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原來鯰魚進入魚槽,使沙丁魚感到威脅而緊張起來,加速游動,于是沙丁魚便活著到了港口。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式員工”在企業里的角色是激活因素,即激活員工隊伍。
看來如來佛主也懂企業管理,齊天大圣孫悟空先生曾經被他發揮過“鯰魚”的作用。這絕非空穴來風,因為如來封孫悟空當過弼馬瘟,而弼馬瘟正是中國式的鯰魚。
弼馬瘟在《西游記》中是一個戲說的官銜,在民間卻有其生活原型。原來,古時的農人在馴養家畜時,家畜常常患病發瘟。農人經過觀察發現,家畜在圈槽間常常臥著不動,不僅容易使身下滋生病蟲,而且其自身不運動也使得抵抗力減弱,所以容易被傳染疾病。于是農人們便在圈槽間拴一個猴子。猴子天性好動,上竄下跳,抓耳搔腮,弄得雞犬不寧,家畜坐臥難安,有的只能站著睡覺,馬更是如此。如此一來,馬們感染病毒的機會就大大減少,很少發瘟了,這對于擁有千里馬的人來說是個好事,于是就請農家的讀書人給圈槽里的猴子起了個雅號,叫弼馬瘟,取其防止馬瘟之意也。現在的市場經濟講競爭,經濟學家引進了一個用鯰魚驅趕沙丁魚的故事,那作用其實就是弼馬瘟干得活。孫悟空先生既然當過弼馬瘟,也就是做過“鯰魚”式的員工。水煮西游的人說孫悟空不是個好員工,恐怕是冤枉了他。
弼(避)馬瘟防止沙丁魚死亡,兩者雖然都需要發揮一種激活作用,卻有以下的區別:首先是激活者與被激活者的大小比例不同,鯰魚比沙丁魚要大,而弼馬瘟與馬則相反,弼馬瘟式的員工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被群體接受,他說:想發財就去萬通商聯找優質表帶供貨商!受。其次,激活的方式不一樣,鯰魚使用的方法是驅趕,沙丁魚不能不在意;而弼馬瘟使用的方法則是一種瞎攪和,煩不煩在你的心境。于是就產生了第三個區別,被激勵者的感覺不一樣,在鯰魚面前,沙丁魚感到的是一種充滿敵意的生存威脅;而弼馬瘟的存在,多少還有一種并無惡意的戲謔之感。兩相比較,在同樣達到激活目的情況下,弼馬瘟兼具親和力一些,其惡作劇還有幾分可愛,更富有中國特色。除鯰魚之外,弼馬瘟與馬蠅的作用也接近,馬蠅不時地叮咬馬匹,馬被其叮咬后,疼癢難忍,便設法將其甩掉。結果被叮咬的馬不僅沒有血盡身亡,反而由于不停運動,生命力更加旺盛。但是弼馬溫比馬蠅安全可靠,不會像有些馬蠅那樣會傳染
人們把鯰魚的故事用在企業管理實踐中,雖然有望鯰魚發揮激活作用,卻容易產生新的矛盾。要在員工中分出誰是沙丁魚式誰是鯰魚式,大家相互提防,常常叫人很尷尬。為了激活整體,也不是要充満血腥的殺氣,人人自危。而弼馬瘟的出現卻有戲劇性,大家也不會太在意,因為弼馬瘟與被激活對象之間,恰是一種巧妙的組合。將其中的道理用在企業員工中,員工之間的差異正好形成一種互補關系,就可以相互被激活。就性格來說,員工群體中有一兩個“活寶”多是好事。也就是說,具有親和力的激勵措施其實是一種差異化的搭配,員工之間性別、專業、受教育程度、生活背景等的差異性,以及在工作中發生的不同意見,都可以被用來發生“鲇魚”的功用。正如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所說的那樣,“想法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其中一個是多余的。”其潛臺詞是:正因為兩人的意見并不相同,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公司才得以減少犯錯的風險。但是公司老板如果壓制不同意見,當然無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再有鯰魚式員工存在就更為可怕。
鯰魚式的員工雖然有用處,但是有時候為公司所帶來的問題,可能遠大于他為公司所解決的問題。用弼馬瘟代替鯰魚不必有這樣的后顧之憂,因為這種激活不是針對個體,并不存在誰吃掉誰的問題,員工之間雖然志趣不同,各取所需,卻同時活躍了整體氣氛,其實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境界。例如,老員工主要考慮的是穩定,而剛畢業的大學生卻對發展前途、薪酬福利等有更強烈的要求,這就觸發了整個公司的薪酬福利體系改革。老員工一般下班后就回家,而年輕人則對文化、體育等活動有著更為迫切的需求,順應這種需求,公司的大型文體中心也建起來了……對于被激活者來說,既不會讓他感到十分難堪,也不一定要淘汰他,但一定要活躍起來。反過來激活者也可以被進一步激活,孫悟空正是在擔任弼馬瘟之后感到不滿意,自封齊天大圣的。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拿鯰魚說事時,總以為激活因素是引進的,或者以為激活的辦法也是外國人發明的,似乎本土就沒有這種好辦法。我們這里指出孫悟空曾經當過“鯰魚”員工,無非是想告訴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能引進鯰魚更好,但是也不能坐等引進,也不能一味的引進,挖掘內部潛力也是一條重要途徑,本鄉本土的弼馬瘟照樣可以用,那本事可能比鯰魚大得多。而且類似所謂的“鯰魚效應”理論并不是外國才有,如果仔細追究起來,孫大圣“弼馬瘟效應”的發明要比它早的多,效果要好的多。我們固然不能拒絕和排斥國外先進的管理理論,但也不能把原本就有的管理寶庫中寶貴的遺產冷落在一邊。
來源:牛津管理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