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當NEC在中國建立移動衛星地面站的時候,杜軍還是一個東北小孩,那時他根本就不知NEC為何物,更不會想到,30年后的2002年,自己竟然會成為NEC中國有限公司的常務副總裁。
“我最早了解NEC這個品牌,還是在八十年代的日本,那時在日本留學。讓我感到自豪的一件事情是,當時由NEC出面舉辦的中日圍棋擂臺賽造就了一個時代英雄——聶衛平。”杜軍回憶說,之前中日圍棋實力的對比是明顯偏向日方的,但一個擂臺賽使中國的圍棋水平得到飛速提升。“后來中國勝多負少,中日擂臺賽也就變成了現在的‘NEC杯’”。
20年來,在這小小的棋盤上,NEC下的究竟是一盤什么棋?難道僅僅是為日本圍棋打造一個勁敵?亦或是單純地牟利?
“都不是,”杜軍認為這完全是一種企業的公益行為,“我不能說這種體育贊助對NEC的品牌傳播毫無影響,但你要知道,NEC生產的是電器而不是圍棋。這就是說我們在組織比賽的過程中傳遞的只是一個品牌對一項運動的厚愛,而不是讓運動員或觀眾必須去花錢買我們的產品才能體驗到這種愛。”
杜軍認為,一個企業為公眾做些什么,以及能做多少,這里面肯定或多或少地有商業考量,但一個問題是,你是服務公眾還是讓公眾服務你?在杜軍看來,企業的公民責任既是說企業本身是一個公民而且它要承擔自己的公民責任,又是說這種責任必須有的放矢,“而不是說企業承擔自己對自己的責任——比如說賣出多少產品”。
正是在這種理念引導之下,NEC還在中國做了很多公益事業,包括輪椅網球賽、希望小學等。杜軍說,這些公益活動如果不做的話,對企業也沒有什么壞處,但做了就是一件雙贏甚至多贏的事情。
談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杜軍說這并不是一個十分時髦的概念。十多年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杜軍經常為一些當地企業做事情,其中還包括化工廠。他回憶說日本的化工廠并不是像國內很多企業一樣把廠址選在河道附近,而是經常被包圍在社區內部。這些廠家對來訪的客人總是很有自信地說,污染一旦發生,我們完全有能力把它控制在自己的廠區之內。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人家的排污設施先進。其實錯了,這僅僅是結果而非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這些發達國家對污染企業有著完善而嚴厲的懲戒措施,使得這些企業不得不在事前防范技術上花費巨資。
所以,杜軍認為國內企業責任的建立,也不僅僅是企業的個體行為,它也應包括政府和社會,無論是致善還是防惡,都要形成一種機制和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