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商業評論 文/岡本吏郎,日本著名財經作家
一、三、五法則
知不知道,企業界存在著“一、三、五”法則。
以企業的營運規模為例。要做到第一個1000萬元非常難。可是一旦存到1000萬元,不知道為什么,很快就會增加到3000萬元。然后會在原地踏步一番。那時錢好像在敲門吶喊說:“放我出去!”這時你千萬別拉住錢的手腕,阻止它出去。要做的工作是,控制金錢,使它能花在有價值的支出上。
如果在3000萬元這個關卡上,能夠跟金錢有良好的溝通,那么接下來的5000萬元又會出乎意外地迅速達到。不過控制這5000萬元的關卡十分困難。錢還是會一樣大聲呼喊:“放我出去!”而且通常這個關卡不一定剛好落在5000萬元上。
按照我的經驗,雖然難免有些誤差,但多半是在6000萬元附近。此時會有相當大數額的錢想要往外跑,因此要仔細分析企業的狀況,找出最有價值的支出方向。
非常奇妙的是,如果你不好好聆聽錢的吶喊,那么錢就會擅自往外溜走。可能是都會找到許多堂而皇之的理由:品牌打造、國際化等等。
接著從5000萬元到一個億,必須付出一些忍耐,可是一旦發展到一個億,再下來的三個萬,應該會出人意料的輕松達成,讓你驚訝不已。之后,就是繼續往五個億、十個億的旅途前進了。
企業從小到大地發展,最常發生的是,在營業額一億元的關卡上,尚未準備好下一步,就開始踩油門,朝營業額五億元超速駛去。
不同的企業,有些會發生在營業額在三億元的關卡時,也有些會發生在五億元的關卡上。我雖然不知道這個法則從何而來,但你至少應該記住一、三、五的關鍵數字。
一位名叫喬瑟夫·坎伯的神話研究學者,在他所寫的《千面英雄》一書中說,英雄傳說的基本形態,是按照第一幕(出發旅行)、第二幕(試煉)、第三幕(回歸)這三個架構在發展。
如果我們把企業也看作一個英雄傳說,那么或許正好可以呼應坎伯所說的法則。舉例來說,營業額低于一億元是第一幕(出發旅行),到達三億元是第二幕前半、到達五億元是第二幕后半,而到達十億元是第三幕,不但要回歸,同時還要接著邁向新的旅程。這樣想,其實也挺有趣的。企業就是這樣一級一級修煉,一級一級突破。但我們這樣不斷地以“一、三、五”的步調向前,何時才是盡頭?
10×1和1×10
有一天我問小學五年級的兒子說:“10×1和1×10你要選哪一個?”
兒子回答我:“爸,這兩個都一樣啊。”
學校教育在知識上向來采取硬灌的填鴨方式,因此上了小學五年級以后,針對這樣的問題,孩子反而不會直接回答“我喜歡10×1!”
可是,感性的世界是不同的。10×1和1×10是完全不一樣的。那你喜歡哪一個呢?若你回答:“我喜歡2×5。”我會非常高興。其實我自己就比較喜歡2×5或2.5×4。像這樣的敏銳度非常重要。
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公司不一定要做大。
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成立一個營業額十億元的企業。但這是唯一的選擇嗎?當然不是。你的選擇是無限的。營業額十億元的企業也很好,兩億元的也不錯。
漫無邊際地擴張不是唯一的選擇,再長大以后,有時企業家也不能駕馭自己豢養出來的怪獸了。
收獲遞減
企業家們應該了解“收獲遞減法則”——當收獲增加的時候,效率就會遞減。這是企業經營上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營業額在三億元左右的時候,獲利最好了。我真不懂,為什么營業額攀到五億元或十億元以后,獲利率反而降低了呢?我覺得只是數字不同,其實三十億元或五十億元似乎都一樣。”這是經營者經常交換的心聲。事情會這樣,就是“收獲遞減法則”在背后發威。
企業當然要提倡根據自己的身材做事。有時“小即是美”,因為這樣“收獲遞減法則”才不會發揮功效。當然這個小,對于不同的企業來說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企業,個頭是不一樣的,關鍵在于企業的綜合資源能否匹配。這個節奏,就是企業家需要把握的了,也是他的作用所在。
在“竊取的世界”里行動
城野宏先生認為:資本主義總歸一句話,就是“竊取”現在以金融為中心,這樣的“竊取”行為仍不斷持續著。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套利(Arbitrage)。套利,就是所謂的差價交易,也就是買低賣高。機構投資者就是善用這樣的差價交易賺錢。從向利息低的地方借錢運用在利息高的地方這種最基本的做法,到涉及企業購并等的復雜交易,手法不計其數。
做企業一定要遵循差價交易的原則。也就是“買低賣高”,如果想要運用這種方式,只要去尋找喬治·索羅斯所說的“不均衡”就好。幸運的是,日本人有強烈的同構型,喜歡和別人做一樣的事,而且政府的規制頗嚴。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這樣來做。
只要在支出少、收入也少的地區創業,設法從支出多的人那兒拿到錢就好了。現在我在新舄縣的鄉下租了一個100平方米的全新辦公室當工作據點,客戶卻遍及全日本。
我辦公室所在的新舄縣上越市,最近也有越來越多人和我以同樣的形態在經營。
有些公司是老板率領幾個最會賺錢的人到東京擴展業務,其余員工則待在后方守住公司,因此這種形態又被稱作“老爸出外討生活企業”。“出外討生活”這個字眼雖然給人比較辛苦、負面的感覺,但現在日本已經具備了讓“老爸出外討生活企業”生存的平臺。
加快速度
對于大多數企業家來說,做生意最讓人焦慮沮喪的,應該就是失去良機吧。擬定一個策略,一定會損失某些機會,因為再怎么樣你只有一個人,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但是,我們都希望能將這樣損失的機會減到最小。
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加快速度。
那么,該怎樣加快速度呢?
