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美建交的第三個星期,一批可口可樂從香港經廣州,運到了北京。“我們可口可樂可以說是建國以來,重返中國的第一個跨國品牌。” 然而,這個27年前還“洋味十足”的飲料,卻在25年的時間里,其中國市場的排名已經迅速攀登到第五位,并且成為增長最快的主要市場之一。
“當年,可口可樂為了爭取把外貿用來供應外賓多余的部分,用內貿予以銷售,還頗費了一番周折。這樣一個現在看來非常普通的問題當時卻要數位國家領導人來審批。同時,賺到的人民幣也沒辦法匯出去。后來就采用了易貨貿易的方式,買了很多中國的地毯和家具。至今在亞特蘭大總部,還可以看到很多當年買的地毯和家具。”包逸秋坦言。“27年了,可口可樂可以說已經非常融入中國社會。”包逸秋十分看好中國的市場:可口可樂在中國支持40多萬個就業機會,每年為中央和地方稅收部門直接或間接帶來利稅16億元人民幣。通過乘數效應,可口可樂系統每年使中國經濟增加300億元的產值。
這一系列的數字背后,包逸秋認為“本土化”可口可樂的競爭優勢所在:“‘本土化’是在國際名牌的框框之下,我們的經營、促銷、廣告、推廣、宣傳和執行都要本土化。目前可口可樂所有中國系統裝瓶廠使用的濃縮液均在上海制造,可口可樂產品98%的原材料都是在國內采購,99%的員工都是國內的員工。再加上我們在廣告、促銷這方面,都是根據中國消費者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心態來把我們的產品和廣告定位的。”
奧運紀念罐、十二生肖紀念罐,阿福包裝……27年間,這些和中國人息息相關的形象都打上了可口可樂的烙印。
1999年一份市場調查顯示:85%的中國消費者知道可口可樂品牌,可口可樂似乎變成了中國人自己的可樂,并連續八年被選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飲料。同時,27年來,可口可樂在中國的捐資總額達到4000萬元人民幣,成為中國社會公益事業最積極的倡導者和參與者之一。在中國西部山區,從未喝過可口可樂的小學生都知道:“可口可樂是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