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這句老調重彈的話曾經讓多少中小企業陷入兩難:不上信息化吧,企業無法適應市場形勢;上信息化吧,要將公司有限的一點錢投入進去心里還真是沒有底。中小企業常常在信息化的問題上為資金短缺而發愁,有一定規模的國有企業資金雄厚,理應在信息化建設上水漲船高吧,但筆者在最近的調研中卻發現,“不差錢”的央企同樣有一本難念的經。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最近公布了中央企業2007年度信息化水平的評價結果,除中國遠洋、中國聯通、寶鋼集團在內的10家企業信息化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外,其他企業情況不容樂觀:A級10家,僅占6.9%;B級27家,占18.6%;C級59家,占40.7%;D級35家,占24.14%;E級14家,占9.66%。這一評價結果是根據《中央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暫行辦法》而得出,《辦法》規定,中央企業年度信息化水平被劃分為A、B、C、D、E共五個級別,劃分標準為:90-100分為A級、80-89分為B級、60-79分為C級、40-59分為D級、39分以下為E級。由此看來,央企信息化多數僅處在及格水平(C級40.7%),不及格率仍然很高(D、E級比例高達33.8%)。
另外,當前在對企業信息化效果評價中,存在浮夸的現象,一些被IT廠商確立ERP典型應用企業,實際情況與媒體所宣傳的相差甚遠。一位業內專家在對某ERP應用典型企業調研中發現,該企業雖然ERP已經上線,但車間計劃仍然要依靠手工來做,完工報告不能精確到天,存貨周轉也并未加快。
按理,被視為“燒錢”項目的信息化建設對財大氣粗的央企來說并不是什么太難的事,但對于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決定著最終的效果。筆者曾對“金融危機是否讓企業減少信息化投入”的話題采訪過一些企業,其中一部分企業的回答出人意料。一家國有重型機械企業信息部門負責人說,當前,他們的信息化投入只可能更多,因為以前投的太少了:該企業年利潤12億元,每年的信息化投入只有3000萬,也就是說,只有2.5%的利潤被用作信息化。
這家重型機械企業是典型的老國企,在信息化建設除投入不足以外,在引進先進管理理念過程中也碰到了障礙。在ERP選型時,他們曾想用SAP產品,但終究因本企業管理理念與之差距過大而放棄,他們最終選擇了一種權宜之計,先找一家公司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系統,對流程做一個初步梳理,今后再另做打算。
隨著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企業終將面臨業務流程、組織架構乃至工作方式的變化,由此帶來不同部門不同人員的利益調整。對于歷史較長,機構龐大的央企而言,這個問題尤其突出,也正因如此,一些央企在信息化進程中,在利益調整方面出現了積重難返的困境。
要實現央企的信息化深入應用,核心是解決企業主體意識問題。業內專家金達仁始終認為企業是應用ERP的主體。在他看來,“意識直接主導和影響著人類社會各項活動的進程和效果。企業主體意識如果不增強,再好的戰略、理論、方法、技術、軟件和網絡平臺都將無濟于事。”另外,深化信息化應用,要落到實處。今天,我國ERP應用領域已經有很多國內外先進、成熟的思想和方法,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去落實,盡快地將這些思想和方法運用好,以解決實際問題。
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經濟放緩,大環境的不利促使我國企業更深刻地意識到縮減成本的緊迫性,向管理要效益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對一些大型國有企業而言,在訂單減少、生產進度放緩的今天,企業生產不再像過去那樣急迫,完全可以更從容地去進行較深層次的信息化建設。一位國有機械企業信息化負責人告訴筆者,金融危機發生前,企業忙于應付生產都來不及,不上信息化也能夠活得很好。危機發生后,一方面,是企業訂單減少,經濟效益受損;另一方面,相關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降低成本的需求也顯得更為迫切,這些都導致信息化建設力度的加大。由此不難看出,對于“不差錢”的央企而言,這個階段正是企業深入應用信息技術,以提升管理水平的最佳時機。只有企業對信息化予以真正的重視,才有可能抓住這個時機,以先進管理理念代替舊有理念,在經濟放緩的現階段,為企業下一步的蓬勃發展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來源:天下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