總不能像車子一樣,只要踩下油門,速度就會加快吧。
我們所能采取的解決方式,其實是相關的書都會提供的建議:比別人更努力工作,擁有優秀的管理者,善用所有的縫隙時間,和別人攜手合作。
我每天早上四點半就起來工作,但聽到這個信息的人,很少人會因此聯想到速度。每個人的能力差距有限,當我們談到“速度”的時候,許多人會把原因歸給能力的差異,但這是不正確的。速度是工作時間加上專注力得來的。說得更極端一點,業績是由工作時間和專注力這兩件事來決定的。
就讓我說得更坦白一些,業績不好的人,歸根究底,其實只是沒有好好工作罷了。
業績差的人消耗時間的方式很巧妙。乍看之下他們工作的時間似乎很長,因為他們很擅長把時間用于“假性工作”。他們的一大特征是,和工作伙伴或業者交涉溝通的時間特別長,而且喜歡邊喝茶飲酒,邊談些言不及義的艱澀道理。也有些人會打著“自我成長”、“自我投資”的旗號,出席各式各樣的講座。
他們的口頭禪是:“忙得什么事都沒辦法做。”可是他們卻有時間去當社區義工或在小酒館喝酒聊天。只要停止把時間花在這些“假性工作”上,自然就會空出大量的時間。
專注力
平常我已經養成習慣,走進一家賣場,就會思考為什么入口放A商品,旁邊為何會放B商品,一邊看著躍入眼簾的東西,一邊尋找看不見的事物,然后將它們跟工作串聯在一塊兒。
當然,對于企業家來說,還會有許多事來干擾他,占據他的精力。
其實,你一定要明白,不需要什么事都自己做,要委托給優秀的中層去做,這是極度重要的事。
還有就是外包,我的朋友平秀信,是個在建筑業界掀起革命的人才,他手邊就有許多優秀的外包人才。多虧這些人,他的工作速度才能到達旁人可望不可及的地步,他把自己想到的創意迅速轉給外包人才執行。委托外包人才或和其他公司合作時,大家多少都會有些躊躇。因為這么一來,有一部分的收入就會變成別人的了。但也只有這樣,你才能保持你的專注力,集中精力做你要做的事。
三個與七個
在美國享有盛名的某個脊椎治療師曾說:“我不知道取得一百項專利的方法,我只知道如何以一百種方式取得一項專利。”說來說去,其實成功的竅門就在你采取的方法有多少。
我在擔任企管顧問時,經常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一開始采取的方法往往會失敗。
因此一定要想到第二、第三種方法,并且經常這樣做。而第一次失敗所得到的教訓,是非常珍貴的。若能善加分析,就能提高事先預備好的第二種方法的成功幾率。
很多人都期望一擊而中。的確,有時也會非常順利,但這不過是運氣好罷了。說真的,其實只要知道訣竅,經營是絕對不會失敗的。我的意思其實跟愛迪生一樣,就是一直努力到成功為止。
但是,我并不是說只要去做就好。在這兒我推薦大家思考三個戰略與七個方法。
你一定要先想好三個戰略。第一個通常會失敗。大體來說,首先采用的一定是你最確信不疑的做法,因此失敗的幾率也會比較高。但你若預備了第二、第三種戰略,就不會慌張,可以從容自在的冷靜觀察失敗的原因。
七個方法是營銷上的。在A媒體上刊登報道式的廣告;在B媒體換個提案刊登廣告……以這樣的感覺先擬定具體的營銷計劃。我說要準備七個方法,但戰略有沒有偏差,大約在使出第一或第二個方法的時候就會知道。所以要盡快放棄第一個戰略,進行下一個戰略。以這種方式慢慢尋找池塘里的魚在哪里,有頭緒之后,再一舉用同樣的方式擴大布局。 |