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由于先天優勢而產生的自傲與自大,跨國公司并不重視甚至鄙視“叢林化”市場的營銷原則
中國式營銷面臨的最大現實是:跨國公司是強者,中國企業是弱者。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中所列舉的幾乎所有營銷要素(特別是4P),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都處于弱勢,并且跨國公司的先發優勢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即使稍有成功的中國企業也不能狂妄自大,必須時刻銘記于心。
中國式營銷擁有的最大機會是:中國市場是高度“叢林化”的市場,跨國公司“武裝到牙齒”的營銷體系,只適合于少數與發達國家同質的市場。“叢林化”的市場自然有“叢林化”的營銷原則,誰能產生適應“叢林化”的市場環境的營銷體系,誰才是最終的勝利者。中國企業必須將此機會發揮至極致。
幸運的是,由于先天優勢而產生的自傲與自大,跨國公司并不重視甚至鄙視“叢林化”市場的營銷原則,因為這與他們更為“先進”的營銷體系有好多代的差距。所以,中國企業是在并不惡劣的營銷環境下成長。
跨國公司的困境是:如果他們模仿中國式營銷的做法,似乎就失去了來到中國市場的“光環”、“尊嚴”和“崇高”;如果不學習中國式營銷,又在等著中國企業坐大。因此,可以說中國企業是跨國公司“養大”的。
由此產生的中國式營銷的原則是:不與蓋茨比錢多,不與泰森比力大,不與跨國公司比“先進”。跨國公司強勢的就回避,跨國公司怕什么就做什么。在聯想的發展過程中,柳傳志提出的戰略是“版權華夏酒報做外國大公司所不能或不愿做的事,做一般小公司或短期行為的公司做不了的事”。
營銷知識體系是世界共享的營銷資源,幾乎每種新營銷理論體系在中國都有傳播。但做事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智慧。智慧是知識的巧妙應用。科特勒的《營銷管理》給了中國企業營銷知識,但在中國市場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則需要中國式智慧。
第一,跨國公司的競爭要素有減少而更加集中的趨勢,中國企業必須引入更多的競爭要素以擴大營銷組合。
營銷的要素本來很多,專家們為了全球理解的需要,將主要要素歸納為4P、4C、4R等,甚至現在還流行1P營銷,營銷要素有減少的趨勢。這其實是對營銷的簡單化、庸俗化。如果隨著這種指揮棒起舞,則跨國公司在少數要素上的競爭優勢將更為強化。因此,中國企業要在跨國公司不用或不常用的營銷要素上下工夫。每增添一個營銷要素,中國式營銷就增加一個新式武器和更多的組合手段。
第二,跨國公司在少數競爭要素上的優勢有擴大趨勢,中國企業需要田忌賽馬式的智慧,采取“要素錯位”的不對稱競爭方式,成功地避開跨國公司的優勢競爭要素。
在相同營銷要素“一對一”的擂臺式競爭中,中國企業通常是絕對的弱勢方。但每種競爭要素都有其“克星”。如中國企業用“速度”對抗跨國公司的“規模”,用“性價比”打掉跨國公司的“附加值”,用“產業品牌”對抗跨國公司的“企業品牌”,用“渠道”阻擋跨國公司的“品牌”,用“銷量”瓦解跨國公司的“地位”。 來源:世界營銷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