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競爭像體育比賽一樣,爆出的最大冷門,最能引起強烈關注。江蘇日利達太陽能集團在經歷了戰略轉型之后,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不斷超越強勢競爭對手的速度,引起各方不同角度的關注。
“被新富豪”
2009年,日利達太陽能集團董事長王惠余“被新富豪”了一次,成了社會、行業關注的一大熱點。
8月初的某一日,王惠余突然收到一份傳真,是一家媒體傳過來的,大意內容是日利達太陽能集團被評為中國新財富,希望與其他幾家媒體聯合到公司進行采訪。讀完傳真,王惠余懵了,自己怎么一夜間突然成了中國新富豪呢?此時,下屬也跑著送來一份揚州當地的晚報,報紙的頭版頭條便是這條新財富榜的新聞,報道中說7月27日,國內某媒體發布“中國3000家族財富榜”。根據排名,江蘇日利達太陽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惠余以52億元的資產列新富榜第10位。并且為了更貼近當地讀者,揚州的這家晚報在新聞標題上還特別醒目地注明:日利達太陽能公司董事長王惠余成為揚州唯一上榜富豪。王惠余驚呆了好幾分鐘。醒過神兒來后他又趕緊上網搜索,結果這條新聞已經很多網站瘋狂地轉載了。
王惠余稍微鎮定下后,努力回憶是否接受過類似的排行調查,大腦中儲存的信息庫告訴他,絕對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他又召集全體人員開會,詢問是否有人接過這樣的電話調查或書面調查,答案也是沒有。他又打電話給那家發布“中國3000家族財富榜”媒體,質問他們關于日利達公司的上榜是從哪里調查來的,人家告訴他是通過相關人員電話調查的。但調查的是誰,對方卻給不出答復。
顯然,這一未經實地調查就炮制出的上排名是不真實的,而“江蘇日利達太陽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惠余以52億元的資產列新新富榜第10位”也是“莫須有”的。
對這一排名的失實,太陽能行業很多人雖然也表示詫異,但卻對日利達近兩年,尤其是今年以來的迅猛發展都表示了認同,并且不少企業家和行業專家對日利達太陽能集團近期一系列頻繁大動作感到很“震驚”。
4月,當行業正在制訂太陽能能效分級國家標準時,日利達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08年先行制訂的企業標準,介紹標準制訂經驗。并邀請了近30家中央級媒體參會,這在日利達近十年的發展中是頭一次。很少在社會媒體面前露面的王惠余這次在全國徹底地曝了一次光。
5月,參加新華社組織的新能源論壇,并發表演講,同時受到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熱地的親切接見。
6月,入圍創業板上市名單,成為首批欲登陸深圳創業板的太陽能企業。
8月9日,榮獲中國品牌最高獎“金譜獎”。
8月3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新聞播出日利達太陽能下鄉情況,并對王惠余進行了采訪。
能夠在央視新聞聯播這個“國字號”新聞欄目里播放新聞并登上頭條,這是眾多企業做夢都想的事。據說,長達二十幾秒的日利達畫面,惹來了行業內與央視有戰略合作的某品牌企業的“嫉妒”,特意打電話詢問央視為什么沒有采訪自己企業。
隨后,王惠余及日利達太陽能被新聞意識強烈的新聞媒體盯緊了。各種采訪函紛至而來。不到半年的時間,關于日利達的報道就多達上百篇,新聞傳播量達到上千條,半年的媒體關注程度超過了前八九年的總合。日利達品牌影響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很多企業正在為如何應對太陽能下鄉生產一度冷清時,日利達公司上下車間到處是熱火朝天,一片繁忙景象。日利達太陽能集團對外公布的銷售業績顯示,截至目前,2009年銷售同比增長50%以上。招商質量也明顯提升,首次訂貨打款在20萬元至50萬元的大商、優商成為主力。
戰略轉型
日利達的迅猛發展和高調亮相,為什么會在行業內掀起波瀾,引起關注。用一位行業人士的話說,最近日利達的所作所為與王惠余以往的行事風格非常不一樣。
在行業人士眼中,王惠余是個技術型企業家,低調、穩重是他的風格。在他“實實在在做企業,先做企業力所能及之事”思想的指導下,日利達公司在八九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在低調中前行。
實際上,這期間日利達的步伐完全可以邁的更快一些,但前進的步伐慢一些的原因,除性格原因之外,還有一件事情一度束縛了王惠余。王惠余只有一個女兒,并且女兒女婿在北京都有很好的事業,沒有回到揚州經營企業的想法,于是在企業還要不要做大,做大了為了誰這個問題上,王惠余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迷茫。在中國類似自己這種情況的老板很多,他們大多采取的方式就是保持企業現有實力,或者開始坐吃山空。“難道自己也要步他們的后塵?”王惠余在不斷思索。
突然有一天王惠余的頭腦特別清晰,在企業何去何從的問題上找到了答案:創業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社會,名義上是自己的,實際上已經是社會的一部分了,無論你交還是不交,最終這個企業都不會是你自己的,而是社會的。既然是為社會,就要讓這個企業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發展勢頭。
從那一天起,日利達太陽能集團開始了第二次創業歷程。“二次創業要首先進行戰略上的轉型。從保守型向開放型轉變,從求穩型向做大做強型轉變。”王惠余短短兩句話表達了日利達太陽能集團戰略轉型的決心和方向。
雄心勃發
對于同行對日利達全新形象表現出來的驚訝,王惠余的解釋是,以往的日利達是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步前行,前期的基本功已經練的很扎實了,現在到百米沖刺的時候了。而目前日利達給人的感覺恰恰就像馬拉松比賽中的一匹黑馬,突然在最后五公里突然發力,超越其他對手時那樣。
有行業分析人士對日利達的發展表達了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日利達前幾年的穩步發展為今天的快迅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一發展階段主要把精力放在技術創新上,正是因為技術的創新,才使得日利達先于行業制訂了高能效太陽能企業標準,并率先投放市場,搶占了市場先機。一位行業領導對日利達的評價是,日利達在行業內不是最大的企業,但是最健康、最有發展后勁的企業。
而王惠余對日利達戰略的概括是,從“產品時代”到“技術時代”,從“品牌時代”再到“合作多贏時代”。他認為每一個時代都是在其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每一個時代的形成與發展都成為日利達進步的推動力,而且前后時代間有一定的鏈接延續性,“保留先進的,擯棄落后的”,力爭做到精準定位,順勢發展。
將所有思想包袱放下之后,如今60有余的王惠余又迸出了50歲創業時的那股激情,在他看來,日利達正像一個蓬勃向上的青年,而太陽能行業的未來就掌握在這些充滿活力的企業手中。能否是成行業中的領軍之一,在王惠余看來這并不是日利達能不能做到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這個目標,去不去奮斗的問題。從2009年的一系列大手筆動作來看,日利達太陽能集團已經走在了向行業排頭兵行列挺進的路上。
作者:龐國軍 太陽界文化發展中心品牌總監,《太陽界》副主編,中國太陽能產業智庫成員。
來源:博銳管理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