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同事在qq簽名,“別把模仿當創新”。突然間,總有那種觸動心里的感覺。在實際經營和管理中,有太多了模仿,卻自我感覺是創新。現在很多人喜歡被別人的東西和模式拷來拷去,只是經過自己的稍微修改和完善,就當成自己的東西用得好好。大家都知道,模仿是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可以省去摸索的成本,但它總是在扼殺創新的開花結果。
在解釋中,模仿imitation通過觀察和仿效其他個體的行為而改進自身技能和學會新技能的一種學習類型。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
在目前來說,我們很難去分清什么是模仿,什么是創新,因為模仿不可能全部模仿得像,都是在模仿中有了自己的風格和文化,就產生了另外一種東西。其實,有些公司為了更加快速地發展和壯大起來,有沒有辦法完全創新,就去學習別人的模式,將別人的方式模仿過來,套在自己的公司上,以求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在實際的模仿中,把原先屬于自己的東西又放棄了,套上別人的東西,想要達到“拔苗助長”的地步。模仿總歸是模仿,并不能形成很強的競爭力和優勢價值。
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感到迷茫,因為自己有時也經常陷入這個問題中。我總是在團隊的管理,激勵,發展和規劃中,以及在產品開發策劃中,能夠有創新性的思維和可行性的執行方法,但是結果很多都是別人的方式經過自己的大腦處理后得出來的。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是總不能引起一場變化,而且是一場大的變革。在我現在看來,我們是否有能力的標準,很簡單“就是能夠解決問題,能夠為公司策劃出更多的產品和盈利點,能夠為別人解決疑難雜癥”。但是,自己的創新意識還是有待于提高,也是太多的模仿讓自己抹殺了自己最純正的意識和念頭。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激勵員工的問題上,每個公司的方式還真都不一樣,跟這個公司交流的時候,他說著樣子非常有效果,我們模仿回去了,結果是‘有觸動’;跟另外一家公司交流了,他也說這樣子效果非常好,我們模仿回去了,也有點‘觸動’;但是‘熱’度都是短暫的,一會就沒有觸動了。而且讓員工們覺得郁悶,不知道到底哪種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激勵方式。導致他們不敢去自己想,都只會去套去搬,所以別說什么創新了。”
因為我們接受了太多的信息了,對待一個問題,有千萬種答案;對于一個培訓主題,不同的老師講出不同的標準。我們自己都被搞暈了,不知道哪種才是標準。我們的心智也慢慢被這些東西所控制和消磨了。模仿是可以,應該是適度的,更不能將模仿別人的東西把自己搞得什么都不像。因為很多企業文化不一樣,很多人不一樣,很多企業經營的產品不一樣,說實在的,說一個團隊可以復制,我有些不相信,除非經過時間的積累,不然,那種復制,還是停留在面上的。技術層面的復制很簡單,而人和團隊的復制最難的。如果連人和團隊都可以復制的話,那我相信大公司,百年公司就不只那幾家了。如果可以復制的話,我們就可以復制最為偉大的企業——宗教。但有幾家企業可以嗎?所以模仿是解決不了長期的問題的,在初期和前期可以用一下,但不能當成創新,而不去做真正創新的事情了。那這樣子就很可怕了。
對于這個話題,我沒有辦法去解釋得很清楚。我只能告訴自己說,真的,“不能把模仿當成創新,該去創新自己的東西還是需要去努力和花精力的。”
來源:世界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