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營口的一家小型民營企業老板向筆者談了他的苦惱:他們公司成立時間不長、規模也不大,但很有前途,除了做OEM外,也經營自己的品牌。但幾年來總感覺沒有起色,什么事情都要靠他們夫妻兩人,他們抓什么,什么就做能做好,一放下,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人員流失也很多,所以就想進行股權改造,可又不知道如何進行,希望我們能夠給予幫助。
該老板所提問題,并非僅在他們公司存在,我們在其他中小型的民營企業中都遇到過,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每個企業不盡相同,大體上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組織層面,由于企業規模比較小,管理上更多地是追求效率,不太重視規范,職責不是很明確,更多地依靠老板的現場指揮調度,這樣,當老板抓得緊時,就能做得很好,一旦老板抓得不緊,就做不好。解決的辦法,首先需要明確職責,但又必須兼顧小企業的特點,避免死板、僵化。
2、在機制上,缺乏對員工的激勵,也就是說缺乏業績管理。在民營企業中,尤其是小型民營企業,由于人員數量少,哪些員工做的好,哪些做得不好,老板一般是有個基本判斷的,但由于缺少客觀的依據,員工總會感覺老板的判斷不公平,這樣一來在客觀上就導致了“干好干壞得到的回報沒有什么差別”的現象,員工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打擊,自然也就影響效率和效益。解決的辦法是建立基于業績的分配體系,將員工的回報與客觀的業績評價緊密聯系,真正實現“高業績高回報”。
3、在制度層面,上面也提到了,小企業由于更偏重于追求效率、不太重視規范,因此大多小企業的制度不是很健全,很多事情沒有制度規范,需要依靠老板的臨時決策,這樣也就導致員工無法、也不敢自行決策,自然就會影響效率。這又涉及到授權的問題,但現實中往往存在矛盾,一方面由于得不到授權,員工的能力不能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員工能力有限,老板也不敢授權,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4、在人員上,員工能力不足是比較常見的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一般包括:1)員工流失,新進員工技能不熟練;2)企業不重視員工培訓(擔心做別人的黃埔軍校,這種顧慮也可以理解);3)由于缺少規劃,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也就是需要員工具備什么能力并不清楚。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比較常見的,但具體到每個企業則不盡相同,原因不同,解決的辦法肯定也就不同。這位老板所提股權改造,即以股權為載體的長期激勵,是一個選擇,但并非唯一的、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首先,股權激勵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自然可以激勵員工,用得不好,其負面作用也是很可怕的。其次,實施股權激勵要求企業具備相對完善的業績評價體系,否則無法解決激勵誰及激勵多少等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需要對公司做系統的調研,才能制定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