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是一種徹底的自主性,許多世俗的力量無法阻擋。對于個體來說,愛是不可強制的、無法掩飾的。失去了內心的愛的驅動,內心就缺少了一種沖動,在行為上就自然表露出來。
曾經和一個博士生談論中國傳統的情感管理問題,以致起了不少的爭論。他認為,組織的情感管理還得看中國,比如中國自古最講人情。我說的是,表象是這樣,但是中國以情感為紐帶的家庭、尤其是大家庭,往往以徹底的權威主義和專斷主義替代了情感,是一種不平等,比如誰年齡大誰就是老大。尤其是當這種基于家庭情感模式的組織形式延展到社會系統中時,就容易形成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赤裸裸的壓迫。
家庭是以情感為紐帶的,失去了情感,家庭將變得冰冷與絕望,最好的狀態就是平淡了。而組織不一樣,企業組織首先是一個利益的集合體,首要要講求的是關于利益的分配機制的制度——權利與義務,而不是情感。企業文化之所以“冒”出來,是因為企業感覺純理性的管理無法調動員工發自內心的沖動,于是開始講情感。但是講情感不能失去制度,或者說,情感管理實施的前提是首先遵循制度的理性。
許多組織都希望員工能夠愛企業、忠誠于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之一或者說核心目的就是這樣的。但是,忙活了半天,似乎人家根本不買賬! 原因在此。
小托馬斯·沃森說,組織中的人有三種特性,一是人的自主性,二是契約型,三是平等性。每一個首先是自己的主人,在和組織達成契約后,應該遵循契約約定的身份和相應的義務,因為你拿了人家的錢。與此同時,在任何情況下,你依然是一個在人格上與其他人完全平等的人。IBM的企業文化能夠為人稱道,其出發點恰恰基于此。
我們往往忽略了“本”和“末”的關系,以為什么事情等應該從“本”上解決,而對一些所謂“末”的問題嗤之以鼻。比如某委員談到官員財產公開時就認為不是一種好方法,認為讓官員打心眼里聽黨和國家的話才能真正解決。他說的沒錯,但是,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初衷,恐怕就是因為我們永遠無法讓大家“打心眼里”怎樣怎樣!
從組織來說,“本”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但是如果“本”一時之間無法達成,先做做“末”的工作也無妨,或者說才是正根兒。從個人來說,如果愛的“本”失去了,一切的“末”都將是蒼白的。
這,或許就是人和組織的宿命?
作者:王學秀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