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企業向虛擬企業轉型,生產企業向品牌企業升級,產品企業向服務企業變臉,這一趨勢正在中國的制造企業中上演。其中,以海爾的轉型顯得尤為突出。大家知道,海爾是中國知名的生產制造型企業,其發展戰略經歷過全面質量管理,多元化,國際化,全球化品牌化的過程。這種過程的核心思想是:提升質量,讓顧客滿意;進行OEC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市場鏈再造,形成以市場帶動物流、資金流機制;人單合一T 模式,打造創造客戶,消化訂單的全新流程管理等等。這一系列變化與演講,讓我們看到一個大型制造企業,如何一步步緊追客戶需求,形成需求管理,創造訂單管理新流程新模式的。 不僅如此,海爾的這種變革還不夠,為了擺脫人民幣升值,單位成本升高,出口利潤下滑,海爾還要去制造化,要變成一個“空心化”的企業。如此這般,海爾才能成為一個品牌化,營銷化的企業。
海爾真的需要空心化嗎?不能說海爾擁有堅實的制造能力,就不能成為一個營銷型企業,也不能說,海爾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生產技術,還做不過一般的加工企業。
海爾在過去30年的發展,已經從一個生產型企業變成了品牌化企業,只是還沒有完全剝離制造上的優勢。并沒有完全用設計與品牌來完全管理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在制造環節上還有很多騰那的空間。海爾為什么,在制造環節上還做不過代工的工廠。如果以地區限制來看,臺灣的代工是最強大的,是因為其基數上帶來的低成本,也可以理解。以海爾在白電方面強大的生產能力,以后也要別人來代工,這不應是海爾的“輕身”之法,海爾的新產品,如手機,筆記本由別人代工是很正常的事,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基礎產品,沒有別人成本低,如果海爾現在全部產品都實行代工,對海爾的發展未必是個好事。
企業“空心化”是個趨勢,特別是全球化,品牌化的企業。阿迪達斯,耐克,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麥當勞,肯德基,蘋果這些世界一流大品牌,都稱得上是營銷類,空心化企業,都沒有自己的工廠,其制造環節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們的品牌。它們都沒有自己的制造車間,也都可以稱之為“空心化”企業。這些企業之所以能成功,緣于它們有強大的品牌,強大的設計與強大的渠道能力,品牌服務管理能力。從這幾點來看,海爾的能力都堪稱勢均力敵。但一點不同的是,這些品牌相對產品單一,品類突出,產品簡單,不如海爾產品繁雜,特別是白電的代工生產,可能不如這些產品的代工來得容易。如果,海爾放棄了這一基礎的產品制造,對海爾的輕裝發展難說是好事。 據了解,海爾在全球建立了29個制造基地,8個研發中心,19個海外貿易公司。現在可以將這一數字變化一下:研發中心29個,海外貿易(即渠道公司)20個,品牌管理服務公司10個,5個制造基地,多個代工合作伙伴。這樣,海爾看起來真“輕”了許多,實體被淘空了嘛,但會不會飄起來了呢?
盡管國際有IPOD們,國內有美斯特·邦威們完全空心化運作,成功幾許。但都還沒有海爾的品類齊全,之間相類比的因素并不全面。況且能為白電代工的企業,并沒有象廣達,富士康,合碩,寶成這樣豐富。好的做法是,海爾應部分品類空心化,如電腦,手機類產品,其起家的白電產品,應就市場變化,再逐步弱化制造,實行代工。
從另一方面看,連海爾這樣的制造企業都去代工,代工業是不是都發達起來了。如果說,中國制造貴了,是因為中國市場開始成熟了,品牌興起了。真正能做到代工生存的,只有臺灣代工,印度代工了,甚至是越南代工。現在,海爾還不至于全面這樣做。海爾的部分產品可以代工,同時,在品牌管理上再加強,一邊代工,一邊制造,一邊品牌管理。在適當的時候,再實行全面代工。
其實,“空心化”的PPG倒了,不能說和沒有制造能力沒有關系。況且它又是一個沒有品牌的企業。很多企業一上來就玩空心化,在品牌,渠道上大力投入,在制造上全面外包,結果出了質量總題這樣低級大事。比如蒙牛就是典型。能成功玩外包的,都是有極強控制能力的企業,在流程管理上有著超越一般企業的管理能力,才不至于出現低級的產品質量問題。自己生孩子與別人生孩子,兩者的管控力當然是不一樣的。
因此,我的觀點是,以海爾這樣制造巨頭,轉型營銷巨頭,品牌巨頭當然是方向,但也不至于完全放棄制造業。像GE那樣完全進行投資多元化,像阿里巴巴那樣完全渠道化,都不現實,都不是海爾轉型目標。海爾應該是一個品牌企業,是以制造為基礎的品牌企業,撐控的核心資源是產品研發,渠道的控制與品牌的管理,這才是海爾的正途。不必完全去制造化,只需“輕制造化”就可以了。
目前,中國還是一個大的制造中心與消費中心的市場,還不是一個品牌中心。只能說是處在一個向品牌中心轉型的市場當中。中國制造業的優勢還是有的,畢竟我們有那么多的代工企業生產著全世界人民用的產品。我不相信,這個制造中心一下子能轉移到其它哪個國家,哪個國家或地區有這么大的體量?
在國際市場上看,也只能說美國是個品牌中心的市場。所以,中國制造轉移,在中國還為時尚早。但說中國制造要變為中國品牌,卻是正當時適。因為,制造與品牌并非完全矛盾,只是競爭激烈,導致的細分行為而已。
虛擬企業,空心企業漸趨流行;一方面是網絡的助推,另一方面是部分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的壓力所致。并不能說明,去制造化是唯一的出路。如果是這樣,中國的企業要死掉80%還多。
不可能讓我們企業都變成渠道公司,都變成整合供應鏈的類“物流公司”,或者是只有品牌與設計管控能力的公司,哪個代工企業就心甘情愿收益1%的辛苦錢?
破天,產品還是根本的,沒有產品何來品牌與營銷呢?品牌企業要控制好產品的質量與品性,自己生產與別人代工都是可行的,有些東西自己控制還是好的。做“空心化”企業,不光要控制著研發與服務的兩頭,與消費需求貼身夜行,還要握住制造這個薄利之刀才好。
作者:鄭新安,北京黑森林品牌營銷顧問總經理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