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企業的特點
1.結構靈活,創新能力強,工作效率高。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組織靈活,經營富有彈性,比大企業有更強的應變能力,規模小,靈活性強。但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資金實力、政府的支持度等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形成巨大的生存壓力。
2.中小企業規模小,業務單一,行業分散。中小企業的規模小主要體現在年營業額較少,資金投入量不大。這與融資渠道有關,主要靠企業內部借款,而銀行的資金支持很有限。涉及門類齊全,但大多規模較小,因此只側重于某一項產品或業務,很少多元化經營,業務流程相對單一。
3.組織結構簡單,人員有限,且員工知識水平有限。中小企業多為“家族式”企業,企業內容人員少且單一,核心管理人員僅有幾個,而且多為家族人員掌握公司的要職。財務管理人員多為親戚朋友,疏于監督管理。組織結構多采用集權制,經營機構和內部組織機構較簡單。雖然可以發揮信息傳遞快、不易失真等優點,但容易形成決策的偏頗。
4、管理水平不高。中小企業普遍沒有經過科學化管理的熏陶,管理觀念陳舊,在人員的選用上面重視血緣關系而淡化外來人才,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獎懲沒有制度,財務也不透明,只重視物質獎勵而忽視精神激勵。
二、中小企業會計核算的現狀
1.企業缺乏完善的財務制度。有很多中小企業都沒有一套完善的財務制度,,賬證不全,核算不規范,做假賬、糊涂賬,對內一套帳,對外一套帳,有少數企業還是“三無”企業。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內部的財務制度不健全,包括內部牽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額管理制度、計量驗收制度、財務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等總的來說殘缺不全。
2.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由于很多中小企業都是“家族式”管理,會計人員都為企業管理層的親屬,而對于外聘的高級會計人員處處提防,直接造成企業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低下,層次不清、分工不明。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認定及考核不規范,會計無證上崗工作現象嚴重等等,這種不具備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現象不勝枚舉。另外,建賬不規范或不依法建賬也是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現象的一個表現。會計核算常有違規操作,有些中小企業根本不設賬,以票代帳,或者設賬,但賬目混亂。還有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設兩套賬或多套賬。在會計核算方面,待攤費用預提費用不按規定攤提,人為操縱利潤,采用倒軋賬的方式記賬等等。
3.內部會計監控不力,外部監控隨意。國家的監督重點放在大型企業,對中小型企業的外部監督就顯得比較軟性化,沒有法規、條例支持。所以,對中小企業的外部監督主管多于客觀,隨意多于規范。監管力量主要來自于注冊會計師和地方政府及工商、稅務、銀行等部門,但監管力度不大,大部分監督部門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各行其是。
4.用以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原始憑證付出成本大,或者難以獲得。原始憑證的獲取要付出成本,是因為企業在購買商品物資時要不要發票存在著不同的價格,若要發票,要加價,價格較高;不要發票價格較低,兩者的差價就是稅款。中小企業往往希望以較低的價格成交,但是又無法取得記賬所需的合法憑證。還有的企業發生費用后無法取得發票,只能取得不合規的收據。
三、規范中小企業會計核算的措施
1.完善中小企業會計制度,保證會計制度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一套完善的財務制度,在會計實際工作中嚴格按照公司財務制度執行。
2.加強財會人員隊伍建設。要建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強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使會計人員真正做到愛崗敬業、廉潔奉公、遵紀守法、不做假賬。要通過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解決長期存在的會計人員“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的問題。有條件的地區可推行會計委派制,由全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統一管理。
3、加強財稅部門監管和培訓力度,全面促進會計核算規范工作。我國的會計監督是由國家監督、社會監督和企業內部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其中前兩種屬于外部監督。國家監督是由財政、稅務、銀行、工商、證券監管等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實施監督;社會監督則以會計中介機構為主體,由其接受他人委托,對有關單位的會計工作進行審計、驗資等工作。財政部門應指導督促中小企業依據《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建立健全賬簿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會計人員的培訓教育和考核監督,督促中小企業建立、健全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核算制度。稅務部門應改進查核方式,側重于實質性查核,清除逃漏稅企業,以建立公平的納稅環境,改進稅務人員對于中小企業的態度,并建立稅務代理人制度,以增加稅務申報速度,減輕稅務人員的工作負擔。會計中介機構應以培訓服務監督為重點,幫助企業履行誠信納稅義務。
作者:單彩虹 來源:《營銷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