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成立移動公司,開始生產手機了!讓眾多業內人士震驚的消息背后,似乎有著華為必然的因素
2004年11月15日,華為在香港3G大會的前夕在港正式發布了3款成熟商用的WCDMA終端產品,從單模到雙模,從終端到數據卡,華為已經覆蓋了高、中、低端以及商務用戶等幾個層面。
3款已經在香港成功商用的終端產品,讓眾多業內人士不由驚嘆,如此短的時間里,華為竟然有如此作為。難道華為要轉型了?
“華為從來就沒有把自己局限成一個系統設備提供商,華為只是借助3G這樣一個時間,巧妙的進入到了手機終端領域。”面對《IT時代周刊》記者,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手機營銷總監徐國祥一本正經的“糾錯”。
在華為人看來,華為正努力成為世界一流的通信設備提供商,而通信設備,理所當然的包括系統設備與終端設備兩個部分。在終端設備上,華為跳過GSM,直撲3G。
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必然的因素?
終端向設備靠攏的必然
華為發展3G終端并不是誤打誤撞。華為親手在WCDMA終端MTNET測試后記里寫道:華為WCDMA的發展里程,也是華為WCDMA測試終端、商用終端的發展歷程。發展3G終端可以說是華為早已預謀好的必然。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華為在深圳基地雖然也布置有自己的手機生產線,但是更主要的是,“華為已經與世界主要手機廠商簽訂了OEM合同,華為主要從事高層次的手機研發,生產則考慮外包。”
有專家認為,從技術層面上看,未來通信的趨勢是,網絡越來越簡單,終端越來越復雜。如果只做網絡,終端不配套,設備廠商就無法繼承。從市場層面上看,終端市場容量越來越大,并且已經超過了設備市場的容量。
據悉,華為在WCDMA網絡及系統方面已經先后投入了五十個億人民幣的資金,并且開發了大量的業務。華為主管手機事業部的常務副總裁徐直軍解釋說:“終端是承載業務的重要平臺,終端也必須和系統配合才能為用戶提供豐富的業務,從這個角度看,系統廠家也應該做終端。另外,終端也是未來一個極具潛力的重要產業,3G的產業價值鏈本身就十分復雜,涉及到系統、終端、業務等多個層面,作為一個發展中的通信企業,華為不能忽略這樣一個重要的市場。”
華為在3G方面的意圖就是,憑借華為在系統與終端方面的優勢,在3G產業鏈中謀求更重要的地位
“報仇”心態下的必然
從目前整個3G市場的份額來看,無論是華為還是中興,都承認NEC、LG這些設備市場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他們在3G方面也同樣遙遙領先,占據了一半以上的份額。華為表示,“華為不會避開這些強勢廠商,華為將在全球范圍內與他們進行角力。”至于國內,由于3G市場尚未啟動,所以暫不考慮。
聽起來似乎低調,但有分析師認為,華為一直在等待機會直攻國內市場,其在3G終端方面的攻略是,先海外而后國內,謀定而后動。徐國祥也承認“華為在海外3G市場的經驗有助于今后在國內的發展。”
華為已經在WCDMA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以致錯失了CDMA與小靈通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機會。這一次,華為卯足了勁兒。
華為如此自信,主要原因在于早期部署的成功。早在2003年12月,華為與香港移動運營商SUNDAY簽署了1億美金的3G合同,由華為在全香港布局WCDMA網絡;同年年底,華為獨家承建的阿聯酋電信WCDMA3G網絡正式投入商用。
在3G領域,華為給不出外界一張明晰的3G版圖,但是華為將秉承它一貫的土狼與獅子的混合特性。徐國祥說,“從全球范圍來看,WCDMA是目前最廣泛采用的3G標準,通過WCDMA進入3G終端領域,是一種比較好的現實策略。”這正符合外界此前對華為3G終端的一個預測,華為發展3G終端的一個策略就是雙模手機,因為這樣可以與系統設備捆綁銷售。眾所周知,華為在2G時代,系統設備主要針對GSM制式,在CDMA上少有部署。
時代演變的必然
華為正在從系統設備提供商向包括消費電子類產品在內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改變。
“所謂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就是運營商要求設備商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而不單單是某個系統設備,終端對運營商來說不可或缺。”3G時代尤其如此。
終端是3G業務運行的載體,而3G時代,傳統的語音業務退居后位,多媒體的數據業務則占據主流,這就更需要終端的支撐,而成為終端生產廠商是第一步。
為此,華為已于2004年3月將移動終端業務分拆出來,專門成立了一個全名為“深圳市華為移動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的華為移動。目前,華為移動的員工隊伍從無到有,已經發展到1000多人。在深圳、北京、韓國、及美國設立了研究中心,跟進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及最新前沿技術。
華為移動的成立,不僅有利于移動終端業務的成長,而且也是華為業務拓展的必須。這標志著華為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系統設備提供商,而是一個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有業內人士認為,華為雖然以前沒有從事過手機終端方面的經驗,但華為并不在意這一點。在他們認為,3G時代,更多的是以運營商為主宰的時代,習慣了與運營商打交道的華為,如魚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