的額外獎勵,和工資沒有關系,現在很多外企依然沿用這種方法!但是對于中國的很多民營企業來說,年底的獎金變成了所謂的“年薪”的一部分,實際上就是員工的一部分工資等到年底發,中途離開就扣掉,這種方法在浙江境內的企業非常普遍,而且運行的很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留住人才的作用,我覺得這樣的創新未嘗不可!但是有些浙江企業搬到上海后,依然沿用這種方法,導致企業吸引不了優秀的人才加盟,這就是不知道變通了!再比如,績效管理工具MBO、KPI、BSC等,如單獨使用都有瑕疵,我們有些同仁創造性的把KPI+MBO結合起來,或者把MBO+KPI+BSC或者KPI+BSC結合起來,建立企業的績效管理體系,事實證明,這些方法在實踐中應用的特別好!這就是創新!還有的HR,自創“六角”培訓體系,發明一些培訓效果評估的工具,在實際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也是創新!再比如:史為建兄前兩天提出一個人力資源的觀點: HR的工作本質是什么?---跳出地球看地球!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事實上,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卻從未從更深的層次來思考我們人力資源工作的本質?或者從系統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做好人力資源管理?……這些新觀點或許有待探討,但是,這種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恰恰是我們當前所缺少的!
人力資源管理無定式!
作者:張愛清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